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4 春季養肝,“先松土后灌溉”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對春季養生這樣描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大自然生機勃發,草木欣欣向榮。人們應適應這種環境,早睡早起,舒緩身體,使神志隨生發之氣而舒暢,與春生之氣相適應,這就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法則,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會使肝氣內郁而傷肝。《醫宗金鑒》注解里說:“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李廷荃教授表示,春季養生當養肝,應遵循兩步走原則,即先松土、后灌溉。
第一步:松土即為“清”。春夏養陽,說的是春天要養護陽氣,并非春天要補陽壯陽。春氣通于肝,肝主升發。若肝陰充盈,肝氣條達,則人體陽氣升發,如初春草木生機勃勃。若胃腸積熱,中焦不通,則陽氣不得升發,內郁化火、肝火上炎、肝風內動,此時會有眼紅目赤、心煩易怒、頭疼頭暈、腹部脹滿、大便秘結、失眠等表現,嚴重者會誘發高血壓、中風等病癥。此時,應先清理腸胃積滯,勿使肝陽亢盛。具體方法為:通腑泄熱、行氣止痛。可在醫生指導下,用大承氣湯加減。其中,生大黃、芒硝有泄熱通便、蕩滌胃腸、活血化瘀的作用;厚樸能燥濕消痰、下氣除滿;枳實、木香有行氣的功效;升麻、黃連可清泄胃熱。
第二步:灌溉即為“養”。“肝腎同源”理論源于《黃帝內經》,是指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雖有差異,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可采用“肝腎同治”的治療法則。肝的生理功能會受到腎的影響,正所謂母子相生、精血同源,肝血必須依賴腎精充足才能血充氣暢,發揮正常功能。腎屬水而藏精,肝屬木而藏血。如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就會表現為頭暈眼花、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舌紅苔少等。此時,應以養為主,補腎陰而養肝血,使肝氣調達,以利升發。具體怎么“養”,方法是:滋補腎精。如腎精不足引起的陰虛較重,表現為時常眩暈,并伴有虛熱、口干舌燥、上火等癥狀,可用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川楝子組成)加減調理;腎精不足引起的陽虛可用金匱腎氣丸調理;腎精不足引起的陰虛可用六味地黃丸調理。
以上保健的基礎上,養肝還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這方面大家應多向國醫大師們學習。比如,國醫大師朱良春每天一碗“養心粥”(黃芪250克、綠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蓮子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養肝。國醫大師鄧鐵濤練“八段錦”健身養肝。國醫大師徐景藩練書法養筋脈以養肝。尤其是女子,以肝為天,日常生活中,要樂觀處世,培養健康情志;善待自己,避免過度勞累;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遠離煙酒危害;適度鍛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