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03 汲取疫情防控經驗 提升中醫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邁上新臺階,進入快車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認可,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醫藥文化再次得以彰顯。
五千年中華文明沒有斷流能夠延續至今,就在于蘊含其中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中醫藥理論與實踐,融合歷代人文思想精華,結合疾病防治規律,形成了人文與生命科學相融合的醫學實踐體系,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認識中醫藥事業
認識中醫藥文化是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前提。中醫藥文化熔鑄于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中,為護佑炎黃子孫的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貢獻。中醫藥學深深印刻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凝結著獨特的精神基因。因此,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來認識、評價中醫藥,肯定中醫藥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認識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中華文明傳承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醫藥文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醫藥文化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和中華傳統價值理念。“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臟腑經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用整體觀去理解人,理解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通過辯證法思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通過分析、進行綜合判斷,辨證施治。“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強調“人為貴”的人文精神,這些傳統哲學智慧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思維方式,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醫乃仁術”“大醫精誠”“調和致中”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仁愛、尚和合”等觀念一脈相承、同根同源。中醫藥文化是“中醫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等文化元素”的高度統一,其中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中醫藥文化自信最核心的部分。可見,中醫藥學不僅僅是醫學理論體系,更承載了深邃的哲學智慧。在中醫教育中,我們更應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精華,增強廣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文化自信。
中醫藥學具有戰略資源優勢
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醫藥已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藥衛生資源,它已發展演變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當前,中醫藥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內涵更為豐富、價值更為廣泛。“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藥“五種資源”更全面地闡釋了中醫藥資源的價值,從國家戰略資源層面凸顯了中醫藥發展的內涵,從經濟發展全局層面釋放了中醫藥資源的巨大經濟潛力,從文化保護層面承載了中醫藥資源的獨特屬性,從滿足人民健康需要層面闡明了中醫藥醫療保健的特色與優勢,從生態保護層面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
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在養生、保健、治療與康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對人的生命健康進行全周期服務,中醫藥強調治未病理念,讓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是健康中國建設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中醫藥與養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發展大健康產業。作為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中醫藥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能和創新實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快中醫藥創新,探索醫療衛生領域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作為優秀的文化資源,中醫藥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繁榮中華文化的有力舉措,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源于自然,中醫藥天地一體的整體觀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中藥材生產離不開綠水青山,中藥材產業也可以造就金山銀山,中醫藥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中醫藥“五種資源”的優勢,拓寬了社會資源的發展空間,深化了中醫藥發展的內涵,提升了中醫藥發展的品質。因此,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中,我們更應該認清中醫藥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意義,認清中醫藥資源的異質性特點,這也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用好民族特有的文化資源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疫情防控中彰顯中醫藥文化自信
中醫藥不僅在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重大貢獻,至今無論在養生保健還是在醫療服務,仍具有獨特作用和特色優勢。中醫藥除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的防治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總體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力量編成上實現中西醫并重,在中國近現代抗疫史上首次大范圍有組織早期干預,首次全面接管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聯合巡診查房,首次深度介入危重型患者救治。二是在防控方式上堅持中西醫結合,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方攜手,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三是在防治方法上體現中西藥并用,臨床篩選出的有明顯療效的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醫藥‘三藥三方’等主打藥品,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提到,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這也是古老中醫藥在當今社會的現實價值,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例證。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
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中醫藥文化自信,是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與堅定踐行。中醫藥文化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醫藥事業的命脈與靈魂,關系到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因此,繼續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需要從文化中汲取營養,夯實文化根基,堅實文化保障。
固本培元筑根基,在傳承精華上用力
進入新時代,中醫藥的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一方面,要潛心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做到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窮極醫源,旁通各家,從典籍中汲取前人的寶貴醫療經驗;還要思求經旨,學用貫通,將經典與臨床有機結合,切實增強臨床能力,真正運用中醫思維解決臨床問題。
