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5 護骨應成為女性的終身必修課
病入骨髓、傷筋動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骨與疾病的關聯度很高。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健康也同樣如此,但比起男性,女性骨骼在一生中面臨更復雜的挑戰。近期,英國《臨床內分泌學》雜志發表的一篇關于女性骨骼健康的文章稱,護骨應成為女性的終身必修課,尤其是在三大時期。
骨骼是女性健康“簡歷”
從出生開始,骨骼就伴隨著機體成長,鐫刻著性別、骨齡、健康程度,甚至是一生的各種痕跡,像是一份個人專屬的“簡歷”,出現問題時,也是最直觀的一份“病歷”。
姓名:骨骼。全身206塊骨骼就像機體的“承重墻”,負責支撐所有體重,同時參與血液產生、代謝平衡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自帶兩種細胞:成骨細胞,負責產生新骨質;破骨細胞,負責吸收舊骨質,兩者的動態平衡決定骨骼的正常代謝,一旦破骨強于成骨,便可能引發骨質疏松等問題。
特點:靈活但脆弱。大致與體形呈正比,女性的骨架天生比男性更細小,韌帶相對松弛,關節活動度更大、更容易拉伸。相對來說,女性的骨量更少,骨密度自然偏低,其上附著的肌肉占比也更低,對骨骼的保護能力有所欠缺。
成長軌跡:三個關鍵期。在青春期,女性骨骼生長發育迎來黃金期,骨量迅速積累并在20~30歲時達到峰值,接下來的10~15年保持相對穩定,之后開始下降。不似男性一樣相對緩慢,女性的骨密度會在獨有的特殊時期突然大幅下降。在哺乳期,為保證乳汁中有足夠的鈣,骨骼會顯著“脫礦化”,導致變松變脆,骨密度或可下降10%之多,尤其是腰部和髖部。在絕經期,女性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骼吸收速度大于生成,再加上衰老引發的退行性改變,骨量流失速度加快,且通常持續數年。
“先天生理差異、后天特殊時期的疊加影響,造成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骨折風險更大。”北京中醫大學東方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韓良說。
生活禁忌:久坐、節食……生活中久坐不動、運動量不達標,會使骨骼缺乏力學刺激,導致成骨細胞逐漸“沉睡”,骨骼日漸“侵蝕”;過度操勞家務、經常摸高蹲低,常伴隨韌帶磨損與關節退變;追求“白皙纖瘦”的體形,從而防曬過度、極端節食、過量運動,骨骼會缺乏營養;泌尿生殖系統反復感染、月經不調、卵巢功能早衰等問題,也在一步步拆卸骨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李娟補充道,上述因素均可決定女性骨骼的健康與否,職場人、女兒、母親等多重角色帶來的精神壓力,也會影響骨骼健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壓力大時,機體會消耗骨鈣素,導致骨生成減緩,結構變脆弱。
三大時期需“充值”骨量
骨骼如同精密的金融系統,健康是個人賬戶的余額,取決于“存入”與“支出”的差值。從女性骨骼一生的“走勢”來看,護骨有三個機會窗口。
青春期:儲存“峰值骨量”。從出生開始,骨骼就進入“建骨期”,機體時刻“澆筑”骨密度和強度,且在青春期的骨量積累最旺盛,速度是兒童期的兩倍,逐漸達到骨量峰值。雖然峰值主要取決于遺傳因素,但生活方式的影響不可小視,美國骨質疏松基金會一項綜述表明,適量運動、營養攝入等因素的影響可達20%~40%。韓良表示,青春期無疑是提高骨量峰值的最佳時機,但若出現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情況,便可能失去這一機會。
