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8 立冬養生要“三藏五防”,立冬進補吃“三白五黑”
11月8日迎來了二十節氣中的——立冬!立冬的到來,標志著自此我們正式進入冬季。立冬之后,氣溫逐漸降低、草木凋零、動物蟄伏,萬物都趨于休止,開始養精蓄銳,為春季的勃發做儲備,因此此時更應該重視養生保健。《黃帝內經》中寫道,“冬三月,此謂閉藏……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因此,立冬時節重在養藏。
立冬后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養生呢?牢記2句話:立冬養生要“三藏五防”,立冬進補吃“三白五黑”
立冬養生要“三藏”
一、藏陽
藏陽,也就是說要固護陽氣。蘇友明醫生介紹,此時應注意避寒就溫,不要過度勞累;盡量要少出汗,不要劇烈運動,避免損耗陽氣;衣服要穿暖,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二、藏精
藏精,就是藏五臟之精,尤其是腎精。腎精是五臟之精的根本。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是藏精的時節,如果冬季失于閉藏,春天就會缺乏物質基礎,影響機體免疫力,容易得病。所以冬天要適當節欲,避免酒色過度,以藏精于腎,防來年病溫。
三、藏神
藏神,就是要內藏神氣。冬天萬物閉藏,人的神氣也應避免過于浮越。正如《黃帝內經》所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光線會影響人們情緒,冬季日短夜長,光照時間縮短,可能出現情緒低落、體力衰退、睡眠不穩、身體疲乏等現象。對于這種情況,養神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多曬太陽,延長光照時間,太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明亮是調養情緒的天然辦法 。
立冬養生要“五防”
一、防頭寒
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立冬之后,降溫風大,即使戴一頂很薄的帽子,也有助于保暖防寒。另外,冬季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階段,寒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因此,要注意頭部保暖、防頭寒。
二、防鼻寒
立冬后寒冷,“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
三、防頸寒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穿立領裝是個好辦法,不但能擋住寒風,給脖子保暖。很多頸椎疾病的復發,都和頸部受涼刺激有關。
四、防腰寒
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雙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五、防腳寒
寒從腳下生,防腳寒泡腳要注意3點: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后皮膚呈微紅色為好。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立冬后進補記住“三白五黑”
立冬進補吃“三白”
應對秋燥的口干、眼干、鼻干、皮膚干等陰傷癥狀,養陰潤燥,宜多吃大白菜、白蘿卜、梨等應季果蔬,既可補充機體水分,又能調節胃腸道功能,促進消化 。
1. 梨。在營養專家眼中,梨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適量地吃。
2. 白蘿卜。冬季氣候很躁,白蘿卜有一定潤肺止咳功效,白蘿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補氣,很適合立冬時節食用。
3. 白菜。“霜降拔蘿卜,立冬起白菜”。立冬過后,經霜打過的白菜收獲了。此時白菜水分豐富,膳食纖維多,滋陰潤燥,很適合冬季食用。
立冬進補食“五黑”
成杰輝醫生表示,“腎主冬”,初冬養生“黑色入腎”,更宜食“黑”為補。以下這些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養腎補虛之佳品 。
1. 黑米。黑米可以滋陰補腎、健脾養肝。
2. 黑豆。黑豆能補肝腎、強筋骨。
3. 黑芝麻。黑芝麻可以滋肝養腎、明目黑發。
4. 黑棗。黑棗可以平胃健脾、補腎填髓。
5. 黑木耳。黑木耳可以滋陰潤肺、養胃補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