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它是我們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如果我們要為健康加分,那科學飲食,合理搭配,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如果我們想把三餐的好處放大,那我們抓住飯后半個小時就尤為關鍵,如果能利用好這段時間做一些有益養生的事,那對我們的健康可謂事半功倍,相反,如果飯后做了不正確的事,就可能會發生一些危險,不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那么,三餐后的半小時,究竟適合做什么呢? 早餐后半小時 早餐是能量的加油站,一頓營養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開始。對將近10個小時不停消耗能量卻沒有補充的身體來說,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喚醒了身體,開啟了身體高效的新陳代謝;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給到大腦,以便讓我們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斷力進行一天的工作、學習。而餐后的半小時,如果我們能利用好,那對我們的健康和養生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飯后做哪些事情有益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呢? 早餐后半小時 1、 吃點水果:水果是對早餐很好的補充,而眾多水果中最佳的選擇是獼猴桃和草莓,因為這兩種水果的維生素含量非常豐富,而早晨攝入豐富的維生素可以提神醒腦,保證我們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2、敲打小腿外側:早餐后敲打小腿外側5分鐘,有助延年益壽。因為這里有人體最重要的一個穴位——足三里,飯后拍打可生發胃氣、燥化脾濕,所以早餐后敲打小腿外側是我們養生的又一個秘訣。 午餐后半小時 午餐是我們的正餐,吃一小份午餐有助于我們恢復精力并為我們下午的工作做好準備。除此此外,吃午餐還能保持新陳代謝活躍。而午飯后半小時也是我們調整身體和精神狀態的關鍵時刻 1、打個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發現,中午打盹可以緩解壓力、提高記憶力,即使只有十幾分鐘,效果也立竿見影。而午飯后半小時是我們調整身體和精神狀態的關鍵時刻,所以中老年朋友,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打個盹。 2、伸腰、踮腳尖、深呼吸。如果時間不允許,不能入睡,我們最好也讓嗓子休息一下,特別是平時說話比較多的人。”美國有位科學家指出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伸伸腰、踮踮腳尖、做做深呼吸,都能提神醒腦。 晚飯后半小時 晚餐是我們忙碌一天后對自己最好的獎勵,而晚餐后的時間也最為充裕,人們也喜歡在晚餐后安排很多的事情,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晚餐后養生是有禁忌的,例如急于洗澡,急于泡腳,那晚餐后的半小時我們適合做些什么呢? 做點家務:這段時間不妨做點家務,比如洗碗或者整理房間,即可活動活動,又不會對我們的消化系統造成負擔。...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養生保健也受到人們的關注,跟著網絡、書籍學習各種養生防病的方法,當然這些都是從中醫養生最基礎的東西延伸出來的,而養生也并不是按按穴位,吃點補藥這么簡單,中醫養生有六訣:順、靜、修、調、補、固,真正領會并做到這幾點,健康長壽就離你不遠了。 一、“順” 養生跟著季節走 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边@里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秋冬要養肺、養陰,早臥晚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 二、“靜” 讓心安靜下來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饵S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比税察o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采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三、“修” 《易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逼鋵嵕褪瞧綍r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梢?,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獲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四、“調” 多做深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饵S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欲。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 養生建議: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后,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后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吸”的同時,吞咽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五、“補” 有補有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咸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中醫講藥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咸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六、“固” 固精、固氣、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欲。固氣,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五要通過飲食帶來水谷之氣,多喝補血補氣營養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紅米、糯米、小米、赤豆、蕎麥、大黃米、大麥米以及桂圓、紅棗、核桃、蓮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機食品,堅持喝能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 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中醫養生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記牢這個六字訣:順、靜、修、調、補、固,其實養生很簡單!...
據國家衛計委消息,2016年,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委托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31個省級健康教育專業機構,開展第六次全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工作。今天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1.58%,較2008年的6.48%增長了5.1個百分點,較2015年的10.25%提高1.33個百分點,繼續保持穩定上升態勢。 此次調查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6個區縣監測點。調查結果還顯示,從知識、行為和技能來看,2016年中國居民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水平為24.00%,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為9.79%,基本技能素養水平為15.57%。從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來看,2016年中國居民安全與急救素養46.00%、科學健康觀素養36.18%、健康信息素養19.13%、傳染病防治素養16.38%、基本醫療素養12.76%和慢性病防治素養11.48%,均較2015年有不同程度提升。 衛計委指出,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國家提出健康中國戰略,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健康促進工作力度。各部門積極協作、密切配合,支持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 二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健康中國行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持續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公眾健康意識、知識和技能的提升。 三是健康城市、健康促進縣區、健康村鎮、健康學校、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企業、健康家庭等系列健康場所創建活動,為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提升創造了支持性環境。 四是各地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和衛生計生機構立足實際,不斷創新,以需求為導向,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健康教育服務。 五是人民群眾對健康關注度越來越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六是媒體對健康知識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健康文化氛圍越來越濃。 此外,衛計委還指出,但必須看到,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總體仍然較低,城鄉、地區、人群間發展不均衡,人民群眾對各類健康問題的認識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提升較慢。...
