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肥胖歸為“痰濕壅滯”,認為過食肥甘、久坐不動導致脾胃運化失司,濕氣滯留成痰,阻塞經絡氣血。《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肥胖率達16.4%,其根源在于“吃動睡”失衡:高糖高脂飲食、熬夜破壞內分泌,誘發“瘦素抵抗”,使脂肪成為持續釋放促炎因子的溫床。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指出,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高達70.1%,成人牙周炎更是普遍。中醫認為“齒為骨之余”,腎氣不足或胃火上炎均可致牙病。高脂高糖飲食滋生牙菌斑,刷牙敷衍加速牙石形成,而吸煙直接破壞牙齦血管,局部炎癥通過血液循環蔓延全身,形成“口-全身”炎癥軸。
代謝綜合征是腹型肥胖、血糖異常、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的“集合體”,其核心在于胰島素抵抗——身體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糖無法被利用,下丘腦持續釋放饑餓信號,形成“越吃越胖、越胖越抵抗”的循環。臨床證實,確診者5年內患糖尿病風險增加5倍,心腦血管病風險增加2-3倍。
中醫將代謝綜合征分為四型,實施個體化治療:
高血脂如“砂紙”磨損血管內皮,高血壓加劇沖擊力,導致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頸動脈斑塊破裂可引發腦梗死,冠狀動脈狹窄可誘發心絞痛。同時,甘油三酯在肝臟堆積形成脂肪肝,我國每3人中就有1人患病,嚴重者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
當器質性損傷突破生理代償極限,心力衰竭、腦卒中、尿毒癥、失明等危機接踵而至。長期高血糖使腎小球高濾過,引發糖尿病腎病;視網膜微血管在高糖環境中被“腐蝕”,導致失明;脂肪肝患者的血管性癡呆風險增加32%。
中醫強調“治未病”,在疾病未發時通過飲食、運動、情志調節構建防線:
代謝綜合征的“多米諾骨牌”理論揭示了慢病發展的線性邏輯,而中醫養生則以整體觀、個體化為武器,在骨牌傾倒前構建多重防線。從飲食調整到運動干預,從情志調節到中藥調理,中醫的每一環都旨在恢復人體“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在代謝綜合征肆虐的今天,中醫養生智慧或為破解這場健康危機的關鍵密碼。
]]>“冬病夏治”的理念深深根植于《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中醫認為,冬季寒邪侵襲人體,若自身陽氣不足,便易形成“伏邪”潛藏體內。待到冬季外界寒氣加重,內外邪氣勾結,便誘發哮喘、關節炎等慢性疾病。而夏季陽氣升發,人體毛孔張開,經絡通暢,此時通過溫陽散寒的治療,可直達病所,驅散潛伏的寒邪。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歷代醫家對“冬病夏治”均有精妙論述。清代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系統總結了中藥外治法,為現代三伏貼的誕生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這一療法在政策扶持下走向規范化,形成以穴位敷貼、中藥內服、艾灸為核心的防治體系。
三伏貼是冬病夏治的標志性療法。在三伏天期間,將白芥子、細辛等溫熱中藥制成膏藥,貼敷于肺俞、大椎、天突等特定穴位。藥物通過皮膚滲透,配合穴位刺激,可溫肺散寒、通調經絡。臨床數據顯示,連續三年規范貼敷可使慢性支氣管炎發作頻率降低60%以上。
艾灸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的熱力,刺激關元、足三里等穴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可顯著提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強NK細胞活性。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隔姜灸配合督脈灸能有效緩解晨僵癥狀,其療效與甲氨蝶呤相當。
根據體質差異,中醫開具個性化方劑。陽虛體質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氣虛體質則適宜玉屏風散。值得注意的是,藥膳調理同樣重要——生姜紅棗茶、當歸羊肉湯等食療方,可輔助提升治療效果。
在膀胱經走罐可疏通經絡,刮痧療法則能祛瘀生新。這些傳統療法與現代康復醫學中的淋巴引流技術不謀而合,通過改善微循環,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同濟醫院研究發現,三伏貼可調節Th1/Th2細胞平衡,降低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上海中醫藥大學證實,艾灸能上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增強機體抗寒能力。
真相:主要針對虛寒性疾病,對實熱證(如扁桃體炎)可能加重病情。
真相:需連續治療3-5年,效果逐年累積,第一年有效率約40%,第三年可達70%。
案例:某患者網購三伏貼自行貼敷,導致皮膚灼傷。專業醫生強調:穴位定位需精準,藥物配比要科學。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智能三伏貼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設備可實時監測皮膚溫度、藥物滲透情況,通過藍牙傳輸數據至手機APP,實現精準治療。此外,基于代謝組學的研究正在揭示冬病夏治的分子機制,為個體化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冬病夏治”不僅是一種療法,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它教會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陽氣最盛時未雨綢繆,為寒冬儲備健康資本。當現代醫學遇見千年智慧,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療法的革新,更是人類對健康本質的不懈探索。在這個三伏天,讓我們順應天時,用中醫智慧喚醒身體的自愈潛能,讓冬季的寒風不再成為健康的威脅。
]]>小滿時節人體代謝旺盛,津液消耗增加,飲食需遵循“清補淡滲”原則。
小滿節氣晝夜溫差顯著,需注重衣物增減與環境調節。
高溫環境易引發情緒波動,需通過多元方式調節心神。
