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6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歷代醫家乃至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極為重視。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二是欲病未病態;三是已病未傳態。因此,“治未病”就是針對這三種狀態,具有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和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與臨床意義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中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另見于《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雖未發”,結合上文是指機體已受邪但尚處于無癥狀或癥狀尚較少、較輕的階段。這種潛病態可發展成為某種具有明顯癥狀和體征的疾病。因而,這“治未病”,是指通過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斷其發展,從而使這種潛病態向健康方向轉化,屬于疾病早期治療的范圍。
還見于《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處“治未病”對醫生的治療經驗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為一名高明的醫生,要善于預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結合現代醫學的理論,綜合各家說法,可以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即人體處于沒有任何疾病時的健康狀態;二是欲病未病態,即體內病理信息隱匿存在的階段,或已經具有少數先兆癥狀或體征的小疾小恙狀態,但尚不足以診斷為某種疾病;三是已病未傳態,即人體某一臟器出現了明顯病變,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及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病邪可能傳入其他臟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臟腑未發生傳變的狀態。
因此,“治未病”就針對以上三個狀態,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的發生,這是醫學的最高目標,是健康未病態的治療原則,也是一名高明醫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漸:指在疾病無明顯癥狀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機體的失衡狀態繼續發展。這是潛病未病態的治療原則;三是已病早治,防止傳變:指疾病已經存在,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這是欲病未病態、傳變未病態的治療原則。另外,還有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指疾病初愈正氣尚虛,邪氣留戀,機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此時機體或處于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或欲病未病態,故要注意調攝,防止疾病復發。
“治未病”思想的發展演變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
“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歷代醫家對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內容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在他們的著作中可以見到“治未病”的理論和應用。可見古人對于“治未病”思想之重視。
醫圣張仲景秉《黃帝內經》、《難經》之旨,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貫徹“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中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運用五行乘侮規律得出的治病防變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變的具體體現。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針刺預防中風的具體方法:“惟風宜防爾,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元代朱丹溪指出:“與其求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預防與養生的重要性。
明代的楊繼洲《針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預防中風的詳細記載,如:“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足脛發酸發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
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和溫邪易傷津耗液的特點,提出對于腎水素虛的患者應防病邪乘虛深入下焦,損及腎陰,在治療上主張在甘寒養胃同時加入咸寒滋腎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典范。
近年來,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大力倡導中醫“治未病”實踐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了“治未病”健康基石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和“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醫特色的防保服務體系。衛生部部長陳竺在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方向的三點意見。
當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漸作為廣大醫務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之一,“治未病”存在著巨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效益。對于單個患者,可以通過提高生活質量,增加一個個體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限與數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還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治療花費,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
國際衛生組織1996年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21世紀的醫學中也明確西醫學正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針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發展;從重視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人體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發展;從生物治療向心身綜合治療發展;從強調醫生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醫療服務方面則是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發展。
我們看到無論是西醫的發展戰略還是現代的三級預防思想與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有著許多契合之處,從而有了“體質三級預防學說”,就是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預防保健措施。一級預防是針對個體體質的特殊性,積極改善特殊體質,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從而實現對特殊人群的病因預防,阻止相關疾病的發生。二級預防也就是臨床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作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三級預防即臨床預防,對已患某些疾病者,結合體質的特異性及時治療,防止惡化。
在“治未病”原則指導下,它在臨床各科疾病的預防中都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以指導人類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預防。中醫藥“治未病”的理論和臨床研究開展非常廣泛,而且其防治意義已經逐漸為人們所公認。對于病因明確的疾病,人們可以主動的避免遠離各種致病危險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數疾病的病因或危險因素并不明確,從對疾病的掌握上來看,不能實施有效的預防。因此,根據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醫中藥的方法,在對于疾病的預防與已病防變方面就顯出了巨大的優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