一年有四季,人生亦如此?!饵S帝內經》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即是說,人體應順從四季陰陽寒暑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中國女醫師協會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項貫穿全生命周期的行為,若將88歲作為平均壽命,除以4,各年齡段恰好對應人生的四個階段。想要獲得身心健康,就要順從人生的“春夏秋冬”。 受訪專家: 中國女醫師協會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韓 萍 打好一生的底子 春歸大地,正是動植物生長最快的時節。0歲到22歲這一年齡段,也是人生的上升期。從嬰幼兒的懵懂,到邁入成年的門檻,這是身體成長速度最快、心智發育變化最大的“季節”。 青少年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營養是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注意飲食,將直接影響或阻礙正常發育,甚至使體型和容貌都會受到損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營養不良已經非常少見。飲食過于精細、零食不間斷等問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胖墩兒?!吨袊鴥和逝謭蟾妗凤@示,7歲以上肥胖兒童人數高達3496萬之多。 十二三歲至十七八歲是生長發育的飛躍時期,身體內分泌活躍,代謝旺盛,是少年臟腑功能最佳時期。但因為課業繁重,學生族普遍犧牲運動和睡眠時間來提高分數。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青少年體育活動量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數據顯示,00后也已經超過90后、60后,成為熬夜主力軍,占比高達45.7%。 在人生春季,家長有義務學習健康知識,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并讓這種好的習慣貫穿一生。合理搭配葷素,多吃果蔬、魚類、禽類,吃好早餐,少吃零食,盡量選擇新鮮、低能量、低脂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每天保證1小時左右的體育鍛煉,多到戶外曬太陽,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7小時。 不要過度透支身體 夏季蔥蘢,23歲到44歲的青壯年褪去了少年的懵懂青澀,進入了心智成熟、精力旺盛的人生“夏季”。 這一年齡段的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上克服萬難,職場上摸爬滾打。雖然精力充沛,但不時身體也會拉響警報?!?016北京白領健康白皮書》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上班族不運動,每周加班超過5小時,頸椎病、肥胖、慢性咽炎等成為京城白領最常見的慢性病。近些年,因熬夜、加班猝死事件時有發生,罹患絕癥的也不少見。 被稱為“三明治”的青壯年除了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婚姻和工作等壓力,大約一半的青壯年深感抑郁,加上失業、離婚等重大生活變故都容易導致身心疾病。吸煙、酗酒、熬夜、飲食不規律等惡習都在侵蝕青壯年健康,一項數十萬職場人健康調查發現,中年人惡性腫瘤發病率正在逐步上升。 青壯年也應關心自己,不要認為自己年輕就“揮霍”健康。堅持每年體檢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標都正?!?。積極鍛煉,減少久坐;規律作息,健康飲食;培養興趣愛好,減少不必要的交際和應酬;注意排解壓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時發現身體不適,盡早診斷治療,防微杜漸,調整生活方式。 平穩過渡防抑郁 秋收金黃,45歲到66歲,提醒著人們收起夏季的蓬勃旺盛,以穩定的心緒應對秋季的肅殺之氣。“秋季”是一個轉折點,要學會讓身心平穩過渡。 中年人的臟腑功能逐漸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進入更年期,邁向老年階段。對于中年女性來說,激素變化、潮熱等絕經前的變化會導致睡眠困難、抑郁癥、經前期綜合征等癥狀。離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很多人因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產生焦慮等心理障礙,往往容易引發其他生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 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有助于防止或緩解中年抑郁。與朋友保持聯系的中老年人健康指數高,患病風險低。可以多做一些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情,比如,去健身房做瑜伽或深呼吸等運動,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等。 關注自己患慢病的風險,每年參加一次體檢。如發現血壓、血糖高了,盡早干預,爭取“六十以前不生病”。減少應酬,戒煙限酒,飲食多樣,適當節食,防止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適當退居職場二線,不要透支身體帶病工作。提早規劃退休生活,可以學習新技巧、參加培訓班、積極鍛煉。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與遠距離朋友網上視頻聊天也是排解孤獨的很好選擇。 管住慢病安度晚年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發生功能性退化,人體代謝相對緩慢,各種疾病也陸續找上門。2014年北京市疾控中心發布的“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壽命”顯示,18歲組人群的健康期望壽命只有58.17歲。也就是說,在整個“冬季”,大多數老人都會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狀態下度過,帶病生存成為一種常態。67歲到88歲,要避免操勞,管好慢病,并非易事。 這一時期,根據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可將其分為三類老人:A類老人沒有疾病,充滿健康活力;B類老人基本生活能自理,但有慢性病,經常看醫生;C類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不起,需要照護。對于A類老人,重點要防慢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B類老人要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控制達標范圍內,如雖然血壓高,但通過服藥、調整生活方式后,能合理控制,不會引起并發癥。C類老人也要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方案,爭取早日康復,轉為B類老人。 進入人生“冬季”,老人要警惕心血管、骨骼、認知功能等方面的健康問題。如60歲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達39%,死亡率也急劇上升。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年因骨質疏松導致約37萬起骨折事件,60歲后發生率急劇升高。調查顯示,中老年輕度認知功能異?;疾÷时仁昵霸黾?5%。 飲食上,少吃大魚大肉,多補充牛奶、豆制品、海產品等高鈣食物,避免心血管問題和骨質疏松的發生。規律作息,適度鍛煉,少爬山、爬樓梯,保護好膝關節。降低和延緩認知障礙的發生,應避免情緒緊張激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建立朋友圈,豐富晚年生活。...