運動需兼顧排濕與護陽,避免過度耗損。
通過外治法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針對小滿高發疾病需采取針對性措施。
小滿養生需把握“盈而未滿”的智慧,既不過度消耗亦不刻意壓制。通過科學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及中醫干預,可有效提升機體適應能力,實現“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健康境界。建議結合個人體質制定養生方案,必要時咨詢專業中醫師。
]]>誤區一:秋冬盲目進補
市民小陳覺得自己身體很虛,免疫力很差,到了秋冬季就愛食用人參等補品,日前因為攝入過多滋補用品,導致代謝紊亂到醫院就診。
過度進補是當前中醫養生常見的誤區之一。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很虛,其實有時候這種“虛”并不是真虛,而是缺乏鍛煉,導致心肺功能下降。也有些人認為自己本身就很虛,免疫力很低,愛用一些補品,但沒有經過中醫醫師系統的辨證。
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進補之前需弄清自己的體質,不同體質進補的方法大不相同。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最好的補益方法是食補,平日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就很有道理。通常來說,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如果秋冬季選擇藥補,建議要對癥下藥。藥材絕非越貴越好,食用后也要注意適度運動,促進腸胃吸收,提高新陳代謝,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誤區二:易胖是濕氣重
現在不少年輕人追求“白幼瘦”審美,熱衷減肥。很多人認為,胖是由于濕氣重造成的,減肥第一要義是祛濕,這給不少打著“中醫”幌子的商家可乘之機。于是各種減肥祛濕產品應運而生,比如紅豆薏米茶、暴汗服、拔罐火療、美人魚姜蒸等。部分商家順勢推出一系列減肥祛濕茶,受到熱捧。其實,“祛濕”并非適用于所有體質的人,比如有些人脾胃不好,或者屬于寒性、陰虛型的體質,就不能盲目地用祛濕藥。
誤區三:偏信民間偏方
36歲的劉女士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近半年來,原本滿頭秀發的她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白頭發,嚴重影響了個人形象。劉女士擔心染發會對發質和身體造成傷害,于是老家親屬推薦了一個偏方,連續服用兩個星期后,劉女士感覺白頭發的情況沒有改善,反而出現乏力、食欲缺乏、尿黃等癥狀。前往醫院就診后得知,服用的偏方中含有何首烏引發了肝損傷。
在民間,流傳著很多中醫偏方,如用醋泡雞蛋治療哮喘、花椒水治療腳氣等。很多人對這些偏方深信不疑,甚至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自行使用。流傳久遠的偏方有的是有治療價值的,但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建議不要輕易相信和使用民間偏方。如果患有疾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有些偏方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如用斑蝥治療皮膚病,可能導致中毒;用蓖麻子治療便秘,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用附子、烏頭類藥材泡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等。
誤區四:中藥當保健品服用
一些人將中藥當作保健品長期服用,美其名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市民小李因人參、西洋參過量服用,出現心悸、頭痛、眩暈等不良反應前往醫院就診。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中藥與西藥一樣具有雙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一般來說,用藥劑量及時間應遵醫囑。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確定的藥物劑量,不能隨意增減,以免帶來不良后果。大劑量服用中藥,不僅打破身體的吸收平衡,還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狀況。一劑中藥按作用可分為君、臣、佐、使,有主次之別,如果方中缺藥,不可隨便用其他藥物代替。謹遵醫囑,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確的服藥態度。
誤區五:煎熬中藥藥渣是精華
一些所謂的“養生”短視頻中提出,煎煮中藥后,產生的“藥渣”(沉淀物)要喝掉,因為都是“精華”,不少人對此也十分相信,認為喝掉“藥渣”(沉淀物)能帶來更多益處。
中藥在煎煮后,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溶解在藥液中,但也會有一些不溶性的物質沉淀在藥液中。中藥飲片的類別千差萬別,有植物、動物甚至還有貝殼類,在煎煮過程中產生沉淀物很正常。對于沉淀物,在《傷寒論》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其中所說的“去滓”就是把中藥的沉淀物去掉。煎煮中藥時難免有飲片的細碎物質混入藥汁中,建議在服用中藥前,先用布或細孔濾網過濾一下,可以避免藥渣混入藥汁里。此外,久置的中藥會出現分層現象。喝之前,建議攪拌一下。
誤區六:中醫美容減肥療效好
當前,市面上“排毒養顏、潤腸通便、瘦身美體”的駐顏減肥美容產品很流行,打著“純中藥成分、無副作用”的旗號,深受愛美人士的青睞。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美容減肥產品大多含有大黃、番瀉葉、蘆薈等成分,有的甚至還添加了激素成分,利用瀉下藥,引起腹瀉來進行減肥。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減肥美容也是如此。中醫認為,肥胖與痰、濕、氣虛等有關,中藥減肥應從益氣、健脾、化痰等方面著手,切不可單純以“瀉”減肥。
