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1 中醫藥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力量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的醫學科學,為我國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領會并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對于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全球人類健康貢獻中國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洞悉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大勢
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依存日益加深,人類在同一個地球村里同生活、共呼吸,已經處在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面對諸多共同的挑戰和紛繁復雜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國際社會普遍希求一種滿足各國共同需求的新型國際關系與價值理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向世界提出重大倡議,呼吁國際社會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這一理念進行了系統化、理論化的價值演進。隨著中國外交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步獲得國際認同,達成價值共識,并作為重要國際理念被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中。
衛生與健康問題是全球性的挑戰,也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上致辭:“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2019年末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相繼暴發,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遭受嚴重威脅,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難以保障。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中醫藥豐富的抗疫經驗,為民族的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之時,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注重全過程、全方位發揮中醫藥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發病率、轉重率及死亡率,促進了核酸轉陰,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保障了人民健康福祉。
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時,我國政府始終與世界衛生組織密切聯系,分享中國診療方案與經驗、及時派出國家醫療隊、無償提供醫藥防控物資和人道主義幫助給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并與疫情嚴重的國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抗擊疫情,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0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團結合作戰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致辭,提出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也使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健康中國建設面臨新任務新要求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衛生、健康等民生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隨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發布為其明確了行動綱領,《綱要》中提到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提升健康服務水平”,彰顯了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就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新時代下,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由于居民的疾病譜正發生變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愈加普遍、生態環境治理難度大等復雜因素,存在著重大傳染病防控形勢嚴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重、多種疾病共存等問題,嚴重危害到人民健康。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理論中滲透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治未病”理論、辨證論治等思想被充分運用到生態環境治理、生活方式轉變等實踐中,并賦予了治國理政的智慧。2012年12月,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生動地將中醫術語運用到改革舉措中,既豐富了中醫理論知識的思想內涵,又實現了治國理政思想的具象化。古有明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要實現全民健康,不能只關注疾病本身,而應該及早應對各種潛在威脅健康的因素,即上醫所體現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世界衛生組織在《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也強調:“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領域,應當以人的健康作為醫學的主要發展方向。”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治未病的預防觀素來是中醫藥學的特色與優勢所在,這也正是中醫藥能夠助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石。
擴大中醫藥文化國際影響力
文化作為溝通世界的橋梁,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醫藥具有文化屬性,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統一,與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完美契合。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是對醫者醫德醫術的最高體現,也是儒、釋、道優秀文化和先賢智慧的結晶;“和”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現在中醫藥理、法、方、藥的方方面面;《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上古天真論》:“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等養生理念均體現了“和”的思想,對人體而言,只有當陰陽處于調和、平衡狀態,才可健康長壽。清代名醫程鐘齡提出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對“和”法也做了詳細論述,調和表里、調和肝脾、調和脾胃等治法,“和解劑”、甘草等方、藥無一不體現出“和”的思維。
2013年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突出強調,“傳統醫學是各方合作的新領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員國合作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充分利用傳統醫學資源為成員國人民健康服務。”2017年7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的賀信中寫道:“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這些重要論述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成為了國際社會認識了解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良好窗口與平臺。《“一帶一路”衛生合作暨“健康絲綢之路”北京公報》加強并拓展了與沿線國家在中醫藥教育、科研、醫療、產業等領域的合作,積極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服務世界人民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缺少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在應對重大傳染病、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體現出來的獨特優勢為世界矚目。中醫藥是中國的中醫藥,也是世界的中醫藥,中醫藥“走出去”服務人類健康的道路愈發寬敞,愈發明亮。
為全球衛生健康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實現全民健康,需要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中醫藥在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譬如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季調養觀,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的飲食觀,“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預防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情志觀,“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觀,“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運動觀,這些理念都廣泛涉及人們的生活起居、飲食運動、精神情志,十分有助于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中醫藥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它關注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人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賴機體氣血陰陽的平衡來維持健康,一旦失去平衡,疾病就會產生,通過“謹守病機”,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法則來祛除疾病而不拘泥于疾病本身,即可做到“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因此在重大疾病治療中能起到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起到核心作用;隨著中醫藥診療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其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中的防治作用愈加凸顯;針灸、推拿、按摩等手法能很好地被運用于疾病的康復治療中,針對各種疾病引起的肢體功能障礙、慢性疼痛等癥狀都具有顯著的療效,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三是中醫藥具有“簡、便、效、廉”的特色,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區中醫館調研時說,“開設中醫科、中藥房很全面,現在發展中醫藥,很多患者喜歡看中醫,因為副作用小,療效好,中草藥價格相對便宜。像我們自己也喜歡看中醫。”
近年來,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深受廣大社區居民及農村百姓的歡迎,在基層醫療防病治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健康作出了貢獻。中國的健康問題也是全球許多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中醫藥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有效舉措,能夠為全球衛生健康治理提供寶貴經驗。
傳承中醫藥精華增強中醫工作者自信
2019年10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已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2月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與武漢市中醫醫院首批共計23例患者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治愈出院,這23例患者予以中藥治療3天后發熱、咳嗽、氣喘、腹瀉等癥狀得到緩解,對于發熱的療效更為明顯,23例患者均6~18天出院,說明中醫藥的治療對縮短病程有效。2020年2月1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收治的86例患者(重癥65例,危重癥21例)中,已治愈出院33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核酸轉陰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西醫組顯著縮短,發熱、咳嗽、咽干等癥狀明顯改善。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的根本遵循。中醫藥在新冠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地鼓舞了中醫人的士氣,增強了中醫人的自信。中醫藥能有作為,當有作為。(李春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