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增多,氣溫顯著升高。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形象地描繪了此時天氣悶熱潮濕的特點。這種暑熱與濕氣的交織,是大自然在夏季獨特的“配方”。
從氣象學角度來看,小暑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伴有強風、暴雨、閃電和雷鳴。它的形成與小暑時節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此時,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容易形成積雨云。當云中的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放電現象,形成雷電。雷暴雖然有時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但它也是大自然調節氣候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降雨,雷暴可以降低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緩解暑熱和干旱。
同時,小暑時節的濕度較大,這是因為夏季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汽,使得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高濕度的環境會讓人感覺更加悶熱難耐,因為汗液蒸發變慢,人體散熱受到阻礙。然而,這種濕度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卻十分有利。充足的水分可以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促進光合作用和營養物質的積累,為秋季的豐收奠定基礎。
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這三候生動地描繪了小暑時節自然界的變化。
“溫風至”,意味著小暑過后,風中都帶著熱浪,不再有涼爽的感覺。這是氣溫升高的直接體現,也是夏季的典型特征之一。此時,大地仿佛被一個巨大的蒸籠籠罩,萬物都在熱浪中接受考驗。
“蟋蟀居宇”,說的是蟋蟀離開田野,來到庭院的墻角下避暑。蟋蟀是一種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的昆蟲,當氣溫升高時,它們會尋找涼爽的地方棲息。這一現象反映了小暑時節氣溫的升高對生物行為的影響,也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中生物的適應性和生存智慧。
“鷹始鷙”,是指老鷹開始在清涼的高空中飛翔活動。因為地面氣溫太高,老鷹只能選擇在高空飛翔,以躲避暑熱。老鷹是天空中的霸主,它們的飛行高度和活動范圍反映了氣溫的變化對高空環境的影響。這一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的多樣性。
除了這三候,小暑時節還有許多其他物候現象。比如,荷花在這個時候盛開,成為夏日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荷花在小暑時節的嬌艷姿態。荷花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莖(蓮藕)、種子(蓮子)都是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健脾開胃等功效。
小暑時節,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候。此時,早稻處于灌漿后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獲,要掌握好晴好天氣及時搶收,確保顆粒歸倉。中稻已經進入分蘗期,需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促進分蘗生長,為高產打下基礎。
對于棉花來說,小暑時節是花鈴期,這是棉花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棉花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以滿足開花結鈴的需求。農民們要及時灌溉、追肥,同時注意防治棉鈴蟲等病蟲害,保護棉花的生長。
除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小暑時節也是蔬菜生長的好時機。夏季蔬菜如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等,在這個時候生長迅速,需要及時采摘上市。農民們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和采摘時間,提高經濟效益。
小暑時節的農事活動,不僅關系到當年的收成,也影響著來年的農業生產。農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了一套適合小暑時節的農事技術,這些技術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暑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氣,在我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不同地區在小暑時節有著不同的習俗,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南方一些地區,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指將新收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飯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們自己品嘗新米。這一習俗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感激之情,也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山東部分地區,小暑時節有吃炒面的習俗。炒面是用面粉炒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人們認為,在小暑時節吃炒面可以預防中暑,保持身體健康。
