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7 今日立冬,這份過冬貼士請收好!
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今日11月7日19時32分,我們將迎來“立冬”節氣。此時節,朔風起,地始凍,水始冰,天氣一天天變冷,草木凋落,樹葉飄零,一地金黃。
●農時節令到立冬
“立冬”是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22日或23日結束。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是農歷上表明一個新季節的開始。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當然,氣象意義上的冬天尚未到來,人體感覺也還處在深秋時節。
立冬表示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一個“藏”字,盡顯冬意。此時,物盡藏、農事休、人貓冬。
●立冬時節看習俗
1、喝羊肉湯
立冬時節,多地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御寒效果極佳。
2、立冬游泳
如今,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會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3、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4、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農歷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說起立冬吃餃子,相傳東漢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路上見許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凍壞了,于是在黃河邊支了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進去熬,然后撈出來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樣的面皮里再下鍋煮,那個形狀和耳朵一樣,包著這些餡料的就是餃子。所以立冬吃餃子老人們也稱“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冬季養生看10“點”
多“點”水 常喝白開水
冬天氣候干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的功效。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少于2000毫升。
2.早“點”睡保證充足的睡眠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于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3.防“點”病提高抵抗力防病
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4. 調“點”神冬季防心理流感
冬天是一個生機暗淡的季節,人們不免觸景生情心生悲涼,因此很多人在這個季節更易陷入抑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強度不大的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消除煩悶、調養精神。
5.進“點”補冬天是進補的時節
冬天養生要科學進補,冬令進補時,為使胃腸有個適應過程。陽氣偏虛的人,選羊肉、雞肉等;氣血雙虧的人,可用鴨肉、烏雞等。藥補則一定要遵醫囑,一人一法。
6. 出“點”汗戶外活動可促進熱量產生
戶外活動可促進熱量產生,調節新陳代謝機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功能。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強身健體。鍛煉宜以微微出汗為度,同時也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護“點”腳 寒從腳底生
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底生”。因為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內臟關系密切。可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步行半小時以上,也可到達活動雙腳的目的。
8. 飲“點”茶紅茶甘溫提神醒腦
喝茶可以提神醒腦,興奮中樞神經,使人精神振奮。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紅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生熱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
喝“點”粥 冬季養生晨起服熱粥
冬季養生晨起服熱粥,晚餐宜少食,以養胃氣。天冷時,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熱粥,可以幫助保暖、增加身體御寒能力,能預防受寒感冒。對于喉嚨不適、發炎疼痛的人,溫熱的粥汁能滋潤喉嚨,有效緩解不適感。
10. 通“點”風開窗通風
冬天家里一般都會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人們總是在這個空間里呼吸會導致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缺少氧氣,可能會出現頭暈,胸悶的問題,所以要多通風。應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開窗通風2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此外,一定要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一般室內應控制在16—22℃為宜。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