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茲海默病屬于神經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癥狀包括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滑、情緒和行為出現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普通衰老導致的記憶力衰退不同,阿爾茲海默病的癥狀更為突出,且病情進展迅速,因此早期識別和關注至關重要。
中醫對癡呆的認識源遠流長,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虧虛則無法生髓充腦,髓海不足、心神失養、神機失用,便會導致癡呆。髓海不足、氣血兩虛是癡呆發病的根本,痰濁阻竅、瘀阻腦絡則是發病的標象。中醫通過調理臟腑功能,使氣血調和、腦髓充養,從而改善癥狀、延緩病情進展。此外,針灸、推拿等療法也常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以提高臨床療效。
阿爾茲海默病雖然可怕,但通過早期識別和合理的中醫藥膳防治,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一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很多人都知道失眠對身體危害不小,卻往往忽略了“夏季失眠”有著更大的潛在風險。夏季里,人體白天出汗較多,能量消耗大。若晚上再遭受失眠的困擾,心臟就會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心肌缺血的風險增加;另一方面,血壓也可能隨之升高,這無疑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進而容易引發各類心臟疾病,給健康亮起紅燈。
那么,在炎炎夏日,我們究竟該如何才能擁有高質量的睡眠呢?中醫藥膳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份源自舌尖的助眠良方。
中醫理論認為,失眠與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緊密相連,常常呈現出陰虛火旺、痰熱內擾、心脾兩虛、肝郁化火等多種不同的證型。而中醫藥膳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中醫的辨證論治理念巧妙融入日常飲食之中,通過食物與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對于睡眠不佳的人,不妨試試這套助眠組合——酸棗仁百合粥搭配蓮子茯苓糕。
先來說說酸棗仁百合粥。酸棗仁素有“助眠圣果”的美譽,它味酸、性平,歸肝、膽、心經,具有養肝、寧心、安神的顯著功效。百合則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經,能夠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制作時,先將酸棗仁炒香,再與百合、粳米一同下鍋煮粥。每日早晚,趁溫熱時食用。這道粥尤其適合陰虛火旺型失眠患者,這類患者通常會有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酸棗仁百合粥口感香甜,既能滿足飽腹之需,又能發揮安神助眠的作用。
再講講蓮子茯苓糕。蓮子性平,味甘澀,入心、脾、腎經,可起到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將蓮子、茯苓與米粉、蜂蜜等混合,精心制成蓮子茯苓糕,當作日常點心食用。對于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而言,常吃蓮子茯苓糕可使心神得到滋養、脾氣健運,從而有效改善多夢易醒、疲倦乏力等癥狀。
藥膳為何能起到助眠的作用呢?這其中的奧秘在于,藥膳中的食材大多具備安神定志的藥理特性。當它們通過日常飲食進入人體后,一方面,能為人體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例如酸棗仁中含有的脂肪油、蓮子中的生物堿等。這些成分能夠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讓大腦逐漸放松下來。另一方面,藥膳中的藥物成分與食材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臟腑經絡,從根本上調理身體的陰陽平衡。以陰虛火旺者為例,藥膳中的滋陰降火之品可以填補腎陰、潛降虛火,使上擾心神的虛火得以平息,進而達到安心助眠的效果。
不過,在食用藥膳助眠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我們牢記。
其一,辨證選膳至關重要。“藥食同源”,但不同體質、不同病因導致的失眠,適合的藥膳也各不相同。在選擇藥膳之前,最好咨詢專業的中醫師,明確自己的證型。比如陽虛體質的人,如果盲目食用滋陰安神藥膳,可能會加重體內的寒濕之邪,反而對睡眠產生不利影響。只有對癥食用,才能充分發揮藥膳的助眠功效。
其二,不可過量食用。雖然多數藥膳食材的藥性較為平和,但畢竟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過量食用可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引發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癥狀,進而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因此,我們要遵循適量原則,根據個人的體質和飲食習慣,合理安排藥膳的食用量。
其三,要持之以恒。藥膳助眠是一個溫和調理的過程,通常不會立竿見影。需要我們長期堅持食用,才能逐漸改善失眠癥狀。切不可因為短期內沒有看到明顯效果就輕易放棄,要保持耐心,讓藥膳在日復一日的滋養中,慢慢修復身體機能,營造出一個有利于睡眠的身心環境。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讓我們借助中醫藥膳的力量,擺脫失眠的困擾,每晚都能擁有香甜安穩的美夢。
]]>藥借食力,食助藥威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記載,深刻闡明了飲食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也奠定了中醫食養藥膳的理論基礎。