臨近年底,又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除了對自己這一年的工作、生活進行回顧評價以外,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很多人也會選擇對個人的“健康資產”做一個年終盤點,去進行一次全身體檢,看看這一年身體狀況又有了哪些變化。 但是你真的會體檢嗎?你能準確地讀懂體檢報告,了解這些數字給出的潛在警示信息嗎?你知道哪些項目是并不具有實際意義的“過度檢查”嗎?對此,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醫師黃曉明進行了專業解讀,幫助我們有效利用定期體檢發現問題,緩解體檢報告閱讀焦慮。 這些檢查項目必須看 ●BMI 解讀:體重往往放在體檢報告的開篇。胖瘦不能單純看三圍,而是用更科學的BMI指標來衡量人的胖瘦程度。BMI=體重(kg)/身高(m)2。根據中國的標準,BMI超過24屬于超重,超過28屬于肥胖。 建議: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甚至腫瘤的“萬惡之源”,世界衛生組織已把肥胖列為一種疾病,如果你的BMI已經超標,不要等閑視之,應該采取行動——管住嘴,邁開腿。 ●血壓 解讀:高血壓是體檢中最容易發現的慢性疾病,高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140mmHg或者舒張壓≥90mmHg。一次血壓超標并不能確診高血壓,需要多次測量。 建議:如果體檢發現血壓超過140/90mmHg,最好去買一個電子血壓計,在家多測幾次,如果多次超標就該去看醫生了。 ●血糖化驗項 解讀:目前糖尿病診斷標準只需要符合三條之一: 1、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糖耐量試驗后2小時血糖≥11.1mmol/L; 3、糖化血紅蛋白≥6.5% 常規體檢都包含空腹血糖,很多體檢套餐也有糖化血紅蛋白,所以常規體檢完全有能力發現糖尿病。 建議: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紅蛋白達到了上述標準,盡快去醫院尋求醫生幫助。如果沒有“達標”也不要大意。這是因為體檢報告里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上限不是7.0而是6.1,糖化血紅蛋白的正常值上限也不是6.5而是6。超過了正常值但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人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血脂化驗項 解讀:臨床常用的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四項。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壞的膽固醇”,它的增高和心梗、中風等危險疾病的關系最密切。 不同人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正常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3.37mmol/L,高危人群應<2.59,極高危人群應<2.07,心腦血管疾病危險程度越高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血脂水平需要控制得越低。 高危人群是指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再加上有三個危險因素中的1-2個(吸煙、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 極高危人群是指已經明確診斷了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得過心梗、放過心臟支架、有過腦中風等。 建議:體檢報告中,即便低密度脂蛋白這項沒有顯示箭頭,但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群要求的<3.37的范圍,也是不正常的。最好看一次醫生,征求醫生建議,看看是調整生活方式還是加用藥物治療。 ●血常規 解讀:體檢報告中的血常規有20多項,經常會發現有幾個超出參考范圍的箭頭。 建議:有箭頭并不意味著有問題。血常規化驗單醫生一般只看三項: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如果這三項正常,其他有一兩個箭頭并不具備什么意義。如果是上述這三項有了箭頭,最好還是看看醫生。 ●尿常規 解讀:尿常規檢查里發現紅細胞(鏡下血尿)也是體檢經常遇到的問題。大多數情況都不是什么嚴重的情況,比如月經前后、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等。即使經醫生判斷血尿來源于腎臟的,也不用過分擔心,單純有鏡下血尿的腎炎是最輕的腎炎,很多時候不需要治療。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血尿是膀胱或者腎臟的腫瘤造成的。 建議:看到尿常規里的紅細胞不用緊張,先復查,如果持續存在可以找醫生看看,明確一下血尿的來源。 這些項目檢查意義不大 ●腫瘤指標篩查 解讀:很多體檢機構的體檢套餐都包含各種腫瘤指標,比如腫瘤四項、腫瘤七項、十項。拿腫瘤指標來篩查腫瘤并不靠譜。這些所謂的腫瘤指標升高不能100%表明有腫瘤,正常也不能100%說明沒有腫瘤。絕大多數腫瘤指標是醫生針對懷疑腫瘤的病人,也就是有臨床表現的病人輔助診斷用的,不能用于正常體檢人群的篩查。 