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 科學管理血壓,守護心腦血管健康
作為我國疾病負擔最沉重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壓的診斷、分級與管理始終是公眾健康領域的核心議題。《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22》的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發病率已達 27.8%,患者總數突破 2.45 億;65 歲以上老年人群中,這一比例更接近 50%。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人群處于 “高血壓前期”—— 雖未達到確診標準,但悄然升高的血壓已在持續威脅心腦血管健康,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一、高血壓分級:“就高不就低”,明確風險等級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 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指南》)明確,高血壓分級是識別患者風險、制定治療方案的核心依據,分級遵循 “就高不就低” 原則:無論收縮壓(高壓)還是舒張壓(低壓),只要其中一項達到更高等級標準,即按該等級判定。等級越高,血壓問題對健康的威脅越大,具體分級如下: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80 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高血壓前期):收縮壓 120~13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張壓 80~89 毫米汞柱;
1 級高血壓(輕度):收縮壓 140~15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張壓 90~99 毫米汞柱;
2 級高血壓(中度):收縮壓 160~17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張壓 100~109 毫米汞柱;
3 級高血壓(重度):收縮壓≥180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張壓≥110 毫米汞柱。
其中,“正常高值” 即 “高血壓前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預警信號。研究表明,與血壓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壓前期人群發生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心肌梗死的風險均會成倍增加,需重點關注。
二、高血壓前期:這些人群需重點警惕
并非所有高血壓前期人群風險都相同,以下 9 類人群因合并更多健康隱患,需格外警惕血壓進一步升高,應定期監測并提前干預:
年齡超標:男性>55 歲,女性>65 歲;
吸煙相關:主動吸煙或長期暴露于二手煙環境;
血糖異常:存在糖耐量受損(餐后血糖偏高)或空腹血糖異常;
血脂異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偏高,或高密度脂蛋白偏低;
家族遺傳: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家族史;
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 厘米,女性腰圍>85 厘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異常升高;
高尿酸血癥:男性血尿酸>420 微摩爾 / 升,女性血尿酸>360 微摩爾 / 升;
心率偏快:靜息狀態下心率>80 次 / 分鐘。
若體檢發現血壓處于正常高值,且屬于上述人群之一,建議立即就醫咨詢專科醫生,必要時啟動藥物治療,并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預防血壓惡化。
三、按風險干預:不同人群的管理策略
《指南》強調,高血壓管理的第一步是 “風險評估”,需結合 4 項核心指標:血壓水平、心血管危險因素(如年齡、吸煙)、靶器官損害(如心、腎、視網膜損傷)、臨床并發癥(如腦血管病、腎病)。根據評估結果,將人群分為 4 個危險等級,對應不同干預強度:
1. 低危人群
適用范圍:血壓處于正常高值且合并 1~2 個心血管危險因素,或無任何危險因素的 1 級高血壓患者;
干預策略:以 “改善生活方式” 為首選,包括減少鈉鹽攝入(每日<5 克)、控制體重(BMI<24)、每周進行 150 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戒煙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25 克,女性<15 克)。
2. 中危人群
適用范圍:確診 1~2 級高血壓,且合并 1~3 個心血管危險因素;
干預策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需在醫生指導下 “密切監測血壓”(如每周測 2~3 次),定期(每 3~6 個月)評估心、腎等器官功能,根據結果決定是否啟動藥物治療。
3. 高危 / 很高危人群
適用范圍:合并靶器官損害(如左心室肥厚、蛋白尿)或臨床并發癥(如腦梗死、糖尿病腎病)的高血壓患者,無論血壓等級;
干預策略:需 “立即啟動藥物治療”,同時嚴格落實生活方式干預,通過藥物將血壓控制在目標值(一般患者<140/90 毫米汞柱,高危患者<130/80 毫米汞柱),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風險。
四、科學測血壓:避開誤區,確保數據準確
很多人在家自測血壓時,常因方法不當導致數據忽高忽低,甚至誤判病情。《指南》明確了居家測血壓的 “標準流程”,關鍵步驟如下:
測量前準備:測量前需安靜坐下休息至少 5 分鐘,避免飲用咖啡、濃茶或吸煙,排空膀胱;
選擇工具:優先使用經過準確性驗證的 “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替代易造成汞污染的水銀血壓計;
姿勢與袖帶:測量時上臂需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如坐在椅子上,肘部與心臟平齊);根據臂圍選擇袖帶 —— 臂圍>32 厘米用大袖帶,臂圍<24 厘米用小袖帶,袖帶過松或過緊都會導致誤差;
測量與讀數:兩側手臂均需測量,取血壓較高一側的數值(遵循 “就高不就低” 原則);相隔 30~60 秒重復測量 1 次,取兩次讀數的平均值記錄;若兩次讀數相差>10 毫米汞柱,需第三次測量,取三次平均值;
固定時間:居家測量建議固定時間,如晨起 1 小時內(未服藥、未進食)、晚飯后或睡前,減少環境、狀態差異對數據的干擾。
無論是高血壓前期人群,還是已確診的高血壓患者,科學識別風險、精準選擇干預方式、規范監測血壓,都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通過遵循《指南》建議,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才能有效守護心腦血管健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