此外,小暑時節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這一天,人們會將家中的書畫、衣服等物品拿出來晾曬,以去除濕氣,防止霉變。這一習俗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蘊含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暑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斷創新和演變。如今,一些地方將小暑節氣與旅游、文化活動相結合,舉辦小暑文化節、荷花節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小暑至,盛夏始。這個節氣里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密碼,從氣候的變化到物候的更迭,從農事的忙碌到民俗的傳承,每一個方面都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類文化的魅力。讓我們在這個炎熱的季節里,用心去感受小暑的氣息,解鎖節氣里的自然密碼,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小暑時節,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功效的食物。綠豆、西瓜、黃瓜、苦瓜、蓮藕等時令瓜果是理想選擇。綠豆性涼,能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煮成綠豆湯可補充體液、維持電解質平衡;西瓜富含水分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清熱解暑、解煩渴的作用;苦瓜雖苦,卻能清熱瀉火、解毒明目,且富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有助于排毒;蓮藕則能清熱養血、除煩安神,適合夏季食用。
此外,冬瓜、絲瓜、薏米等食材也具有祛濕功效。冬瓜能抗衰老、減肥降脂;絲瓜可清熱利濕、順氣健脾;薏米則能祛濕解暑,適合小暑時節濕氣重的氣候特點。在烹飪方式上,建議選擇清蒸、涼拌等,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營養。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黃鱔性溫味甘,能補虛損、強筋骨,適合夏季體虛者食用。鴨肉性涼味甘,能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也是暑熱天氣的佳選。但需注意,飲食應避免過于寒涼或油膩,以免損傷脾陽。
小暑時節,白晝長、夜晚短,應順應自然規律,調整作息時間。建議晚睡早起,但不可過分熬夜,以免耗傷陽氣。睡好子午覺是關鍵: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是人體經氣“合陰”的時候,有利于養陰;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是人體經氣“合陽”的時候,有利于養陽。子午覺的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晚上保證充足睡眠,中午適當休息30分鐘,有助于恢復體力,提高工作效率。
室內環境需保持通風干燥,避免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中。每天開窗通風2-3次,保持空氣流通。空調溫度不宜過低,一般設定在27℃左右,避免冷風直吹,以防面癱或患上“空調病”。外出時,應做好防曬措施,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出汗后及時更換。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時節,久置室外的木料含水分較多,表面干燥但內部潮濕,坐久了易將濕氣傳入體內,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因此,外出散步時,應避免長坐木頭椅子。
小暑時節,人體陽氣旺盛,但能量消耗也較大,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運動應選擇清晨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時進行,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運動方式以散步、打太極拳、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低強度運動為主,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切忌大汗淋漓。
運動后,應及時補充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避免立即用冷水沖頭或沐浴,以免刺激血管收縮,引發不適。
暑熱容易擾亂心神,使人煩躁不安、情緒波動。中醫認為,“心靜自然涼”,保持心境平和是夏季養生的關鍵。可通過冥想、瑜伽、聽輕音樂、繪畫、書法、閱讀、下棋等方式調節情緒,避免大喜大悲。
唐代名醫孫思邈推崇的腹式呼吸法也有助于靜心養神:引氣從鼻入腹,吸足為止,久住氣悶,乃從口中細細吐出,務使氣盡,再從鼻孔細細引氣入胸腹。此外,想象草原、大海、高山白云等令人涼快的畫面,也能降低心理上的溫度。