建議:腫瘤篩查需要個性化對待,絕不是一管血能解決的。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解讀:體檢報告中一旦有“呼氣試驗陽性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很多人就慌了,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直被視為胃癌的“前兆”。吹氣查幽門螺旋桿菌是準確的,核醫學的呼氣試驗是目前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標準方法。問題是真的每個人都需要吹這口氣嗎?發現了感染都需要治療嗎?據保守估計,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有相當一部分感染的人沒有任何癥狀,也不致病,也就是說你完全有可能和幽門螺旋桿菌和平共處。目前也沒有很強的證據表明,在沒有癥狀的人群中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能降低胃癌的發生。 建議:權威機構美國胃腸病學會建議,只有在臨床醫生計劃對陽性結果采取治療時才應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也就是沒有任何癥狀的正常人不用做這個檢測。 發現這個不必焦慮 ●B超發現囊腫 解讀:體檢B超會發現乳腺囊腫、肝囊腫、肝血管瘤、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腎結石、腎錯構瘤、子宮肌瘤、附件囊腫,這些“異?!被旧隙际橇夹缘?。 建議:這些良性病變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治療,你只需要把去年的體檢報告找出來對比一下,大小有沒有增加,如果大小沒變就無需擔心,讓它們繼續靜靜地待在體內。如果病變有明顯增加,才需要去看醫生。 醫生的話 體檢不同于看病。目前的體檢機構很難做到為每個人量身定制體檢項目,一般只能根據性別和年齡選擇體檢套餐。有些疾病史可以通過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的,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宮頸癌、大腸癌等。而更多疾病很難早期發現。要正確看待體檢的意義,體檢并不是萬能的,如果有不舒服還是要看醫生。...
談及“養生”,多數人會認為那是老人的事,至少退休以后才需要考慮。然而事實上,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年人也“疾病纏身”,身體不堪一擊。 臨床上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正趨于年輕化。統計資料也顯示,近年來,不少4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因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疾病失去生命。如今,中青年男性普遍應酬多,吃飯喝酒沒有節制,造成脂肪攝入太多,加上運動不夠、生活不規律、吸煙等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痛風等疾病也紛紛找上門。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很多中年男性的病與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有關。 而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還有甲狀腺疾病、失眠、神經性頭痛、抑郁癥等問題,也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疾病很多與情志有關?,F代女性有三大特點:一是精神需求高,生活、工作難以得到滿足感;二是情緒波動大,易發脾氣、生悶氣等;三是遇到問題喜歡往負面想,愛鉆牛角尖。長期情志不隨、憤怒、焦慮,造成肝郁氣滯,影響機體健康。 因此,養生應從中青年開始,抓住重點,防患于未然。對男性來說,最好從年輕時就養成熱愛鍛煉的習慣,不要中了“煙酒”的招;推掉一些不必要的餐桌應酬,而可以用結伴健身、郊外遠足等方式,打造人脈圈。女性朋友則要學會給自己減壓,不要完全被生活、工作的瑣事困住,每周可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與閨蜜逛街、談心等,以免將不良情緒積壓在心里。寬容和理解他人,知足常樂。 無論何種年齡、性別,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一日三餐要按時,不要經常變換。同時根據中醫的“順應四時”觀點,合理調整起居生活。可以試著過一下“老年式”的生活。那就是早晚遛遛彎,晚飯后看看電視劇,通過這樣的辦法讓自己暫時脫離工作和事業,真正放松大腦。 其次,堅持健康飲食。中醫認為,“高粱原味,足生大疔”。飲食合理最好的辦法是在家吃飯,做到葷素搭配、食量適度。人到中年后,還要有意識地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延遲中、老年人疾病的發生。 再次,把運動融入生活。在我看來,最好的運動是散步和爬樓。可以與工作或生活結合起來,比如上班少坐兩站地,回家爬幾層樓等。 最后,保持樂觀情緒。上班時要精力集中工作,下班后要學會休息與放松。遇到問題要換位思維,多想積極向上的一面,善于思考,并善于傾訴,只有這樣,才能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