《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認為“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打飽傷脾,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來說,這些均為中醫養生諸虛百損之癥。 1、大飽傷脾 大飽,其實就是過飽、吃多的意思。經常吃多,首先是傷害腸胃,降低消化功能,出現消化不良、便秘、口臭、胃潰瘍等問題。 而長期如此則會增加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甚至有學者發現,大約有20%的老年癡呆患者,在他們年輕時都是喜歡“吃”。 2、大怒氣逆傷肝 “氣死了”情況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忽略了生氣是病因之一。中醫認為長期生氣,容易導致肝氣郁結,而肝氣郁結則會導致生理功能的紊亂,如月經不調、乳腺增生、內分泌失調。 而現在的一些調查顯示,容易發怒的人患冠心病比常人高6倍,患肝病的可能性比常人高8倍。 所以,連醫生都建議肝病患者要保持積極開朗的心態。 3、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 所謂強力舉重,意思很簡單,即勉強自己舉起重物,容易導致肌肉、腰部扭傷。而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受傷了,腎也易受傷。 而久坐潮地,指的是長時間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身體容易受到濕氣、寒氣的入侵,也容易傷腎。即使在今天,我們也發現坐在陰冷的地方,如是石頭上,容易發生腹瀉。 4、形寒飲冷傷肺 其意思是說,身體一旦受涼,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肺臟則容易受傷,如出現咳嗽、咳痰、流鼻涕、鼻塞等問題。 而且中醫也說“肺喜暖而惡寒,若寒氣入肺或生冷所傷”,可見兒童吃多冷飲或受涼才是導致呼吸道疾病的根源。 5、形勞意損傷神 身體過于疲勞、疲憊,有經常憂慮,思考過度。當然會精神勞累。 其實在今天也泛指不能勞逸結合,導致用勞過度,出現抵抗力下降、失眠、神經衰弱等問題。 6、風雨寒暑傷形 風雨寒暑在中醫里指的是導致疾病的四邪,其實也指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傷害,如淋雨、受涼、中暑等,這些都會導致身體疾病。 7、恐懼不節傷志 人的情緒與健康密切相關,過度的恐懼、房事沒有節制,容易傷腎。繼而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多種的疾病問題。 中醫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云:“以自然之道,養子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理論中有“精氣神”的說法,中醫養生專家還介紹說中醫養生的重點重在養氣,可是生活中如何養氣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氣”的生成復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御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郁、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郁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鑒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癥。《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后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二、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并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四、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最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為“房勞傷腎”,主張節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養氣訓”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讀者倘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可達到黃凱鈞所說的“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的境地。 通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此有所了解了,“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所以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吧!...
目前,國內中醫健康管理行業缺乏通用的、公認的、科學的統一規范,導致中醫健康管理市場亂象叢生、行業發展進程緩慢。在日前召開的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化辦公室主辦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新聞發布會上,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強調——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處于起步階段 健康管理是對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其中包括三大步驟:健康狀態信息采集;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和預測;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健康管理的實質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實現三級預防,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它的“未病先防”理念正好符合了我國醫療衛生政策戰略性前移的方向。《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指導健康體檢機構規范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業務。 健康管理在健康服務業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家政策對于中醫健康管理的應用與推廣也做了重點強調。產業發展,標準先行。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中,如何規范市場,使中醫健康管理事業保持健康、良性的發展勢頭,勢必首先要落實到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建設上來。目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較為混亂。大部分注冊為“健康管理”的公司實際運營項目與健康管理的實際內容并不契合,多數在從事保健品銷售、健康體檢、美容養生等項目;即使引入了健康管理的服務項目,也只是對健康管理概念的簡單移植,缺乏規范的服務流程、有效的專業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亟須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系列標準作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研究迫在眉睫。 不能簡單進行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是健康管理概念引入到我國后,充分吸納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形成的,是健康管理與中醫學的交叉、結合更利于推廣與發展。因此,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體系要突出中醫特色,并非是簡單的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要充分發揮中醫學在健康管理領域的優勢。 首先,要突出中醫理論的優勢。中醫理論的優勢在于:(1)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為,人體內在的臟腑與體表形體官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同時人體與外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相關的。這與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不謀而合。(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其治療方法是基于“證”的基礎上的。“證”是基于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氣血陰陽盛衰的綜合概括,是個體化的診斷結論。因此,辨證論治的原則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個體化、人性化的特點。而現代健康管理方案的制訂也是建立在個體健康狀態評估結果的基礎上的。(3)“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特點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的論述,其核心體現了“未病養生、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預防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在目前健康服務業市場背景下充分展現其優勢與魅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充分吸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并融入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的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結合中醫特色干預方法。中醫具有豐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如推拿、拔罐、針灸、藥浴、藥膳、刮痧等,其“簡、便、廉、驗”的特點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干預手段相對較低的成本使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整體價格定位更趨于平民化,能夠讓更多大眾群體接受;簡單、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確保了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健康教育包含的簡便廉驗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易于掌握,提高了大眾群體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最后,發揮中醫傳統文化優勢。中醫學發展數千年,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后漢書·丁鴻傳》曰:“若敕政則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防微杜漸”的思想最初由政權斗爭中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滲透到中醫學領域,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充分體現了中醫學防病養生的思想是中醫傳統文化的淬煉。 服務標準體系精準定位是王道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將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化工作改革措施,由此確立了團體標準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屬于我國團體標準的范疇。中華中醫藥學會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2個全國團體標準試點工作單位之一,批準立項中醫健康管理標準服務體系的研究是一項推動健康服務業良性發展的開拓性工作。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的日漸豐富,舊的標準需要不斷修訂與更新。因此,標準是相對的概念,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修訂的。每一個標準的產生都是從無到有、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的漸進過程,而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市場的迫切需求下,首先要解決的是標準的出臺,提供給廣大從事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從業人員相關的統一標準。 不同于西醫對疾病危險因素的簡單評估,中醫對于健康狀態能夠進行客觀描述和動態分析,在整體上對個人健康狀態進行評估和干預,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各部分在內容上重點突出中醫特色與優勢,在要求上有不同層次的定位。健康信息采集內容主要是建立在中醫“望、聞、問、切”基礎上的;而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主要考慮外傷六淫、內傷七情及不內外因等不良因素干擾;健康促進與干預則主要結合中醫藥特色療法,如湯藥、藥膳、傳統體育、五行音樂、推拿、拔罐等不同干預手段。 對于中醫健康管理來說,健康信息的采集內容及流程是需要統一的硬性要求,因此其定位于規范較為適宜;健康危險因素評價的內容及指標也需要做統一的規定,是普適于所有人群的,因此也應該定位于規范;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的環節,其流程可以做硬性規定,屬于規范的范疇,但個性化的健康計劃內容則無法做統一的規定,因此這部分則適宜以指南的形式,只限定原則性與方向性的信息。...