小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對于素體陽虛、陰寒體質的人群,以及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病、哮喘、虛寒腹瀉等疾病的患者,此時借助天地間旺盛的陽氣,祛除體內沉積的寒邪,可顯著增強冬季的抗病能力。
三伏貼和督脈灸是經典的“冬病夏治”療法。三伏貼是在初伏、中伏、末伏時段,將溫經散寒的中藥膏貼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定喘、脾俞等,持續刺激穴位,激發經氣,溫通臟腑。督脈灸則是在督脈(脊柱段)施以“隔藥灸”,通過艾火的熱力,溫和持久地透入督脈及諸經,發揮益腎通督、溫陽散寒的功效。
材料:綠豆50克、百合20克、薏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三防一護”當為先
防暑
7月暑熱之氣盛行,若侵入人體可能引發中暑,出現高熱、煩躁、頭暈、頭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壓下降等。此時節如進行戶外活動應避免太陽直接照射,做好防曬,少量多次補水,否則容易灼傷皮膚、導致中暑。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段,應盡量減少外出。
防寒
夏季防寒同樣重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炎炎夏日,人們有了空調、冰箱等“避暑神器”,如貪涼飲冷無度,傷害脾胃,就會導致疾病。許多愛美女性在空調房內穿著露臍、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風寒邪氣侵襲。
防濕
夏季暑濕較盛,淋雨、涉水、久處濕地容易導致身體被濕邪侵襲。應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擦干身體、更換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護陽
陽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更是活力的源泉。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飲食清淡、不過貪涼,適當鍛煉、避免大汗,心情愉悅、心態平和,切忌因生活的無節制而耗傷陽氣。
調理痼疾小妙招
盛夏季節人體陽氣充沛,氣血流通順暢,可借助炎熱的外界環境調養身體,容易乘勢取效,達到溫補陽氣、內散寒凝、活血通絡的目的,起到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的效果。此時調養身體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泡腳緩解關節疼
一年四季都可以泡腳,但夏季泡腳更容易疏通腠理、活血通經、祛除體內寒凝之氣,對于緩解關節疼痛效果較好。
方法:取生姜100g,艾葉20g,洗凈后冷水浸泡30分鐘,煎煮20~30分鐘。待溫后即可用作泡腳,浸泡20分鐘,睡前泡腳效果更佳。
刮痧緩解咳喘癥
盛夏刮痧可鼓舞陽氣、祛除寒氣,對緩解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效果好。
方法:從刮拭背部開始,以背部的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重點并在其附近進行刮痧。然后刮拭胸部,并以膻中穴(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中點)、中府穴(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為重點在其附近刮痧。最后刮拭手臂,重點刮拭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這段肺經(位于前臂內側,從肘橫紋至腕橫紋)。刮拭力度不宜太大,皮膚微微泛紅即可。
臍療緩解胃腸病
臍療指的是把藥物敷貼于臍部的治療方法,可激發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中醫將臍部稱為神闕穴,適合脾胃功能虛弱,經常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的慢性胃腸患者日常調理。
方法:受寒腹瀉者,取吳茱萸3g、白胡椒8粒,研磨成粉,然后用醋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在臍周即可。濕熱腹瀉者,可用車前子、六一散(滑石、甘草)敷臍。不適合貼敷者可以試試睡前摩腹,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推摩腹部,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溫熱、有舒適感為佳。
養心健脾扶正氣
長夏健脾很重要
俗話說,夏季無病虛三分。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胃功能,才能不斷地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維持人體的健康。下面介紹醒脾、運脾、健脾、溫脾的具體方法。
醒脾法:取生蒜泥10g,糖和醋少許,飯前食用,有醒脾健胃之功效,而且可預防腸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條15g、生姜絲5g拌食,有消食開胃之功效;還可用香菜100g,海蜇絲50g,食鹽、糖、醋少許拌食,有芳香開胃健脾的作用。
運脾法:可選用各種藥粥運脾益胃,如蓮子50g、白扁豆50g、薏苡仁50g、大米100g煮粥;或銀耳20g、百合10g、綠豆20g,加入糯米100g煮粥食;或山藥50g、茯苓50g、炒焦粳米250g共煮粥食。
健脾法:青壯年人在每日起床后和入睡前仰臥于床上,做仰臥起坐運動,也可早晚適當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老年人則可做上文所述的摩腹,每天1~2次。