中醫養生是一門科學,要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避免走入誤區。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遵循自然氣候變化規律,使人體機能與自然狀態和諧統一,以達到養生目的。如立春應順應陽氣生發,可適當進行戶外運動;秋分前后燥邪傷津液與肺臟,易出現呼吸系統和皮膚病,可通過食用潤肺生津之物預防等。通過尊重科學,理性對待中醫養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才能真正享受到中醫智慧帶來的健康和幸福。
]]>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血脂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正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血管頭號殺手”。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高血脂患者數量已接近3億,這一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高血脂不僅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還可能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然而,在中醫養生視角下,高血脂并非不可防治。本文將從中醫的角度,探討高血脂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通過中醫養生方法進行防治。
在中醫理論中,高血脂多被歸為“痰濁”“瘀血”等范疇。中醫認為,高血脂的形成與體內氣血津液代謝失常、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具體而言,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弱等因素均可導致體內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進而影響血脂代謝,形成高血脂。
高血脂在中醫視角下,不僅會導致血脈不暢,還會影響全身臟腑功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即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預防。針對高血脂,中醫養生提供了多種有效的防治方法。
飲食調理
運動養生
情志調節
中藥調理
生活起居
以下是一個中醫養生防治高血脂的案例分析,以供參考。
患者李某,男,45歲,體胖,經常感到頭暈、乏力、胸悶等癥狀。體檢時發現血脂水平較高,其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標均超標。李某平時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針對李某的情況,中醫養生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養生調理,李某的血脂水平逐漸降低,頭暈、乏力、胸悶等癥狀也有所改善。
高血脂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威脅著中國人的健康。然而,在中醫養生視角下,高血脂并非不可防治。通過飲食調理、運動養生、情志調節、中藥調理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的綜合調理,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高血脂的風險,保護血管健康。讓我們從中醫養生的角度出發,積極預防和治療高血脂,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
中藥茶飲并非人人適合
中藥茶飲是當下非常受歡迎的商品。對于那些平常就喜歡喝茶的人來說,飲茶的同時還能養生,何樂不為?但專家提醒,中藥茶飲不同于中藥,不宜盲目跟風。
專家介紹,中藥茶飲是中醫“藥食同源”理念與當下流行飲食文化的融合產物,但并不能跟傳統中藥的療效相提并論。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藥物的使用需根據個體差異來確定,市面上流行的中藥茶飲,比如添加了枸杞、山楂、陳皮等成分的產品,并不適合所有人,特別是一些有過敏體質和胃酸過多的人群。此外,傳統中藥的炮制和煎煮都有嚴格規范和要求,簡單快速制作的中藥茶飲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市民在選購時應當保持理性,不應期待其具有與中藥相同的治療效果。
煎熬中藥后藥渣不要喝
當下,一些所謂的“養生”短視頻中提出,煎熬中藥后產生的藥渣要喝掉,因為都是“精華”。專家介紹,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專家介紹,中藥有沉淀物是正常的現象。中藥飲片的類別千差萬別,有植物、動物甚至還有貝殼類,因此在煎煮過程中產生沉淀物是很自然的。對于藥渣,其實在《傷寒論》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其中所說的“去滓”就是把中藥的沉淀物去掉。煎熬中藥時難免有飲片的稀碎物質混入藥汁中,建議在服用中藥前,先用布或細孔濾網過濾一下,可以避免藥渣混入藥汁里。此外,久置的中藥會出現分層現象。在喝之前,加熱的時候最好能攪拌一下,如果快喝完的時候碗底仍有沉淀物,那就留下最后一口別喝了。
用藥劑量及時間應遵醫囑
一些人將中藥當做保健品長期服用,美其名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中藥與西藥一樣具有雙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例如,人參、西洋參過量服用,會出現心悸、頭痛、眩暈等不良反應,而大劑量馬錢子能使人肌肉關節僵直。中醫歷來講究“中病即止”,切勿輕信偏方,盲目隨從。
專家提醒,煎熬中藥并非時間越長,藥汁越濃越好。煎熬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這一過程就停止了。繼續煎熬,也不會產生更多的有效成分,反而會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甚至會使有效成分在持續高溫中遭到破壞,藥效降低。
此外,藥物劑量是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來定的,不能隨意增減,以免帶來不良后果。大劑量服用中藥,不僅可能打破身體的吸收平衡,還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狀況,謹遵醫囑,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確的服藥態度。一劑中藥按作用可分為君、臣、佐、使,有主次之別,如果方中缺藥,不可隨便用其他藥物代替。
