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蘋果從出現斑點,到徹底腐爛,大概要經過一到兩周的時間。癌癥的發生也是緩慢進行的,一般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三個階段。其中,“癌前病變”是由良性病變到惡性病變的中間階段,是一種可逆的狀態。它就像是癌癥來臨前,身體給我們的最后機會,是逆轉還是惡變,就看你怎么做。 本文指導專家: 遼寧省人民醫院腫瘤一科主任 赫麗杰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李偉 1、“癌前病變”不一定會成癌 大多數癌前病變發展成癌,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它與癌癥的關系,有點類似雞蛋和小雞。只有在相應的孵化條件下,雞蛋才有可能孵出小雞。它并不是癌,不應將兩者等同起來。 慶幸的是,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如果放任不管,發展下去有癌變的可能;但如果及時處理,比如手術切除、消除炎癥、阻斷刺激因素等,癌前病變又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我們可以在它演變成癌癥之前,及早地進行干預和阻斷,最大程度規避患癌風險。 但如果不加控制,等發展到浸潤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癌癥)時,已不可逆。 2、國際公認的7種癌前病變 并不是所有腫瘤,都有典型的、容易被發現的癌前病變。臨床上常見的癌前病變有以下幾種。 01 慢性萎縮性胃炎 指胃黏膜上皮遭反復損害,導致腺體減少,胃黏膜萎縮被腸的上皮細胞取代;炎癥繼續演變,細胞生長不典型,至細胞增生,可致癌變。 臨床表現僅有上腹飽脹、打飽嗝、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02 肝硬化 肝癌進展有個典型的三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硬化發生肝癌的幾率為9.9%~16.6%。所以,肝硬化患者要及時接受規范的治療。 03 腺瘤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40%以上,其直徑越大,癌變的機會越高。 家族性腸息肉與遺傳因素有關,特點為嬰幼兒期無息肉,常開始于青年期,這種息肉癌變傾向幾乎可以達到100%。 04 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是一種上皮異常增生的癌前損害特征,也需要留意。常見的有口腔、食管、陰莖、外陰和宮頸處的白斑等。 05 子宮頸慢性炎癥 子宮頸的柱狀上皮很容易受到感染,在長期慢性炎癥的刺激下,子宮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其中一部分最終會發展為癌,不過這種發展轉變過程比較緩慢。 30歲以后,每年進行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查,通過及時治療可以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06 乳腺囊性增生 這是乳腺增生病的后期階段,主要以多數中小乳管擴張形成囊狀為特點。與單純性乳腺增生相比較,該病與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惡變危險。 07 交界痣 如果是長在手掌、足跖、外陰部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主張切除,其余痣的癌變可能性極低。 2、能否“逆轉”,關鍵看兩點 發現癌前病變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過于緊張,不良情緒很可能會加重疾病進展。做好定期檢查,并及時調整生活方式,才是明智之舉。 01 定期復查 每1~2年甚至半年做一個病變部位的檢查,密切監控病變狀態,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 02 調整生活方式 癌前病變并非一切了之,如果不調整生活方式,即使手術摘除了病灶,但致癌因素可能還在。 01 控制體重。 建議將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控制在18.5~23.9,避免過重和過輕。 02 戒煙限酒。 酒精可增加乳腺癌、腸癌、肝癌等癌癥風險。煙草煙霧抵達肺部前經過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喉嚨、食道等都可能癌變。 03 多吃蔬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吃5種以上蔬菜和水果,每日達400~800克。 04 低鹽飲食。 每日攝入的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約1個啤酒蓋)。注意在飲食中避免各種“隱形鹽”,包括醬油、腌漬食物等。 05 限制紅肉。 紅肉攝入量應低于總能量的10%,每天不超過9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周吃魚控制在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 06 告別加工食品。 加工類肉食中的亞硝酸鹽,可能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07 定期體檢。 體檢是發現腫瘤的重要手段,中年以后更應充分重視。 08 每天運動30分鐘。 避免久坐,運動能降低乳腺癌、結腸癌等癌癥的發病風險。每周應堅持3~5次有氧鍛煉,每次至少30分鐘。 09 再忙也要學會休息。 不熬夜,不過勞,再忙也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親人和家庭,學會循序漸進、勞逸結合。 10 好心情是最好的抗癌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持精神的開朗、心態的陽光。有個好心態,免疫功能自然就好,也會少得病。■...