溫脾法:如貪食生冷、寒積脾胃,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g,置于腹部,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也可用肉桂粉3g、蓽茇粉10g、高良姜粉10g,裝入紗布袋內,夜間置于臍上,能起到溫脾胃、止吐瀉的作用。
養心要方生脈飲
夏天熱邪易傷人心氣,且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傷津耗氣,容易造成心煩、虛熱等情況,生脈飲可以說是上佳的養心飲品。生脈飲是唐代孫思邈所創,有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人參益氣補肺養心;麥冬甘寒,既清暑又生津;五味子味酸能收斂陰液,可使汗出適度,同時還能生津。三藥共用,相得益彰,能清暑益氣、養心生津。生脈飲是常見的中成藥,按說明書上指導的用量服用即可。由于生脈飲的藥味比較少,炮制也很簡單,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制作。
生脈飲古方中三藥的用量分別是:人參五分(相當于1.5g),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按照此劑量開水沖泡即可,可頻頻加水,到沖淡至無味時止。也可以將藥材放在保溫杯里浸泡一夜,清晨服用。選購藥材時需要注意,市面上的人參質量參差不齊,應到正規藥店購買,也可用西洋參代替;麥冬有川麥冬和杭麥冬,以杭麥冬為佳;五味子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以遼寧產的北五味為佳。
生脈飲很適合夏季飲用,但不僅限于夏季。現代人煩勞過度,精力消耗偏大,只要出現怕熱、心煩、易汗等心氣不足現象,就可以喝點生脈飲。需注意的是,若在感冒時期,或是舌苔偏黃偏膩,宜暫停飲用。
]]>在過去我國南方地區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在北方地區有頭伏吃餃子的傳統,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且餃子的外形像元寶,有“元寶藏福”的意思,吃餃子象征著福氣滿滿。
1、避暑避濕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易感受暑熱、暑濕之邪,由于出汗多,耗氣傷津,容易出現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癥狀。因此,在小暑時節的養生要注意兩個點:解暑、養心。要保持溫度適宜。暑天要避開太陽直射、避免高溫活動,可以適當開空調,26℃~27℃為宜;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數,參加游泳等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暑濕、暑熱。另外,在飲食方面應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比如用荷葉、蓮子、薏苡仁等煲湯或粥,祛濕解暑,可以說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可以適量多吃些瓜果。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瓜果類含水量高,夏天易出汗,不僅能補充我們消耗掉的水分,還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醒:食用瓜果時,脾胃虛寒的人群要多多注意。
2、小暑養心
中醫講“夏養心”。夏季炎熱,人們常常會覺得心煩不得眠、燥熱、手心熱等等,要注重靜心、養心。小暑養心紅色食物最適當。紅豆富含鐵質,不僅利水消腫,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
因天氣炎熱,血管擴張,小暑節氣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現體位改變時血壓波動,在床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的,但若起立過快,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從而導致身體不適,頭暈,甚至摔倒。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不需要時間太長,半分鐘即可,然后慢慢起身,從躺到坐,從坐到站或從蹲到站,從站到走,都最好間隔1分鐘以上。
梳五經:
用手指梳頭3次~5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5分鐘,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還能預防失眠、眩暈、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3、飲食忌貪涼
小暑時節氣候悶熱,脾胃功能減弱,加上貪食生冷食物,人們更容易出現吐瀉、消化不良等不適。
少食冷飲
飲食上不能貪涼,越熱越要喝溫水,飯后吃冷飲尤其傷脾胃。消暑可以選擇白扁豆、薏米、西瓜、黃瓜等食物,還需佐以蔥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溫之物。
清熱淡補
中醫講,小暑屬長夏,水氣上升,要注意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飲食以淡補為主。少食油膩、辛辣的食物,可適量吃些藕,有利于除煩安眠。將鮮藕用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食用,有助于改善因暑熱導致的失眠。也可將鮮藕切片,佐以小蔥清炒,味道爽口,同樣也有降暑效果。
4、戒驕戒躁 午間補覺
小暑時節之后,天氣日漸炎熱,容易讓人們焦躁、缺乏精神。此時一定要學會穩定情緒,并且以靜坐、補充睡眠等方式來調節,心臟機能養護尤為重要,應保持心情舒暢,和緩氣血 。夏季心火旺,加上天熱出汗多,而汗為心之液,使心臟負擔加重,一定要給心臟休息的時間。
