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區還在不同程度流行,本市和全國整體疫情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在人群中的傳播仍持續存在。同時,一些地區還有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病的流行?!拔逡患倨?,人員流動性增加,越是人多的地方,越不能忽視健康防護!”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提醒,本市不同人群新冠病毒免疫水平還存在差距。在此前疫情中,沒有感染而且還沒有完成新冠疫苗免疫接種的人群,仍需通過接種疫苗提升保護。 國內外研究表明,含病毒感染在內,有三次或以上的抗原刺激,會產生較好的保護效果。人體內的保護性抗體隨時間延長而發生衰減。為了提高人群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能力,補齊不同人群的免疫水平差距,下列人員需要接種新冠疫苗。 外出游玩提前規劃行程 外出游玩提前做好行程規劃,做好預約,錯峰出行;關注有關專業部門的旅行提示,了解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疾病流行現狀。 若有身體不適,尤其是老人、孕產婦和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建議請專業醫生進行健康狀況評估后再決定是否出行。 若自駕游需提前做好出行攻略,避免疲勞駕駛。 注意個人衛生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遵守咳嗽禮儀,注意手衛生,關注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物;如遇惡劣天氣,盡量減少出行。 建議老人、體弱人群及孩子更要注意個人防護,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 科學佩戴口罩 應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 ★ 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期間。 ★ 出現發熱、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癥狀期間。 ★ 生活、工作或學習的社區、學校發生聚集性疫情時。 ★ 前往醫療機構就診、陪診、陪護、探視時。 ★ 外來人員進入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時。 ★ 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及托幼機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等重點機構醫護、餐飲.保潔、保安等公共服務人員工作期間。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進入環境密閉、人員密集場所時建議佩戴口罩。 外出注意飲食安全 旅途中飲食需謹慎,注意飲食衛生、飲水衛生,不喝生水。應到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正規餐館就餐。倡導“公勺公筷”、“分餐制”等健康生活方式。 野外就餐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后的食品應盡快吃完,不食用腐敗變質及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和飲品。 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做好防護避免蚊蟲叮咬 旅游途中應注意防昆蟲叮咬,預防蟲媒傳染病的發生。應盡量避免在昆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如需進入,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 避免與動物密切接觸 不招惹流浪犬等陌生寵物,一旦被咬傷,應該及時到指定的狂犬疫苗接種門診徹底清洗消毒傷口、接種疫苗、必要時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盡量避免進入野禽棲息地,避免接觸病死禽畜。 身體不適,及時就醫 出現發熱、咳嗽、腹瀉、出現皮疹等癥狀時應密切關注,當癥狀加重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就診時,帶好口罩,要告知醫生外出史,以幫助醫生診斷。...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營養平衡的理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傳統的食物消費結構已經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 并且 有“西方化”的趨勢,因此必須尋找膳食結構發展的策略,以便正確引導國民飲食消費,保證人民的營養平衡和身體健康。 1.我國膳食結構的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傮w來講,目前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正 處在由溫飽型向營養型過渡的階段, 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已達到小康水平, 少數落后和邊遠地區, 還有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 我國居民既有因食物短缺或品種單調所造成的各種 營養缺乏病,如一般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 、 D 、B缺乏病等;同時又有由于膳 食結構不平衡與某些營養素失調或過剩而造成的“富裕型”疾病,如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 總的說來, 人民的營養狀況還處于較低水平, 傳統的膳食結構正受到社會經濟發 展等方面的沖撞,食物消費結構正逐步發生深刻的變化。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的調查資料分析,在我國人民的膳食中, 平均每人每日攝入的總熱量不高, 只有2500千卡左右, 其中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很高, 有400~500克, 他所提供的熱量約為總熱量的75%;蛋白質的攝入量為70克左右(其中植物蛋白約占90%), 由蛋白質提供的熱量占總熱量的10~15%; 脂肪攝入量較低, 一般為40~60克, 主要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脂肪,由脂肪提供的熱量占總熱量的15~18%。 