你真的會健身嗎?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全民健身指南》,對健身活動方式、強度和時間等均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建議,幫助人們更加科學有效地健身,被稱為健身的國家“說明書”。 方式,選適合自己的 看到別人在長跑,你也參加?這就錯了。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教授茍波表示,由于每個人年齡、健康狀況、身體運動能力以及健身目標不同,選擇的運動方式也不同。這次《指南》將體育健身活動方式歸納為有氧運動、力量練習、球類運動、中國傳統運動方式、牽拉練習5大類,每種運動的效果都不一樣。 有氧運動包括健身走、慢跑等。《指南》指出,有氧運動的作用是提高人體心肺功能、減輕體重、調節血壓、改善血脂等,比較適合中老年人。 中國傳統運動方式,如太極拳、氣功等,特點是動作平緩,柔中帶剛。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衛志強教授指出,這類運動強調意念與身體活動相結合,而且呼吸要“腹收腹瀉”,腹式呼吸是提高人體心肺功能的一種有效方式,比較適合老年人。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茍波教授指出,球類運動需要參與者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可以提高機體心肺功能,鍛煉肌肉力量和反應能力,并調節心理狀態,同時培養團體合作意識,是青少年首選的體育活動項目。 常見的力量練習有俯臥撐、仰臥起坐,能夠起到強壯身體、提高平衡能力等效果。 牽拉練習可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減少運動損傷。所以建議初期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應以靜力性牽拉練習(壓腿、壓肩等)為主。 時間,每次30至90分鐘 運動多長時間呢?《指南》也做出了明確說明,對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每天有效體育健身活動時間為30至90分鐘。如果為了取得理想的體育健身活動效果,那么每周宜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以上的大強度運動。 “大部分人最適合的每天運動時間是60分鐘左右。”衛志強教授解釋,運動時間小于25分鐘,健身效果不大;25~30分鐘,人體微微發熱,開始消化卡路里,并且肌肉、骨骼都開始運動,起到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多于90分鐘則會超過普通人的運動負荷極限,容易受傷。 茍波教授補充解釋,30~90分鐘的健身最好是能一次性持續完成。但是,如果因為體力不支或者工作等原因,也可以考慮分為2~3次來完成。但是最好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10分鐘,這樣能更好的保證運動效果。 強度,要因人而異 “看別人跑馬拉松,也去參加半馬甚至全馬,這是非常不科學的行為。”衛志強教授解釋,健身的強度也要因人而異。 《指南》將活動強度劃分為小強度、中等強度和大強度三個級別。建議初期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或體質較弱的人,選擇散步等小強度運動,運動過程中心率一般不超過100次/分。運動時感覺輕松,身體發熱、但尚未出汗,相當于中等速度走路。 具有一定運動習慣、體質較好的人群可以選擇健步走、慢跑、騎自行車等中等強度運動適宜,運動過程中人體的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這時候感覺呼吸稍加快,身體開始出汗。 有良好運動習慣、體質好的人則可以選擇跑步、網球單打等大強度運動,運動心率超過140次/分,主觀感覺應該是汗流浹背并感到吃力。 茍波教授建議,運動強度的心率可以在運動過程中使用心率表,最準確的判定運動中的心率。 步驟,應循序漸進 健身要循序漸進。《指南》給大家制訂了科學、完整的健身方案。 建議初期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群,可以選擇有氧運動、球類運動、中國傳統運動、柔韌性練習運動等類型。每周運動3天,逐漸增加到5天;每次運動10~20分鐘,逐漸增加到30~40分鐘。 從事8周體育健身活動后,可以將每次運動時間提高到30~50分鐘,至少應包括每周進行20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150分鐘的大強度運動。并且運動頻度也應增加到每周5~7天,其中要進行2~3次力量練習和不少于5次的牽拉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