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9 抓住機遇實現中醫藥振興
中醫藥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
2021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
中醫藥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如何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國宏偉藍圖,作為在中醫藥領域耕耘的工作者,應該怎樣去做?又應該怎樣去實現呢?
一直以來,在中醫從業者中,講繼承的人多,講創新的人少。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也是醫學發展不竭的動力。我們需要通過創新,為中醫藥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或許有人認為,講繼承即是保護中醫藥,然而,只講繼承,忽略了創新的重要性,不僅不能很好地保護中醫藥,還會阻礙中醫藥的發展。沒有創新,醫學會失去生命力。
在一些中醫從業者心中,中醫陰陽學說已博大精深,心里似乎不愿意再與科學融合,或者缺乏主動與現代科學嫁接的思想意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科學化與現代化并舉的當下,中醫藥發展不能筑起圍墻,故步自封。
在新的時代面前,中醫藥發展如何與現代科學嫁接?又如何走向現代化?這不僅是中醫藥近些年來所面臨的困惑與難點,也是中醫藥在發展中面臨的新挑戰。
中醫的陰陽理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被一些人認為是玄學,不屬于科學,中醫的科學性也因此屢遭質疑。若從積極的方面看,我們可以把這種質疑視為時代給中醫發展帶來的“沖擊波”,是對中醫的最大鞭策。
困惑是醫學發展的助推器,也正因為有困惑,會推動人類走向新的探索。面對困惑,應該更新觀念,但由于受限于以往的認知,我們卻難以更新觀念。在越細微就越科學的疾病認知觀產生后,難于改變以往研究思路或觀察視角。
為此,我們有必要探索醫學發展的新空間。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將生物化學的研究視為生命科學的前沿。近年來,科學家們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通過基因學研究,來破解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科學的舉措。
要想走出困境,需要從一個新的視角去尋求突破。人體不僅具有生物性質、化學性質,還具有物理性質。在以往研究中,我們更多關注了生物及化學方面的改變,卻忽略了疾病的物理成因。比如,當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細胞、細菌、病毒等的微細變化時,人體結構、空間與那些疾病發生的因果關聯和聯系,卻難以從顯微鏡的觀察下得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是否只關注了微細變化而忽略了更大的宏觀、物理變化呢?純粹的生物化學研究,是否已經碰到瓶頸?是不是需要調整和豐富研究思路或觀察視角呢?從微觀走向宏觀;從碎片化思維走向人體的大系統思維;從單門學科走向多門學科;從中醫的陰陽研究與西醫的生物化學研究,走向人體物理醫學的研究,變革需要不斷探索。
對中醫藥而言,不應再為“如何與現代科學嫁接”“如何走向現代化”這兩個問題困擾。中醫藥的科學化并不意味著西化,我們應該建立以患者為考官,以療效為核心的度量衡。未來醫學研究必然要走向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探索路徑。
(轉自《瞭望東方周刊》,作者劉合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