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10 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層面研究
中醫藥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具有悠久歷史、獨特理論體系及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藥根植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分而成長起來,兼具了技術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知識,是厚重中華文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一脈相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是由技術層面的臨床經驗和原初的基礎醫學知識,文化層面的古典哲學、區域性文化和若干群體的信仰等“五要素”組成。
中醫學具有文化和技術層面雙重屬性
2010年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么是否就可以說中醫針灸的現代科學研究就是歧途,中醫針灸屬于傳統文化范疇?這種觀點事實上是利用了中醫藥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而綁架了整個中醫學,忽略了其技術層面的存在。所以在此,學界有必要明確中醫學所具有的文化層面和技術層面雙重屬性,需要針對不同屬性開展針對性的學術研究,避免以偏概全。而且文化層面和技術層面是一個有機整體,首先,中醫藥文化離不開技術及其臨床療效的支撐是顯而易見的,否則就不成其“醫”,技術層面也離不開文化層面的引領,中醫學理論體系對中醫學臨床實踐的傳承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其二,因為基本上每一種文化體系都會衍生出一套病因學觀念以及相應的思維體系和說理工具,并基于此構建人體、疾病的輪廓和對應的醫療理念及具體防治方法,而這種防治方法的選擇也多與民眾的文化心理以及防治手段獲取及掌握的難易程度有關。
中醫藥學將科學和文化結合到一起
中醫理論用宏觀的、系統的、普遍聯系的形式反映了人類的生理病理變化和生命現象,并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檢驗中醫學理論正確與否的觀念與方法,即價值尺度,在這種尺度下中醫學實現了幾千年的穩步發展。目前世界各地文化傳統、技術資源互動交流日趨頻繁和深入,試圖在完全拒絕和排斥現代醫學的情況下建立中醫藥的主體性,基本既無必要又無可能。而且,只有在與現代醫學深度互動和交融的過程中,中醫學獨特而實用的思想觀念和理法方藥體系才能真正得到體現,中醫學的主體性最終才能夠建立,也才能夠穩固。但在一定程度上看,近代以來的中醫學與所謂西方醫學的交流卻帶有很強的單向性,更多的是西方醫學知識體系和文化觀向中國輸入。在此過程中,中醫學受到了挑戰甚至同化,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醫學文化層面的知識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挖掘。誠如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所言:“現代醫學最得西方古典科學重具體、講實證的精神,中醫最得中國傳統文化重整體、講聯系的神韻,如果在各種學科中,舉出最能體現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種,我以為醫學最為合適。”說明中醫學不僅是一門治病救人的應用技術,也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王永炎院士也認為“中醫藥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屬性是科學、人文水乳交融。科學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大科學與大文化。然而兩者并不是等同的,而是兩個范疇。兩個范疇的東西結合到一塊,正是中醫藥學最可貴的地方,也是最符合醫學的內容。”
針對性地開展中醫藥文化研究
目前中醫藥界開展的研究大部分屬于技術層面,也即現代的醫學家們試圖將已經被證明有效了的療法作為發掘中國傳統醫學現代價值的立足點,而回避對其理論和概念的分析。即使有,也多是非中醫藥如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專業的專家在研究。雖然這些研究獨特的視角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但也無須諱言,由于部分研究者學術背景和知識面覆蓋的差異,有些也許并非中醫學自身的關注焦點。就像韓啟德院士評論歷史學家書寫科學史時所指出的:“他們重視史料,也往往擅長寫故事,但往往對科學理解不夠深。”其實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科學、倫理、宗教等各方面知識,不僅滲透影響且直接參與了中醫學理論的建構,并歷史性地成為中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即基本實現了文化和技術的高度融合。
當然,任何脫離了文化背景而獨立發展的學科基本上都是沒有前途的。所以在進行中醫學技術層面研究的同時,有必要針對性地開展中醫藥文化層面的研究,唯有如此才可能更好地為中醫學的傳承創新發展服務。黑格爾曾說:方法,是一切哲學體系的靈魂。進行中醫藥文化層面的研究,除傳統的文獻研究、中醫技術方法背后的醫道醫理研究外,還可以根據中醫藥文化層面的構成,多學科交叉,借鑒發生學、知識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詮釋學、認知語言學等理念和方法對其進行多方位闡釋、學科元研究。正如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馬伯英所說,“借助于世界上各著名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借鑒他們得出的科學結論、原理,可以在重新審視自上古迄今的中醫文化現象過程中,發現大量有趣的、過去被忽略了的事實;可以重新理解、闡釋中醫文化的根結與中醫理論的本質。”(高振 董競成 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