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在氣象記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于寒冷時期。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腌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進入了“冬三月”的農閑季節,而隨著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閑接近尾聲,在準備腌魚、臘肉之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們的身、心狀態也應隨著節氣的變化而加以調整。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借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素問·上古天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文闡述了女子生長、發育、衰老的規律,并認識到腎氣、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與衰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前人認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點, 如月經、妊娠、產育、哺乳都與血的關系十分密切,《校注婦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可見女子“以血為本,以血為用”不無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于肝、脾、腎的功能旺盛,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為“月經之本”,而精血充足,經、孕、產、乳才會正常。婦女的另一特點是情緒易于波動,每遇思、戀、憎、愛、妒、憂情緒往往不能自制。《校注婦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若五臟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見,情志因素對婦女的影響極大。這里告戒大家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度。否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逆亂,加重“經期”不適,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等癥。另外,月經期應適當活動有利于氣血條暢。 更年期的婦女(45~50歲進入更年期)生理機能由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按中醫理論,由于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憊,導致陰陽失調而癥見頭昏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抑郁焦慮,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癥狀,輕重因人而異。如果調攝適當,就能避免或減輕癥狀,縮短反應時間。所以,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障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選擇適當的方式怡情養性,保持樂觀情是平安度過更年期的關鍵。這也是歷代醫家對婦女養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的”的原因。 對婦女養生中飲食調養的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常用的藥膳有: 當歸生姜羊肉湯:(選自《金匱要略》) [配方] 當歸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做法] 當歸、生姜清水洗凈順切大片備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凈切塊,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晾涼備用。砂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下入鍋內,再下當歸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燒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燉1.5小時至羊肉熟爛為止。取出當歸、姜片,喝湯食肉。 [功效] 溫中,補血,散寒。 紅杞田七雞:(選自惠安堂滋補藥膳方) [配料]?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雞1只,姜20克,蔥30克,紹酒30克,胡椒、味精適量。 [做法] 活雞宰殺后處理干凈,枸杞子洗凈,三七4克研末,6克潤軟切片,生姜切大片,蔥切段備用。雞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淋干水分,然后把枸杞子、三七片、姜片、蔥段塞入雞腹內,把雞放入氣鍋內,注入少量清湯,下胡椒粉、紹酒;再把三七粉撒在雞脯上,蓋好鍋蓋,沸水旺火上籠蒸2小時左右,出鍋時加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 補虛益血。(其性溫和,老年人及久病體虛,月經、產后血虛者均可食用。) 糖醋胡蘿卜絲: [配料] 胡蘿卜半斤,姜、糖、醋、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胡蘿卜洗凈切絲,生姜切絲備用。炒鍋燒熱放油(熱鍋涼油)隨即下姜絲,煸炒出香味倒入胡羅卜絲,煸炒2分鐘后放醋、糖、繼續煸炒至八成熟,加入鹽至菜熟后入味精調味,盛盤即可。 [功效] 下氣補中,利胸膈,調腸胃,安五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胡蘿卜中含有“琥珀酸鉀鹽”,是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高血壓患者也可榨汁飲之。) 牛奶粥: [配料] 牛奶半斤,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掏洗干凈,放入鍋內倒入清水,大火煮費后,改用文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牛奶,繼續煮至成粥。 [功效] 潤肺通腸,補虛養血。...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冬季六節氣之一。此時天氣寒冷已極,故名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意思是說,人們在此期間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樣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氣候干燥寒冷,寒邪過盛,損傷人體陽氣。肺主皮毛,肺衛不固則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等,冬季養生顯得尤為重要。此時,人們可以根據各個節氣的特點,借助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使身體的各個機能得到養護,以供給春天時煥發新的能量和活力。以下幾點是大寒節氣肺部養生的要點: 一 、“外”防寒 “邪從口鼻而入”,肺主呼吸,開竅于鼻,外合于皮毛。大寒時節,天寒地凍,當外邪侵犯人體,若從口鼻而入,則內歸于肺。外邪犯肺,氣道受阻,肺氣失宣,則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癥狀。此時要做好身體保暖工作,及時多添加衣物,戴好圍巾口罩,保護身體不受寒。著寬松保暖的衣物,更有利于身體血液的流通,特別要注意鼻子、頸部及胸部的保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在飲食調補方面,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燉湯,溫服暖胃,微微出汗為宜。也可配合中醫肺部調養的“三九敷貼”,調整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二、“內”滋陰 大寒期間養生的另一個重點在于滋陰。大寒節氣,正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于50%,很多呼吸系統有“老毛病”的人經常會有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咳痰不凈的感覺。肺乃嬌臟,秋燥、冬溫,常能灼傷肺陰,許多慢性肺系疾病常常遷延日久,老年人更是以虛證為主,常常呈氣虛或氣陰兩虛的證候。冬令時節可選擇服用膏方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而膏方為少量服用,緩緩圖效,針對慢性病調治尤為合適。開具膏方時,醫生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做到因人施治,對于患者的病情可以做到更全面的兼顧,以進行綜合調理。在藥膳方面,銀耳、麥冬、沙參、冬蟲夏草、川貝母、梨、銀杏、百合等,也都是滋補肺陰的不錯選擇。 三、“關鍵”在靜心 嚴冬之時,萬物凋零,人們容易出現精神抑郁、情緒低落等“悲冬”的表現,此時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冬主收藏,因此冬季養生要以“伏藏”為根本,使意志內藏不外露,精神清靜,情緒穩定;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才能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肺疾病患者,更應保持心情平和,才有利于怡神斂氣,避免疾病復發。冬季養生在中醫調攝方面除了內服外用之外,功法鍛煉也是修煉靜心的有效手段。中醫養生功法種類繁多,六字訣也是氣功發音呼吸法中代表的功法,通過人在呼氣時發出的“呵、噓、呼、呬、吹、嘻”六個字的字音,再配合吸氣,達到鍛煉臟腑、調節氣血、平衡陰陽、養肺氣、壯營衛、祛氣壅的目的。患者經過六字訣鍛煉,不僅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寒能力,同時在鍛煉的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平和自己的心境。 上述即為大寒時節呼吸系統疾病養生調攝的注意要點,結合中醫內服外用及養生功法的訓練,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氣血和順,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