夏季晝長夜短,夜間睡眠時間少,適當午睡是對精力和體力的補充。建議23點前入睡,晨練不要太早,以免影響休息。對于體虛、睡眠不好、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應該格外注意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休息的環境,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由于天熱引起的心煩意燥、晚上易醒、失眠等問題,大家可以在日常飲食搭配中加點浮小麥、酸棗仁和百合,三味藥食同源的食物皆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尤其適合小暑時節。
5、運動宜緩 注意防曬
中醫認為,汗為津液所化,津和血為同源。現代人大汗淋漓的爆汗運動是對身體的無形傷害,時間久了會出現無精打采、乏力,甚至心慌等問題。在氣候炎熱的小暑,運動宜緩不宜劇烈,避免運動量過大、時間過長,更不能揮汗如雨。建議選擇舒緩的運動或練習一些中醫傳統保健功法,如快走、慢跑、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等都可以。
此外,夏季中午氣溫最高,陽氣最盛,建議大家午間不要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并盡量減少外出,及時補充水分,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現身體不適。此時天氣紫外線很強,要注意防曬,紫外線是加劇皮膚衰老的“第一殺手”。
要做好物理防曬,同時結合化學防曬,比如遮陽傘、防曬衣、防曬霜等。也可以帶上太陽鏡,防止陽光太強刺傷眼睛。家里可備藿香正氣口服液等防治中暑,但在開車的情況下,要注意選擇不含酒精的。
小暑吃什么
1、蓮藕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小暑吃藕”的習慣。生蓮藕性寒、味甘,無毒。熟藕性溫、味甘,亦無毒。中醫稱其:“主補中養神,益氣力”,認為藕有清熱涼血、生津潤肺等功效。
《本草綱目》中說:蓮藕是“靈根”,具有健脾養胃、清熱安神的作用。夏季正是吃蓮藕的好時節。“大熱天”,人們容易煩躁、犯困、沒精神,可以來份蓮藕,比如涼拌藕片,能清熱、除煩。
蓮藕有大量碳水,富含鈣磷鐵鉀、多種維生素,但是蓮藕富含膳食纖維,大病初愈后腹脹者不宜過早食用。
2、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
黃鱔食療價值很高,有補中益氣、明目、解毒、通脈絡、除風濕、強筋骨、止痔血的作用。黃鱔性微溫,有一定的補益作用,但感冒未痊愈或陰虛內熱者不宜食黃鱔。
3、綠豆芽
綠豆芽性涼、味甘,入肝、腎、胃、三焦經。《本草綱目》記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還能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
4、荷葉粥
中醫認為,荷葉性平,味苦、澀,歸肝、脾、胃經,有清暑化濕、升陽、涼血止血的功效。但虛弱者不宜食用荷葉;貧血、低血糖者及孕婦、哺乳期女性不可食用荷葉。
5、瓜果里的瀉火經
黃瓜:利水
黃瓜能生津止渴,清熱利水,生吃具有控血脂,美白肌膚的功效,但脾胃寒的人最好熟吃。
冬瓜:益壽
冬瓜有抗衰老、減肥降脂、延年益壽的功效。它還是典型的高鉀低鈉型蔬菜,對高血壓、腎病患者大有裨益。
南瓜:滋補
南瓜滋脾胃補中氣,是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溫補食材。體質虛寒的人可多吃,但常腹脹的人少吃。
絲瓜:健脾
絲瓜味甘性涼,能清熱利濕、涼血、化痰、止血,有助于順氣健脾、化痰止咳,但胃腸寒的人少吃。
苦瓜:瀉火
苦瓜清熱瀉火、利尿活血,還能增進食欲、健脾開胃。苦瓜中還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預防壞血病、提高機體抵抗力。但其性寒涼,孕婦和脾胃虛寒的人少吃,禁生食。
]]>小暑是一個表示溫度變化的節氣。為了應對之后愈發炎熱的天氣,民間有一些流傳已久的習俗,如講究“食新”;也有人家會趁著天氣晴好,晾曬衣物、書籍之類。
小暑的由來
按傳統算法,小暑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于每年公歷7月6—8日交節。
關于這個節氣的由來,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有“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不過,小暑雖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但接下來的節氣就是大暑,民間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節氣是個時間概念。”民俗學者王娟解釋,小暑不是節日,習俗并沒有特別復雜,“這個節氣之后,天氣開始變得悶熱。”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前后,除一些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忙于田間管理,也要特別注意防范旱、澇、風災等。
如何應對炎熱天氣?
面對小暑后炎熱的天氣,人們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
夏天天氣熱,古代雖然沒有冰箱,但大戶人家往往會提前存儲一些冰塊,夏天取出來使用。有些商家還會把楊梅、桃子等時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冷飲,很像現在的“冰粥”。
趁著小暑前后晴天比較多,氣溫也高,人們會抓緊時間把書籍或者許久不曾穿過的衣物拿出來,放到太陽底下晾曬,既能祛除霉味,又能防止書籍受潮生蟲。
愛美的女孩,還會買茉莉花別在發髻上。有說法稱,小暑之時茉莉花開,古時女子喜將連蒂的茉莉花簪成花球花帶,戴在頭上或別在衣襟上,清香宜人。
飲食習俗知多少?