孕哺期:平衡“鈣質天平”。孕期、哺乳期十分特殊,美國《生理學評論》雜志發表的一項綜述指出,在孕中期、晚期,母體平均鈣轉移可達300毫克/天;在哺乳期前6個月,每天約有200毫克鈣轉移到母乳,后6個月約為每天120毫克。李娟進一步分析道,一方面,懷孕會使女性腸道加強對飲食中鈣的吸收,長遠來看,有助防止骨質丟失;另一方面,這些鈣質屬于“公共財產”,需與胎兒/嬰兒共享,有造成女性鈣質不足的可能。不過,鈣攝入量始終達標的健康女性在停止哺乳后,機體的鈣吸收、流失重歸平衡,骨量常在一年內恢復至孕前水平,但若孕期或常年鈣質攝入不足,可增加未來骨質疏松甚至孕期骨折等意外的風險。
更年期:抵御“骨量塌方”。隨著雌激素這一骨代謝“總指揮”迅速撤離,絕經后1~5年內,骨量流失速度最快,可飆升至每年2%,尤其是脊柱和髖部,就像是一場塌方。當前,超半數50歲以上女性被骨質流失困擾,且更年期越早,對骨骼健康越不利。發表在《人類生殖學》的研究表明,對于40~45歲絕經的女性,骨質疏松風險是正常女性(45歲后絕經)的1.37倍,骨折風險為1.45倍。
科學把握吃、動、睡、治
專家在多年臨床中發現,相較歐美女性,中國女性普遍存在優質奶制品攝入不足、戶外運動不夠的情況。在骨量“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現狀下,著手保衛骨骼,科學把握吃、動、睡、治至關重要。
吃好,把鈣補進去。《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建議,9~18歲青少年每日鈣攝入量達到1000毫克,孕期及哺乳期、50歲以上女性為800毫克/天。富含鈣的食物有很多,比如酸奶、牛奶、干蝦米、牡蠣、豆腐、黑芝麻、紫菜、海帶、芥藍、莧菜、金針菇等。而且,通過肉禽魚蛋豆等食物補充鈣質的同時,也可保證每日0.8克/公斤體重的蛋白質攝入。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天至少喝300毫升牛奶,約含300毫克鈣;每天吃至少300克蔬菜,比如300克紅莧菜約含500毫克鈣,但日常需豐富蔬菜種類;每天吃120~200克動物性食物,水產肉類的鈣含量均超過100毫克/百克;每天1顆雞蛋,約含25毫克鈣,再加上10克堅果,比如10克黑芝麻約含78毫克鈣。此外,需提防“搶鈣”食物,比如臘肉等高鹽食物,油炸的高脂食物,以及碳酸飲料、咖啡因飲品等。
多動,幫骨硬起來。力量訓練是增加骨密度最好的運動,比如深蹲、硬拉、啞鈴推舉,也要多去戶外進行高沖擊性運動,比如跳繩、跑步、跳躍等,骨骼“遇強則強”,尤其是在青春期。建議女性每周至少進行2次抗阻訓練,結合每周150~300分鐘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也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有助氣血流通,加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提升關節穩定性。
因肌肉量下降、骨量流失,老年女性運動忌負重、忌過度,平時可多做靠墻靜蹲、單腿站立、平板支撐等自重訓練,站立運動時旁邊最好放一把椅子,必要時可扶住,以防跌倒;每年體檢時,重點關注骨密度,以及肩、膝、髖、腰等易勞損的骨關節情況,如發現異常,比如身高變矮、駝背、全身骨痛,需及早就醫。
睡足,有助骨修復。女性本身就易出現內分泌失調,更要避免熬夜,需保證每晚至少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對鈣調節激素分泌、骨骼生長修復有重要意義。但在激素影響下,絕經期女性常出現睡眠障礙,比如入睡困難、夜間頻繁覺醒等,建議睡前兩小時避免情緒波動,不喝濃茶、咖啡,不吃巧克力等食物,必要時可求助醫生。
治療,讓骨更扎實。因身體條件特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可遵循醫囑選擇營養補劑,包括維生素D、鈣劑等,并定期檢測血鈣水平,但日常仍需堅持食補當先、補劑在后,每天鈣攝入量不建議超過2000毫克。在此基礎上,絕經后女性必要時可進行雌激素替代療法或應用抗骨吸收藥物,降低骨折風險,并定期檢查骨密度。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