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7 立冬養生:順時閉藏,為健康蓄力
每年 11 月 7 日至 8 日,當太陽到達黃經 225° 時,我們便迎來立冬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不僅標志著萬物開始進入 “閉藏” 階段 —— 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體也需順應天時,調整養生方式,以積蓄能量、抵御寒冬,為來年春季的生機勃發打下基礎?!饵S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一古老智慧,正是立冬養生的核心遵循。? 飲食:溫補養陽,忌貪涼耗氣? 立冬養生,飲食為先。冬季陽氣內斂,脾胃功能相對減弱,飲食需以 “溫補養陽、滋養脾胃” 為原則,同時避免生冷、油膩、辛辣之品,防止加重腸胃負擔或耗傷陽氣。從中醫角度看,不同體質人群的進補方向需有所區別:陽虛體質者(常感手腳冰涼、畏寒怕冷)可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圓等溫熱食材,比如蘿卜羊肉湯 —— 羊肉性溫,能補氣血、暖脾胃,蘿卜則可理氣消食,避免溫補太過導致 “上火”;陰虛體質者(易口干舌燥、失眠盜汗)需兼顧溫補與滋陰,可選用銀耳、百合、黑芝麻、核桃等,搭配小米、山藥熬煮成粥,既能滋養津液,又不損傷陽氣;氣虛體質者(易疲勞、精神不振)則適合山藥、蓮子、黃芪等健脾益氣的食材,可將黃芪與雞肉同燉,或用山藥煮粥,幫助增強脾胃運化能力。? 現代營養學也建議,立冬后需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與膳食纖維的攝入。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瘦肉等,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御寒冷;膳食纖維則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冬季因活動減少、飲食油膩引發的便秘,常見于白菜、蘿卜、芹菜等應季蔬菜中。值得一提的是,“冬吃蘿卜夏吃姜” 的俗語正適用于此時 —— 蘿卜不僅富含維生素 C 與芥子油,能促進消化,其 “下氣” 的特性還能平衡羊肉、牛肉等溫補食材的滋膩感,堪稱冬季飲食的 “黃金搭檔”。? 起居:早臥晚起,保暖護陽? 立冬后晝短夜長,陽氣漸收,起居作息需貼合 “養藏” 之道,核心在于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中醫認為,冬季陽氣本就虛弱,過早起床易使陽氣外泄,過晚入睡則會耗傷陰精,因此建議每晚 22:30 前入睡,早晨待太陽升起后(約 7:00-7:30)再起床,讓身體在充足睡眠中積蓄能量。同時,睡眠時需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與腳部 —— 背部為 “陽脈之?!?督脈所在,受涼易引發感冒、咳嗽;腹部有脾胃等臟腑,受寒會影響消化功能;腳部則因 “離心臟最遠,陽氣最難達”,需穿保暖襪子,睡前可用 40℃左右的溫水泡腳 15-20 分鐘,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又能幫助入眠。? 室內環境的調節也不容忽視。冬季多門窗緊閉,空氣易干燥污濁,建議將室內濕度保持在 50%-60%,可使用加濕器或放置水盆,避免口干、鼻燥等不適;每天需開窗通風 1-2 次,每次 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