由此可以看出, 我國人民的膳食組成仍以谷糧類和蔬菜類食品為主, 動物性食品所占的比例雖有所提高,但仍然較小,多數省、市地區已達到 1988年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膳食營 養素供給量標準, 也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營養目標, 但是在某些微量營養素方面, 如 鐵、鋅、碘等,全國人均攝入量還都偏低,有些地區甚至缺乏。 2.我國膳食結構得優點 我國人民得膳食結構正是在傳統理論的指導下,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 葷 素結合,講究雜食, 各種營養素的配比較平衡。這種傳統的膳食結構具有兩個優點:一是脂 肪的攝入量低,且脂肪中大多數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不會引起“富裕型”疾病; 二是膳食中的熱量來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這種熱量類型, 結合我國居民的勞動量,持基本 平衡狀態,不會引起肥胖癥。 3.我國膳食結構的缺點 ①各地區、各類人群間膳食結構的差別較大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管理“三高”,記住三點? ? 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約3.3億,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27.5%、35.6%、11.9%。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孔靈芝表示,“三高”疾病有著共同的發病基礎,將“三高”疾病共同管理,是一種將心血管疾病預防關口前移的有效舉措?!督】抵袊袆樱?019-2030年)》中也明確提出推進“三高”共管,做好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規范化管理。做好“三高”綜合防治,可以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防控效率,會得到1+1+1>3的效果。 中央電視臺評論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巖松呼吁加強“三高”管理,并提出三個建議:一是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血糖,尤其是容易被忽視的血脂,如有異常應及時就診;二是保持良好的體型;三是關注情緒精神狀態的健康狀況,因為這也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期待每個人能更快樂一點、開心一點,遇到一些挫折和煩心事情的時候一邊努力,一邊能想得開一些。 從容生活,血脂有數 高血脂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重要原因,一旦斑塊形成,本來暢通無阻的血管就非常容易被堵塞。堵塞發生在不同部位會產生不同癥狀,如冠心病、腦梗等。如何才能控制好血脂,做到“血脂有數”?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李建平教授建議: 1.定期測血脂。《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建議,20-40歲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每年檢測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ˋ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6個月測定1次血脂。 2.心中有“數”。每個人血脂達標值不同,需要請醫生根據自身危險因素進行風險評估。不同風險分層的人群,血脂控制的目標值有所不同。 3.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療的基礎。包括合理的膳食、適度的運動、控制體重、戒煙和限制飲酒。飲食方面要限制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攝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薯類食物攝入,也要增加膳食纖維和魚類攝入等。 穩住血壓,穩住幸福 2015年我國成人高血壓疾病知曉率為48.08%,比25年前增加了20.5個百分點,但仍有一多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在患有高血壓的人群中,接受治療和控制血壓達標的人分別占40.51%和14.65%,治療率和控制率仍有待提高。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心血管病醫學部主任陳韻岱教授表示,血壓控制不佳,大多和三個“不”有關。第一個是不良生活方式照舊,飲食重口味、三餐不規律、吸煙、飲酒、熬夜等;第二個是不重視血壓監測;第三個是不按醫囑吃藥。 陳韻岱教授提醒公眾,測量血壓的時間會隨著年齡、病情變化有所調整: 1.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從兒童起就應每半年至1年測量1次血壓。 2.30歲左右的年輕人,每年測1次血壓。 3.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3個月測量1次,若發現血壓≥130/85毫米汞柱,或者有高血壓危險因素者,建議每個月測量1次血壓,以便盡早發現,盡早治療。 4.已經確診并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需每天在固定時間自測血壓,如在上午6—8點和下午4—6點的血壓高峰期測量,如果血壓控制不穩定,需增加測量的次數。 控制“三高”,保護心臟 “心臟年齡”測試工具是一套針對中國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評估系統。如果“心臟年齡”大于實際年齡,就意味著心血管過早“衰老”,提醒我們要高度關注心血管健康。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陳偉偉教授強調,控制膽固醇是心血管病防控的核心環節,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是啟動因子和促進因素。此外,定期檢測血脂、血壓、血糖,及早發現新發生的“三高”,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使“三高”得到控制,“心臟年齡”可隨之逆轉。 怎樣做才能逆轉“心臟年齡”?陳偉偉教授提出三條建議: 1.控制飲食。尤其是主食的種類和數量對餐后血糖的控制非常關鍵,吃對主食就相當于控好了一半血糖。 2.堅持運動。研究表明,通過科學運動,60%的人都能夠有效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助力血脂恢復正常。 3.定期檢測。以2-3年內新發生的高血壓為例,動脈還沒有發生硬化性改變,也沒有冠心病等并發癥的出現。此時若及早發現,通過對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的調整,再加以消除導致血壓升高的針對性致病危險因素,就有可能逆轉新發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