]]>補水保濕滋養身心
中醫認為,“燥”為秋季主氣。氣候的干燥導致人體水分蒸發加快,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口唇干裂等問題。因此,補水保濕成為秋季養生的首要任務。建議每日飲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同時適當食用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梨、葡萄、黃瓜等。它們不僅能有效補充水分,還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促進皮膚健康。
調整飲食潤肺養陰
秋季與肺相應,是養肺的好時節。在飲食上,應盡量減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蔥、大蒜等,以免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影響。可多食用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蜂蜜、枇杷、梨等。常喝百合銀耳湯、雪梨膏等潤肺飲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們不僅美味可口,還能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癥狀。
適時添衣防寒保暖
秋季晝夜溫差大,早晚氣溫較低,穿衣不當容易引發感冒。因此,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特別是早晚時段和夜間睡眠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氣入侵。睡前用熱水泡腳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習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提高睡眠質量。
適度運動強健體魄
秋高氣爽,恰是投身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可依據個人實際情況,適度展開一些強度適中、便于長期堅持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適合秋季養生的運動推薦。?
①爬山。爬山不僅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充滿植被的山中?負氧離子含量也較高,?對健康有益。?
②游泳。游泳不僅能增強心肺功能,?還能提高身體的耐力和防寒能力。?
③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同時對關節壓力較小,?適合大多數人。可以選擇在秋季的周末騎行郊外,既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又能欣賞秋日的美景。?
④散步或慢跑。散步和慢跑的運動強度不太大,適合長期堅持。
調節情緒保持樂觀
秋季來臨,氣溫逐步下降,花草樹木也將逐漸從繁茂到凋零,這極易導致人的心情變得低落。在秋季養生過程中,若出現了憂郁、煩躁之類的負面情緒,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舒緩心情、減輕壓力。比如參加朋友組織的聚會,與許久未見的老友暢談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樂,在溫馨的氛圍中忘卻煩惱,收獲快樂與滿足。又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欣賞秋日里層林盡染的山川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總之,健康入秋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掌握科學的養生技巧,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美麗的季節里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張蓉 湖南省直中醫醫院)
]]>立秋尚未秋,防暑不可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公歷每年8月7日至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進入立秋時節。今年8月7日為立秋日,“立”,有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立秋之后,暑熱寒涼交替,陰陽互轉,自然界萬物隨著陽氣的下沉而收斂,從繁茂趨向成熟。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立秋預示著暑去涼來、秋天將至,但這只是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來臨,并非氣象學上的入秋。氣象學上認為,一般某地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攝氏度以下,就算是入秋了。而立秋尚處于“三伏天”期間,此時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氣溫仍然較高,人稱“秋老虎”,所以有人說,立秋只是一種“立意”,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進入秋季,正所謂“秋已立,暑難消”。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對莊稼人來說,立秋意味著豐收在望。立秋前后,由于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從南方到北方,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迅速膨大,各種春播、夏播作物逐漸進入成熟階段。
立秋還是許多作物播種的好時機。“立秋栽晚谷”,晚稻可以移栽到田里了;“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晚季小米在立秋之后還可以播種;綠豆、大白菜、大蔥、芋頭等作物也可以趕在立秋前后搶種。
