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 筑牢防線,遠離糖尿病——從生活方式干預開始
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長期久坐、運動匱乏,搭配高能量、高糖、高脂的不合理飲食結構,使得超重與肥胖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為糖尿病的發生營造了“溫床”。我們的身體難以承受現代生活節奏帶來的巨大代謝壓力,最終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對于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而言,主動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是阻斷糖尿病發生鏈條最為經濟有效的根本之策。 科學飲食:血糖管理的基石 在眾多干預手段里,科學飲食占據著無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既是穩定血糖的堅實基石,也是邁向健康生活的關鍵一步。飲食控制并非要忍饑挨餓,而是要學會更聰明、更合理地挑選食物,其核心目標是維持血糖平穩,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 合理搭配食物 單一飲食模式并不科學,均衡搭配才是關鍵。建議大家遵循“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原則來構建膳食結構。 主食: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但精米、白面的血糖生成指數較高,容易引發餐后血糖急劇上升。不妨將每日主食的1/3至1/2替換為全谷物和雜豆類,像糙米、燕麥、藜麥、蕎麥、綠豆、紅豆等。這類主食富含膳食纖維,經常食用能延緩糖分吸收,助力平穩血糖。例如煮飯時,可以制作“二米飯”(大米 + 小米)或“三米飯”(大米 + 糙米 + 黑米)。 蛋白質: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能增加飽腹感、穩定血糖。推薦每日攝入足量的魚、禽、蛋、瘦肉和豆制品。《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出,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質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15%~20%,且優質蛋白要占總蛋白的一半以上。烹飪時,多采用蒸、煮、快炒的方式,避免油炸。 蔬菜: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具有體積大、能量低、膳食纖維豐富的特點,能夠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建議每餐都攝入蔬菜,每日總攝入量不低于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應占一半。 水果:水果并非糖尿病患者的禁忌,但食用方法有講究。應選擇血糖生成指數低的水果,如草莓、藍莓、櫻桃、柚子、蘋果等,并在兩餐之間作為加餐食用,避免飯后立即進食。每次攝入量控制在一個拳頭大小為宜。 調整飲食習慣 規律進餐:保持一日三餐或少量多餐的規律,避免因過度饑餓而暴飲暴食,這有助于胰腺規律地分泌胰島素,維持全天血糖穩定。 改變進餐順序:嘗試“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后吃主食”的進餐順序,有助于減少餐后血糖波動。 細嚼慢咽:放慢進食速度,給大腦足夠的時間接收“飽腹”信號,防止過量進食。 遠離“隱形糖”陷阱 許多看似健康的食品,實則是“藏糖大戶”,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和正確選擇食物至關重要。 關注碳水化合物含量:這是直接影響血糖的核心指標。 識別各種糖的別名:除了白砂糖,還要警惕果葡糖漿、麥芽糖、蜂蜜、濃縮果汁、蔗糖、海藻糖等。在配料表中,這些成分排名越靠前,含量越高,應慎重選擇。 遠離高糖食品:風味飲料,如奶茶、果汁飲料、乳酸菌飲料,多數含糖量極高;零食點心,如餅干、蛋糕、薯片、肉脯;調味醬料,如番茄醬、沙拉醬、燒烤醬;部分“無糖”食品,可能使用糖醇等代糖,雖不直接升高血糖,但依然含有淀粉和能量,不可無限制食用。 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管理的堅實后盾 科學飲食是血糖管理的核心,但還需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堅實后盾,才能構筑起預防糖尿病的堅固防線。 適度運動 運動能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是消耗血糖的直接途徑。《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建議,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等,并搭配至少兩次抗阻力量訓練。控糖原則是“減少靜坐,動則有益”。 維持健康體重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對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減輕5%是體重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可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更嚴格的減重目標,如減掉基礎體重的7%、15%等。對于肥胖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減去初始體重的5%~7%,即可大幅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將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23.9的理想范圍內,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舉措。 保證充足睡眠 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擾亂體內皮質醇、生長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導致胰島素抵抗和食欲亢進。建議成年人每晚保證7~9小時的高質量睡眠。 學會緩解壓力 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會使身體處于應激狀態,分泌更多的糖皮質激素,促使血糖升高。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如冥想、練瑜伽或與家人朋友傾訴,對于維持血糖穩定也十分重要。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積極踐行科學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筑牢預防糖尿病的防線,擁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