另一方面,要開放包容。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的交流互鑒,中醫藥是中西文明對話的窗口,通過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等方式吸取西醫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讓中醫更好地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醫的文化特性,共同為人類健康助力。不論是2010年6月20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見證澳大利亞第一家中醫中心的成立,還是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為針灸銅人揭幕,都展示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中醫藥正成為中國外交名片,發揮著中醫藥在密切人文交流、服務外交、促進民生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好風憑借力,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讓古老又生機勃勃的中醫藥乘著傳統文化熱的東風,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走向世界。通過中醫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當代中國活力。
堅持古為今用,同時要守正創新
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藥也需要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為中醫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古老的中醫藥與新技術、新產業、新領域深度融合,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空間。
此外,中西醫結合,推動中醫藥事業再上新臺階。中醫雖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將中醫整體思維和西醫先進的技術手段結合起來,突出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發展造福中國、造福世界的新醫學。此次新冠肺炎防治,就充分廣泛地使用了中西醫結合的療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通過此次疫情的考驗,未來的醫學必將走上中西醫并重的守正創新之路。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
中醫藥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
中醫藥事業的傳承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在文化的多元融入上著力,構建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特別是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提升中醫藥院校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心,更好地肩負歷史使命。
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對中醫藥而言更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治療深度參與,全面、全程介入,成為戰“疫”的主力軍,中醫藥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治療作用,取得了公認的成績,得到人民群眾普遍認可,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氣。
在疫情集中暴發、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大量高風險人群無法得到及時診治的危急情況下,注重發揮中醫藥治療的獨特優勢,中醫藥首次大范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醫醫院、中醫團隊參與救治,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定點醫院若干重癥病區和方艙醫院。”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抗擊疫情的重要方案,為全球抗疫作出貢獻。中西醫并重,是我國特色醫療體系的優勢,中西醫相得益彰,共同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此次新冠疫情,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
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證明,同時我們也積極為需要幫助的國家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經驗與做法。
天津中醫藥大學作為中醫藥院校,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貢獻。天津中醫藥大學積極進行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經驗的海外宣傳,推進中醫藥文化及中華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舉辦“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與優勢國際講堂”,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貢獻。再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古稀之年的校長張伯禮院士奔赴武漢防控一線,力推中醫藥參與疫情救治,被授予“人民英雄”榮譽稱號。張伯禮校長的先進事跡就是宣傳學習的最好內容。
中醫藥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亮點突出,抗疫的成果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的貢獻為中醫藥發展與走向世界增加了說服力,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抗疫成為最實際的教材。
提高醫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中醫藥院校學生,在高中階段多數偏重于理科學習,人文學科基礎較為薄弱,文化素養參差不齊。在步入大學階段學習后,中醫藥院校課業任務繁重,不同程度忽略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要不斷夯實人文基礎,加強中醫藥文化基礎理論的學習。中醫藥院校應強化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建設成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中醫藥文化素養。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通過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國學經典選讀、中醫哲學基礎等通識課程,為中醫大學生認識和培養中醫思維打下文化基礎。同時注重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名師、名醫、知名校友作用,組織師生參與各種形式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將“文化育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
培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學生情感培養、塑造心靈、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感染和熏陶學生,使其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追求。中醫藥院校由于自身文化內涵豐厚,更應積極發揮專業特色優勢,通過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強化中醫文化的熏陶與傳承。
天津中醫藥大學高度重視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通過優化校園布局,將中醫文化通過校內基礎設施展示出來,比如天津中醫藥大學“藥山”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舉辦校園文化節活動,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質量。在校內,開展如中醫藥傳統文化節,中醫經典誦讀大會、中醫拜師會等形式的傳承中醫藥文化的活動,開展中醫經典誦讀活動,加強中醫經典的學習。再如通過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新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以及其它重大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將校園文化特色貫穿育人始終。在校外,通過假期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農村、學校,開展中醫咨詢服務、醫療義診、中醫藥知識交流、中醫學講座等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從志愿服務和實踐活動中,感悟中醫藥文化價值理念,更好地讓中醫藥文化走出校園,服務社會。
以中醫藥文化復興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先行者,中醫藥肩負著引領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使命。將中醫藥文化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場域,是新時代中醫藥發展所處的時空坐標。把中醫藥發展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來定位,放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來謀劃,融入浩蕩的時代大潮。面對這種新特點,堅定中醫文化自信的教育就要引導學生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視角,為中醫文化的社會擔當和使命意識而驕傲。作為新一代中醫人,將中醫夢、強國夢、復興夢相聯系起來,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服務國家戰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李申淼 曹永興 天津中醫藥大學)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