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時節,早晚的風開始帶著幾分涼意;因晝夜溫差變大,清晨開始有白茫茫的霧氣產生;樹上的寒蟬鳴叫不停,好像在宣告著暑氣的消退。立秋后,雖然暑熱一時難消,但是大自然已悄然發生變化,一些地區逐漸進入中午熱、早晚涼的階段。每下一次雨涼,涼意便會更添一分,于是有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貴在滋陰斂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師李曉玲介紹,立秋時節不僅延續了夏天的“熱”,而且兼具秋天的“燥”,因此既要注意防暑,也要學會潤燥養肺。
貼秋膘尚早,潤肺去秋燥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
立春時有“咬春”,立秋時便有“啃秋”。許多地方講究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或香瓜,稱為“啃秋”。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寫道:“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立秋時暑熱尚未消盡,啃一口西瓜等瓜果,不僅清涼解暑,心情也會變得愉悅舒朗。一種說法是,啃秋表達了人們“啃下酷暑,迎接秋爽”的一種美好祈愿;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立秋前后吃西瓜“啃秋”,可以不生秋痱子。“不過,民間有‘秋瓜壞肚’的說法,立秋以后,應逐漸減少西瓜等瓜果的食用量,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以免吃壞肚子。”李曉玲介紹,立秋后人體陽氣逐漸收斂,而西瓜、甜瓜、黃瓜等瓜果性味多偏寒濕,如果食用過量,容易損傷脾陽,引發胃腸道疾病。
立秋這天,民間流行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所稱之數對比,以驗夏中之肥瘦。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往往胃口不佳,飯食清淡簡單,一段時間下來,體重容易下降。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人們通過吃肉的方式來彌補夏天身體的虧損,謂之“貼秋膘”。清代《京都風俗志》記載:“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
“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立秋‘貼秋膘’為時過早。”李曉玲說,立秋時天氣依然炎熱,暑熱之邪容易耗傷正氣,導致人體的胃腸功能較弱,此時進食太多肉類反而會增加胃腸道負擔,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黃帝內經》指出,‘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因此,立秋飲食應遵循‘減辛增酸’的原則。”李曉玲介紹,酸性食物能收斂肺氣,辛味會發散肺氣,因此要適當多吃酸性食物,如山楂、橄欖、葡萄、蘋果、柚子、石榴等,少吃辛味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保護肺氣。同時,秋季燥邪當令,立秋之時,盛夏余熱尚未散盡,屬于“溫燥”,容易耗傷津液,建議通過飲食來滋陰潤肺,生津潤燥。可適當食用百合、蓮藕、銀耳等食物,以益胃生津,以升陰氣,以養華蓋之肺。此外,一些煎炸類食物,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物等,都應盡量少吃,以防加重燥邪傷肺、引起呼吸系統疾病,避免濕熱之氣在體內蓄積。
曬秋慶豐收,早睡防秋乏
立秋前后,隨著瓜果菜蔬漸漸成熟,農人也陸續開始晾曬應季成熟的作物,人稱“曬秋”。其實,曬秋并不只在立秋,從農歷六月六便開始了,立秋之后漸入高潮。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區,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農民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果物菜蔬,久而久之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每年立秋時,這些地區還會舉行“曬秋節”。曬秋節上,金黃的玉米、紅艷的辣椒、綠色的油茶果……五彩斑斕的果實在陽光下光彩照人,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稱為“最美中國符號”之一。把辛勤耕耘的成果展現在天地間,與每一個過往的人分享豐收的喜悅,這是屬于農人的幸福,也是這金色季節里最美的風景線。
“立秋處于三伏天內,又正值夏秋交接之際,人體陽氣浮于外,體內屬虛寒狀態,空調、冷飲等寒濕邪氣容易侵襲人體,使人出現感冒、腹瀉、腹痛等不適。”李曉玲介紹,此時可艾灸風池、大椎穴位以預防感冒,艾灸天樞、足三里穴位以調理腸胃。偏陽虛、寒濕體質的人群,更應借助三伏天的陽氣,通過艾灸養陽除濕,增強體質。
立秋末伏過后,人們常會感覺到困倦疲憊、精神不振,這被稱為“秋乏”。李曉玲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夏季溫度高、濕度大,人體出汗多,消耗較大,容易睡眠不足。到了秋涼時期,人體進入補養和休整的階段,容易感到疲乏。此時,應注意早睡早起,《黃帝內經》中說,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進入立秋后,夜漸長晝日短,應增加晚上的睡眠時間。早睡可以養陰氣,收斂陽氣,早起可以調暢肺氣,符合秋季滋陰養肺的養生之道。同時,也可以通過運動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順應氣候的變化。
立秋后天氣逐漸涼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李曉玲介紹,人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煉后以感到舒適為宜,可以選擇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方式;不建議選擇運動量大的運動,避免運動后出汗過多,使邪氣趁虛而入。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更要注意運動適度。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夏暑漸行漸遠,天地日漸廣袤,我們曾在春天播種的希望,將在秋日結出豐碩的果實。讓我們帶著對豐收的期盼,一起迎接金色的秋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