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8個節氣,夏季的第2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 小滿三候: 一候,苦菜秀。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春夏開花,感覺火氣而生苦味,嫩時可食。 二候,靡草死。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是薺、葶藶(tíng lì)之類枝葉細的草。葶藶三月開小黃花,四月結子,因為是陰氣所生,到入夏畏于陽氣,便枯死了。 三候,麥秋至。再五日“麥秋至”,夏麥可以收割了。 小滿的“滿”是什么意思? 一指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農民對于豐收的期盼、喜悅,也隨著谷穗、稻穗的抽漿漸漸地飽滿、豐盈起來。 二指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應該蓄滿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為什么沒有“大滿”? 物候是節氣前后,古人對生活的總結,而小滿本身卻有著深深的哲理。小滿者,滿而不損也,滿而不盈也,滿而不溢也。中國傳統儒家中庸之道忌諱“太滿”、“”大滿”有“滿招損、謙受益”“物極必反”之說。因此在二十四節氣的命名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獨有小滿卻無大滿。 我們不得不嘆古人智慧之精妙,如小滿一詞,雖為節氣,但用來比喻人生,也是非常巧妙。人生小滿,足矣。 小滿習俗 搶水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云:“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于小滿時啟動。 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三神 歷史上有一個習俗叫祭三車,分別是水車,牛車和絲車。 傳說水車“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于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蠶神誕辰 小滿相傳為蠶神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稱著的江浙一帶也很熱鬧。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待采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 食苦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有言: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也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苦苦菜遍布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陜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 小滿養生 1、祛熱祛濕,勞逸結合 小滿預示著夏季悶熱潮濕的天氣將要來臨,此時的氣候為皮膚病的發作提供了條件,易引發腳氣、濕疹等疾病。因此,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同時注意衣物材質的選擇,盡量穿一些透氣性好、能吸汗的衣襪,以避免濕氣郁積。 由于日長夜短,氣溫漸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產生疲勞感,引發便秘、口腔潰瘍等癥狀。因此,在重視飲食起居及勞逸結合的同時,保持良好愉悅的心情。 2、調適心情,怡養心性 小滿時風火相煸,人們也易感到煩躁不安,此時要調適心情,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后引發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病。可晨練,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為宜。 3、順應時節,切勿貪涼 小滿過后,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會較涼,溫差較大,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陽消陰長的規律,增加午睡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以保持精力充沛。 4、飲食清淡,吃苦嘗鮮 小滿養生,飲食依然重要。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咸的食物,如咸魚、咸菜等。 小滿,放在生活里,就是一種幸福。天氣剛好,既有夏日熱情,又有涼風陣陣,十分安眠。風景也剛好,綠了芭蕉紅了櫻桃,再趕上一夜好雨,那便是一曲“雨打芭蕉落閑庭”的清爽與愜意。 小滿也是一種生活狀態,不求太多,滿足小小的心愿,滿足小小的幸福就夠了。 趁此大好初夏、小滿時節,偷得人生半日閑。聽一首歌謠,沏一壺清茶,寫一段文字,書一筆清淺,讓日子在夏天的紅情綠意中,不驕不躁地淡然前行。 和萬年歷一起,檢視自身,修身養性,以達小滿,方不悔走這一遭快意人生。...