考慮到炎熱的天氣,人們在夏天往往會吃得比較清淡。
一些地方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具有清熱養血等功效。日常生活中,可以把鮮藕用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食用,對安神入睡有一定幫助。
民間也保留著“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人們用新收獲的稻米做飯,要祭祀祖先和“五谷大神”,也會吃嘗新酒。城市里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再吃一些新上市的蔬菜等。
“鴨湯、冬瓜湯性涼,比較適合夏季食用。”王娟說,同理“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用荷葉、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也可以適當食用。”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滋補身體。有一種說法是,“羊”與”陽”諧音,夏季新陳代謝比較快,陽氣損失較多,這樣能夠補充陽氣。
]]>【飲食篇】
小暑飲食“三寶”:黃鱔、蓮藕、綠豆芽
1、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2、蓮藕
第二大寶是營養又消暑的蓮藕,不少朋友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會流鼻血,去醫院也查不出什么問題,醫生只是叮囑道:多吃點蓮藕就可以了。果真沒過多久,問題自然消失了。其實,這里邊也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在空氣干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解決流鼻血這種麻煩可以說是小菜一碟。
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欲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3、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小暑來碗山楂、荷葉茶飲
山楂,是薔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實。性味酸甘、微溫。功能消食積,散淤血。《本草綱目》說山楂止痢,健胃,化飲食,消肉積,治婦人兒枕痛,下惡露。山楂有降血壓,強心,抗心律不齊,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血脂以及抑菌,助消化等作用。
荷葉色青綠,氣芬芳,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脾、胃經,是傳統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它有清熱解暑利濕、升發清陽、散淤止血等功效。荷葉含有多種同類生物堿及黃酮甙類、維生素C、多糖等。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
材料:山楂15-30克,荷葉曬干,10克。
做法:先將山楂切片曬干,如煎水每次用15-30克,荷葉曬干,每次用10克,煎好后去渣代茶飲。
功效:中醫認為夏天屬心,長夏歸脾,宜養心健脾,山楂荷葉代茶飲,味酸氣香,有清熱解暑,健脾開胃,強心降脂的功效,特別適宜心脾兩虛,淤血阻絡的人群。
小暑食療 健脾消暑
1、冬瓜煲鴨
功效:清熱解暑、滋陰降火
食材:宰殺干凈的光鴨250克,香菇(鮮)250克,黃酒5克,鹽3克,味精2克,胡椒粉0克
做法:先將光鴨放在水里滾至熟,撈起后冷卻。再將冬瓜用水滾過撈起,用清水浸過,撈起放在燉盅里,把滾熟的鴨斬好放在冬瓜的上面,燉至稔,取起撇去湯面油,撒上鹽便成。
2、綠豆糖水
功效: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
食材:綠豆、海帶、陳皮、冰糖
做法:1、將海帶、陳皮放入水中泡開,然后切片;綠豆泡水,洗干凈;將材料一起下鍋,剛開始要用大火煲,水開后改小火;半小時后把火調到最低檔,維持水沸即可,把飄上來的綠豆皮撈起來;再過半小時后,出鍋加冰糖即可食用。
3、苦瓜黃豆炆排骨
功效:苦瓜黃豆排骨湯氣味苦甘、清潤,具有清暑除熱、涼血解毒的功效,也可用以治療感暑煩渴、暑癤、痱子過多、眼結膜炎等癥
食材:新鮮苦瓜500克、黃豆200克、豬排骨250克、生姜3~4片
做法:先用清水把苦瓜、黃豆、排骨、生姜洗凈;苦瓜去核切塊,然后以鹽水浸大約15分鐘,黃豆浸泡兩小時,排骨切成段狀;然后一起放進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約6碗水量),再滴少許食醋。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個小時,直到600至800毫升(約3~4碗水量),調入食鹽少許,飲湯食苦瓜及豬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熱期間多次飲用)。
小暑養生宜冷淡
▲心冷淡
外熱須內“冷” 心靜體自涼
中醫“四季養生”理論認為,夏屬火,通心。夏季氣溫增高,人們容易緊張、煩躁、心火過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在夏季容易在情緒激動或過勞的狀態下,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導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礙,血壓升高甚至猝死。所以,夏季的養生尤其要護養心臟。
