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 中醫養生:防寒潤燥 適量進補,順時養護度秋冬
?《黃帝內經》有言:“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陽氣漸收、陰氣漸盛,氣候表現為 “寒” 與 “燥” 兩大特征。寒邪易傷陽氣、阻滯經絡,燥邪易耗津液、損傷肺脾,此時養生的核心在于 “防寒潤燥、適量進補”,既抵御外邪侵襲,又滋養臟腑精氣,為來年健康筑牢根基。? 一、防寒保暖:固護陽氣,抵御寒邪? 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秋冬陽氣衰減,寒邪易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引發感冒、關節痛、脾胃虛寒等問題。防寒養生需遵循 “溫陽、避寒、固表” 三大原則。? (一)重點部位保暖,阻斷寒邪通道? 寒邪侵襲多從薄弱部位入手,腰頸腳為 “寒邪易攻之地”。腰為腎之府,腎主藏精,腰部受涼會直接損傷腎陽,導致畏寒、腰酸、尿頻等癥狀,建議佩戴護腰,避免久坐涼椅;頸部有大椎穴,為諸陽之會,受涼易引發頭痛、頸椎病,外出時可戴圍巾,避免冷風直吹;“寒從腳起”,腳部穴位密集,氣血循環末端,需穿保暖透氣的鞋襪,睡前用 40℃左右溫水泡腳,加入生姜片或艾葉,可溫通經絡、驅寒暖身。? (二)起居調攝,順應陽氣收斂? 秋冬應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避免熬夜耗傷陰液;晚起能等待日光升起,借自然界陽氣補充自身,減少寒邪侵襲。同時,室內需保持適宜溫度,避免頻繁進出溫差大的環境,防止陽氣驟升驟降。此外,避免清晨或夜間外出鍛煉,此時寒氣最重,可選擇上午 10 點后或午后陽光充足時活動,以微微出汗為度,忌大汗淋漓,以免陽氣隨汗液外泄。? (三)溫陽食療,內驅寒邪? 飲食上可適當增加溫熱性食材,如羊肉、牛肉、桂圓、紅棗、生姜等,忌生冷寒涼食物。推薦食療方:當歸生姜羊肉湯,取羊肉 500 克、當歸 20 克、生姜 30 克,慢燉 1.5 小時,可溫中散寒、補氣養血,適合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者;生姜紅棗茶,生姜 3 片搭配紅棗 5 顆煮水,加少量紅糖,能溫胃散寒、調和氣血,日常飲用可增強抗寒能力。? 二、潤燥生津:滋養肺脾,補充津液? 秋冬氣候干燥,“燥勝則干”,易出現皮膚干燥、口鼻干裂、咽喉不適、大便干結等 “秋燥” 癥狀。中醫認為 “肺喜潤而惡燥”,且肺主皮毛、開竅于鼻,潤燥需以滋養肺脾為核心,兼顧內外調理。? (一)飲食潤燥,滋陰養肺? 選擇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食材,遵循 “少辛增酸” 原則 —— 減少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生姜),以免加重燥邪;增加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柚子),可收斂肺氣、滋養津液。推薦食材:梨(生吃清熱生津,燉冰糖雪梨可潤肺止咳)、銀耳(搭配百合、蓮子煮羹,滋陰潤燥)、百合(煮粥或炒菜,養心潤肺)、蜂蜜(晨起空腹沖飲,潤腸通便、滋養肌膚)、白蘿卜(生吃清熱潤燥,煮水可緩解咽喉不適)。? (二)起居保濕,減少津液耗損? 室內可使用加濕器,將濕度維持在 50%-60%,避免空氣干燥加劇皮膚和呼吸道不適;多喝水需遵循 “少量多次” 原則,忌一次性大量飲水,以免損傷脾胃功能,可在水中加入麥冬、枸杞或菊花,滋陰潤燥效果更佳。此外,避免頻繁洗澡,洗澡水溫不宜過高,洗完澡后及時涂抹保濕霜,防止皮膚津液流失。? (三)情志調攝,潤肺安神? 中醫認為 “悲憂傷肺”,秋冬萬物凋零,易使人產生抑郁情緒,損傷肺氣。可通過聽舒緩的音樂、練習八段錦、登高賞秋等方式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以利于肺氣宣發,減少燥邪郁結。? 三、適量進補:辨證施養,補益精氣? 秋冬是 “進補” 的黃金時節,此時人體精氣內斂,消化功能增強,適當進補可使營養物質轉化為精氣儲存于體內,增強體質。但中醫進補的核心是 “辨證施補、適量有度”,忌盲目跟風、過量進補。? (一)進補原則:辨證為先,循序漸進? 進補前需明確自身體質,避免 “虛不受補” 或 “補不對癥”。常見體質對應的進補方向:? 氣虛體質(畏寒、乏力、易感冒):宜補氣健脾,選擇黃芪、黨參、山藥、薏米等;? 血虛體質(面色蒼白、頭暈、月經量少):宜補血養血,選擇當歸、阿膠、紅棗、桂圓等;? 陰虛體質(口干、手心熱、失眠):宜滋陰降火,選擇麥冬、沙參、銀耳、百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