生物鐘對人體所有生命過程都至關重要,如不能正常運轉,將帶來很多危害。近日,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發表在《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顯示,生物鐘紊亂會導致抑郁癥、雙相障礙等問題明顯增加。實際上,心臟、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都有自己的節律,大家在生活中應注意保持有序節律。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海澄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 伍學焱 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吳 杰 情緒平穩守護心臟 心臟節律體現在心跳的規律性及頻率上,呈現明顯晝快、夜慢規律。白天,心臟通過加快心跳,增加心排血量,保證大腦及全身,尤其是肌肉系統的供血。睡眠中,器官、組織的供血需求相應減少,心跳則變慢、減弱,使心臟得到充分休息。 影響心臟節律的因素很多,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其中之一,例如不少更年期女性會出現心悸,甚至心律失常。除了疾病因素,激動、生氣、過度勞累等也會打亂心臟節律。比如,該休息時心臟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就不能向全身提供充足血液,勢必會引起各種不適癥狀。 保持平穩的心情對維持心臟節律十分重要。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平穩心情。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有助開闊心胸、穩定情緒;太極、游泳、書法、繪畫等活動也能使人更加心平氣和。閑暇時可到郊外游玩、聽些輕音樂等,有助維持情緒平穩。二是保持社交。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參與社交和志愿活動,能豐富精神生活,保持開朗樂觀。 張海澄還提醒,如果出現沒來由的心慌、胸悶等不適,需要警惕心臟是否出了問題。最好在癥狀發作時做心電圖,如果捕捉不到發作時的心電圖,可以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睡眠規律平衡內分泌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伍學焱表示,內分泌節律體現在激素含量、生物酶活性上,它們有個晝夜節律,其間有規律地增減,這是內分泌系統在“精準”地運行。 內分泌的節律變化對臨床病情診斷有很強指導作用。比如糖皮質激素的分泌,早上7~9點達到高峰期,下午有所下降,午夜降至最低值。如果內分泌出現異常,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進而出現多種癥狀,甚至引發疾病,比如兒童發育不良,女性不孕、男性脫發等。 內分泌節律比較敏感,生活習慣、慢性疾病、腫瘤等都可能打亂內分泌。排除疾病因素,熬夜對內分泌的影響尤為突出。熬夜會打亂激素分泌,比如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從而影響睡眠質量。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進而導致激素分泌紊亂,陷入惡性循環。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整夜保持清醒狀態或整天睡眠會破壞血液中100多種蛋白質的水平,影響血糖、能量代謝和免疫功能。長期熬夜的人更容易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等精神癥狀,免疫力也會下降,患感冒、胃腸感染、過敏等疾病的幾率也更高。 伍學焱建議,成年人每晚至少睡夠7~8小時,并于23點前入睡;睡覺前遠離手機等電子設備;睡前不要觀看搞笑視頻,避免大腦過度興奮;睡前也不要進食。 同時,還要適度運動。“運”代表節律,“動”代表行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動,調節內分泌系統。不過,運動強度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最好每周保持150分鐘的適度鍛煉,心肺功能較好的人可保持每周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但運動不要太晚,以免影響休息。 生活中,不少女性面臨月經紊亂的困擾。伍學焱表示,排除甲亢、多囊卵巢綜合征、呼吸綜合征等疾病問題后,月經紊亂多因情緒和壓力造成。女性心思細膩,遇事更容易“鉆牛角尖”,影響到相關激素分泌,進而導致月經不規律。女性要避免長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妝品;不要盲目服用減肥藥或保健品;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等。 定點吃飯 保障腸道節律 腸道不僅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還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和免疫器官,它的節律影響全身健康。 《2018國人腸道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超過85%的人群存在腸道問題,其中主要集中于腹瀉和便秘。韓國《今日亞洲》日前報道,不少人有宵夜綜合征。午飯時“沒有胃口”“不知道吃什么”,甚至直接跳過。但下班后突然胃口大開,不論多晚,都想吃點東西。 作息時間不規律直接破壞腸道微生物的生物鐘,從而導致肥胖以及其他代謝綜合征。腸道微生物的生物鐘也會隨著我們選擇的食物和飲食規律而發生改變。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杰表示,腸道的節律為4~6小時。這是因為一餐食物完全排空一般需要4~6小時,胃腸道內便會產生功能性饑餓,提醒人們進食。如果饑餓時沒有進食,胃腸道中分泌的消化酶或液體會損害消化道黏膜。三餐不規律讓腸道無所適從,打破規律運作。一旦腸道節律被打破,就會對機體免疫力有較大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恢復的。 保持健康的腸道節律需注意規律飲食,吳杰提出兩條原則。一是規律排便,臨床上公認的最佳排便時間為起床后以及午餐后,要給予腸道足夠時間去排便。現在年輕人出現便秘等問題,多是由于時間緊、心情緊張,排便不規律造成的。二是合理飲食,飲食要注重多樣性,不要因為某種食物營養好便過量攝入。吃得有節制、不過量、營養豐富,才是合理飲食。(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