心是供應人體氣血的樞紐,也可以說是人體最累的器官。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情緒波動時,人體會因為精神上的負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因此,夏季應多做制怒平和的自我調節。
《黃帝內經》倡導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的說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靜可生陰緩沖心陽之火妄動,陰陽協調達到保養心臟,靜則神安,靜才能養生心臟。
這里所說的“靜”指的是舒緩、寡欲、安靜三種意念與狀態。一是在天氣炎熱之時,心臟活動負擔加重,此時要慢中養心,避免過勞、過于緊張,適當減慢生活工作節奏;二是要清心寡欲,調節自己克制大悲大喜,減少非分之想,就會減少心煩傷心。三是多選做安靜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繪畫、釣魚、下棋、散步等,調節精神入靜,保持心情舒暢。
▲食清淡
清淡飲食 也別丟了蛋白質
小暑前后,氣溫動輒就會在35攝氏度上下。人在攝入食物時,也會增加體內的熱量。夏天如果膳食中魚肉蛋這類蛋白質食物攝入過多,就會感覺更加燥熱難受。多吃蛋白質含量低的蔬菜水果,更有利于讓人感覺清爽。北方地區夏季多干熱,不需要大量排汗抗潮,所以也不需要吃很多辣椒之類的香辛料。飲食調味以清淡為好。否則,不僅身體經常感覺燥熱,還容易出現皮膚油膩、生痘長瘡之類的麻煩。
但是,夏天也不能因為貪圖涼爽,只吃水果和涼粉、涼皮,不吃含蛋白質的食物。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抗熱,還要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維持強大的體能和充足的抵抗力,這些都需要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作支撐。流汗本身就會損失很多的鈉、鉀、鎂、鈣、多種B族維生素,大量出汗也會損失一部分蛋白質。
夏天總的飲食原則應以清淡為主,但基本需求必須保證。女性每天應保證60克蛋白質的攝入,男性應保證每天65克蛋白質的攝入量。
【注意事項】
小暑要防“暑濕”傷人
▲情緒避暑寧心神
小暑時期,氣候炎熱,心火內盛,人們常感心煩不安。小暑養心重點突出“靜心”二字。元代養生家邱處機強調,夏日避暑,不僅宜在“虛堂、水亭、木陰等潔凈而寬敞之處”納涼,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不可以熱為熱”。暑熱高溫容易中暑,此時建議減少外出,多做些靜心寧神的事情,如繪畫、書法、閱讀、下棋、聽音樂等室內活動。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這是炎熱夏季調養心神的重要法則。正如古詩有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盛夏時人體容易出汗,稍一活動就全身濕透。中醫認為,汗出過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若再行劇烈運動, 則出汗更多,氣隨汗泄,更加耗損身體。因此,暑熱天氣因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避免運動強度過大,出汗過多。
小暑時期運動鍛煉宜選擇早晨或傍晚相對清涼之時,項目宜選較為和緩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健步走、交誼舞、慢跑等,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建議不超過1小時,晚上9時后也不宜再進行體育鍛煉,以免過度興奮影響睡眠。另外,運動出汗多可適當喝些淡鹽水以補充水鈉的丟失,運動后最好洗個溫水澡放松。但要注意的是運動后不可立即用冷水沖頭浴身,以防寒濕傷人罹患感冒或關節疼痛。
▲起居謹防陰暑傷
小暑時節炎熱高溫,常常容易中暑。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暴曬或高熱密閉環境下工作造成;而陰暑是由于夏月不恰當的乘涼、飲冷、寒邪侵襲人體肌表或內臟而發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陰暑。正如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老人、兒童、體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熱,易發此病,尤其需要重點防護。陰暑的癥狀與寒涼外感相關,常表現為神疲倦怠、發熱惡寒、無汗、身重酸痛,還有因著涼導致腹瀉腹痛、關節疼痛。
預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過度貪涼,不要在樹蔭底、屋檐下、過道里乘涼時間過長,空調房間溫度不宜過低,睡眠時不要讓電扇或空調風口對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飲進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陰暑者可服藿香正氣丸,能解暑化濕;胃腸受寒,可飲生姜紅糖水溫中和胃;關節冷痛可進行關節熱敷,適量飲用紅酒、米酒以溫經通絡。若病情復雜、外寒內熱或虛實夾雜者,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小暑前后天氣持續在30℃以上,高溫、高熱、高濕的天氣將頻繁出現。
那么,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中醫認為,小暑養生要過五關,整日靠電風扇和空調來降溫防暑是不可取的,要慎食冰凍的瓜果及飲料。
第一關:養陽關
都說“春夏養陽”,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節,為何還要養陽呢?
