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 預防“第四高”——高尿酸血癥
目前,高尿酸血癥在我國發展迅速且患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與傳統的“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壓、高脂血癥并駕齊驅。《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癥總體患病率為13.3%,人數約為1.77億,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至少有1個被高尿酸血癥困擾。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由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其他嘌呤類化合物和食物中的嘌呤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體內37℃時尿酸的飽和度約為420μmol/L,超過此濃度,尿酸鹽形成結晶沉積在腎臟、關節滑膜等組織中,引起組織損傷。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過420μmol/L(絕經前女性標準不同),稱之為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是機體嘌呤代謝紊亂導致的代謝異常綜合征,已成為繼糖尿病之后的又一常見代謝疾病;患者可伴發腎臟病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的表現,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
導致高尿酸血癥的主要病因包括嘌呤代謝障礙、尿酸排泄減少或生成增多、某些系統性疾病或抑制排泄尿酸的藥物等,可分為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繼發性高尿酸血癥。
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形成常與遺傳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通常沒有明顯的其他疾病或藥物使用作為直接原因。
主要表現在尿酸排泄減少。患者具有尿酸排泄障礙,包括腎小管分泌減少、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增多等。
其次是尿酸生成增多。尿酸生成增多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謝障礙引起,與尿酸酶基因失活、尿酸合成或轉運過程中相關基因缺陷有關。
而繼發性高尿酸血癥主要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比如某些腎臟疾病、糖原貯積病,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某些藥物:如腫瘤化療,患者長時間服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噻嗪等,也可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尿酸水平增高。
高尿酸血癥的癥狀主要包括有典型癥狀和無癥狀性。典型癥狀中,約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最終發展為痛風,出現反復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間質性腎炎和痛風石形成,嚴重者出現關節畸形或尿酸性尿路結石;無癥狀性高尿酸血癥是指僅有血尿酸增高而不出現癥狀者,伴隨的癥狀較多患者伴有肥胖、血糖升高、血脂異常、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癥狀。
這里須注意的是血尿酸高不一定會痛風,但它是痛風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液中尿酸濃度超過正常范圍,痛風則是一種由于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和腎臟等部位引發的相關性疾病。
只有當血尿酸水平長期持續升高,超過血液的飽和度,尿酸鹽結晶才會在關節及周圍組織中逐漸沉積,但尿酸鹽的沉積并不一定會立即引發痛風的癥狀。痛風的發生往往和血尿酸水平波動相關。痛風的診斷需要多方面結合,醫生通常會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血尿酸水平,甚至通過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判斷來確診痛風。
患者管理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防治的基礎,患者與醫師共同制定并執行治療方案,輕微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必立即使用藥物降尿酸治療,應該首先通過合理的膳食和科學的運動,生活方式的調整等一般治療方式來降低血尿酸水平。
據醫生介紹,一般治療方式分為:
1、合理膳食:健康膳食,鼓勵蛋奶的合理攝入;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限制攝入果糖,如含糖飲料、鮮榨果汁等;限制飲酒,不建議飲用含酒精的飲料。
2、科學運動: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建議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同時要避免劇烈運動,保護關節。
3、篩查并預防痛風及并發癥:應定期進行血尿酸檢查,同時監測血壓、血糖及血脂情況,以便盡早發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防患于未然。
4、藥物治療方式:根據患者血尿酸增高的原因選擇相應藥物治療,高尿酸血癥涉及到的藥物有:增加尿酸排泄的藥物,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促進尿酸分解藥物,輔助降低尿酸藥物。藥物治療須長程控制,血尿酸持續達標。
如果發現血尿酸升高,不必過于擔心,要及時控制及時治療,通過健康飲食、科學運動等多種方式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阻止疾病繼續發展。(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張嘉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