夏季,人體的毛孔都張開了,容易讓陽氣發散。同時,大量的出汗,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傷津耗陽氣。
建議:調節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房間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室溫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長時間在空調房里,要注意關節的保暖,并且隨時通風,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
第二關:情緒關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情緒的波動,會造成血壓易上升,心臟負擔重,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發作。中風在夏天的發病率也相當高。此外,情緒波動過大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呼吸系統疾病復發,如哮喘、支氣管炎等。
建議: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第三關:飲食關
小暑過后不久就會入伏,伏天濕熱,人易感到頭暈腦脹,并且易抑郁、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小暑時節,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建議:這一時節,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多食用具有消熱利濕作用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豆薏米粥等;可適當飲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等;盡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第四關:睡眠關
夏季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不好。根據中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
建議: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出相應調整。早睡早起,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高質量的睡眠。睡眠時間不夠,可以通過午睡補充。最好平躺,不要趴著睡。
第五關:健身關
不少人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夏天出汗多,不宜運動。其實,夏季仍需維持適量的運動,只是要注意不應在烈日下運動。同時,由于夏季運動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防止出汗過多導致血粘度升高。
建議:短距離的健走、游泳、太極等是最適合酷暑時節的運動,可以起到平心靜氣、緩解壓力的作用。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晚練不宜過晚,以免影響睡眠。
]]>一、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交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正如諺語所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二、小暑習俗知多少?
“食新”迎豐收
舊時有小暑“食新”迎豐收的習俗,小暑過后,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飯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還可以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
“頭伏餃子,二伏面”
伏天民諺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一說。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人曬衣裳龍曬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這天,寺廟里也要拿經書出來曬,俗稱“曬經”。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

三、小暑“養心”
1、心靜自然涼
少動多靜
小暑時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的陽氣,人體才得以健康無恙。小暑時氣候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夏不坐木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里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2、夏令之補,黃鱔為首
夏天是吃黃鱔進行溫補的好時候。民間素有“夏令之補,黃鱔為首”,“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諺語。
經過春季的覓食,小暑后的黃鱔圓肥豐滿,不僅肉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滋補作用也最強。夏天濕氣較重,對寒性、虛性、濕性的人尤為不利。此時吃補氣的黃鱔,與傳統醫學“春夏養陽”的養生思想是一致的,可以達到改善不良體質、冬病夏治的效果。
3、練瑜伽,可安神養性
小暑氣候炎熱,人容易變得煩躁不安。此時練瑜伽可起到安神養性的作用。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種古老的健身術和人體鍛煉法,在古圣賢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經》中,瑜伽被準確地定義為“對心作用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長期堅持練習瑜伽有助于發揮意念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與調節。在小暑時節練習瑜伽,可以使人保持心境平和,幫助舒緩煩躁情緒。

四、小暑雅事
【 賞荷 】
“小暑一過,一日熱三分”此時荷花盛放,木槿正艷,蟬鳴嘶嘶,正是賞荷好時節。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
——季羨林《清塘荷韻》
【 賞味 】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盛夏時節,在家享受著爽口的當季鮮果,再愜意不過。
在最熱的時節,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果子以外還有瓜呀!西瓜有多種,香瓜也有多種。西瓜雖美,可是論香味便不能不輸給香瓜一步。況且,香瓜的分類好似有意的“爭取民眾”——那銀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適于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綠皮金黃瓤子的“三白”與“哈蟆酥”就適于少壯的人們試一試嘴勁,而“老頭兒樂”,顧名思義,是使沒牙的老人們也不至向隅的。
——老舍《北平的夏天》
【納涼】
對古人而言,盛夏語冰實為難得的奢侈。涼由何來?暑從何去?唯有心間。
《納涼》
【宋】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夏日》
【宋】朱熹
季夏園木暗,窗戶貯清陰。
長風一掩苒,眾綠何蕭摻。
玩此消永晝,泠然滌幽襟。
俯仰無所為,聊復得此心。
民諺說“小暑雨漣漣,防汛最當先。”近日來,在南方連續暴雨的襲擊下,湖南、安徽、廣西等地發生洪澇災害,汛情嚴峻。青年君向奮戰在抗洪一線的戰士致敬!愿人人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