中國藥膳研究會會長蔣健介紹,中醫藥膳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將不同中藥材與食材合理搭配制成的特色膳食,對身體有調理作用。中醫藥膳源于“食藥兩用”“蘊醫于食,寓養于膳”,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可御病強身,又可協同醫療,成為大眾養生保健、主動健康的有效方法。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推進,城鄉居民正由‘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合理、更健康’邁進。”蔣健介紹,中醫藥膳在“治未病”養生實踐中展現出獨特價值:一是“未病先防”,根據個體體質和季節變化調整膳食,養護身體正氣,實現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二是“既病防變”,當人體已經出現一些不適或疾病初起時,可以通過藥膳進行早期干預,在病情進展中,也可以遵循疾病傳變規律在治療中發揮協同或輔助作用;三是“瘥后防復”,即將恢復健康時,通過膳食調養鞏固療效、重建機體平衡。
三因制宜,辨證施膳
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提倡通過日常飲食調理來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提醒,食療需遵循“三因制宜”原則,根據不同節氣、人群特點和地域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方案。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流轉,二十四節氣更替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人體會出現適應性或不適應性反應。”張忠德介紹,當前正值小滿節氣,民間稱為“五月毒”或“龍舟雨”。此時,南方地區高溫多濕,人體陽氣外泄,濕邪入侵易導致濕疹、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不適癥狀。針對這一時令特點,中醫推薦以清熱化濕為主的藥膳調理方案,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瘦肉湯、木棉花薏苡仁陳皮排骨湯等。這些藥膳選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具有祛濕功效的食材,搭配生姜、陳皮等溫中理氣的輔料,能有效緩解濕熱癥狀,幫助身體適應節氣變化。小滿期間,北方地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但早晚溫差大,濕熱夾雜風寒,易引發過敏及胃腸道問題。飲食上除了要注重祛濕清熱,還要兼顧補氣健脾,可選用黨參、西洋參、五指毛桃等搭配瘦肉煮湯。
進入三伏天后,高溫高濕,暑濕熱并重。張忠德說,此時推薦苦瓜、冬瓜、西瓜、綠豆等清熱食材,輔以荷葉、蓮子心、燈芯花、淡竹葉等清心除煩藥材,但脾胃虛弱者不宜長期食用,適量吃一兩次即可。此外,其他季節的食療也各有特點:秋季干燥,宜食雪梨、蜂蜜等滋陰潤燥;冬季寒冷,推薦當歸羊肉湯溫陽祛寒;春季由寒轉暖,以生姜、紫蘇葉等疏肝健脾化濕為主。
巧用天時,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廣為人知的中醫理念,除了“三伏貼”等穴位貼敷療法外,在中醫膳食調養方面有哪些講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介紹,“冬病夏治”是中醫藥特色療法,針對冬季易發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脾胃虛寒等,在夏季病情緩解時辨證施治,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病癥。
“人們常說‘春夏養陽’‘長夏勝冬’,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的整體性。”王宜說,夏季人體陽氣旺盛,此時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舒張,利于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節陰陽平衡,從而降低冬季發病風險。
王宜介紹,中醫膳養強調“食助藥力,藥助食威”,體現藥食同源、藥食同理、藥食同用的理念。通過“冬病夏治”辨證施膳,可調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例如,蘇北、皖北、魯南淮海地區流行傳統民俗“伏羊節”,就是利用三伏天陽氣最盛時食用羊肉,以熱制熱,達到驅寒排濕的養生效果。
“當下時節,日常的保健飲食可以多選擇溫熱性的食物。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浮于外,而內里相對虛寒,可適當食用羊肉、桂圓、韭菜、生姜等溫熱食物溫補陽氣;其次注重健脾利濕,暑熱易傷脾胃,宜選薏米、白扁豆、紅豆等健脾利濕食材,維持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夏季天氣炎熱,流汗多,易流失水分和電解質,需多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并增加水分充足的、維生素豐富的果蔬攝入。”王宜說,“這些都要建立在因人而異、辨體質施膳的基礎上,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調養方式。”
因人施膳,調養有方
不同年齡人群的臟腑氣血狀況各異,張忠德提醒,兒童、孕產婦和老年人在食養方面更應注重“因人施膳”。
張忠德介紹,兒童體質特點是“肺常不足、脾虛、心肝有余”,肺氣不足易引發反復感冒、鼻炎、哮喘等癥狀,可用五指毛桃、太子參、黨參等補益肺氣,如太子參牛肉湯。夏季若因空調過冷或飲食寒涼導致“人造風寒”,可用生姜、紫蘇葉、蔥白煮水代茶飲;脾胃虛弱易出現食欲不振、積食、腹脹,可用山藥、麥芽、山楂健脾益氣,肉類攝入過多時可提前飲用麥芽山楂飲預防積食。若因貪涼導致腹瀉、腹痛,可用陳皮、生姜煮水溫中祛寒;心肝火旺引發煩躁、睡眠不安時,可用麥芽平肝疏肝,搭配燈芯花、蓮子心煮水調理。
“孕產婦因氣血供應胎兒生長,易出現疲倦、怕冷、健忘等癥狀。”張忠德介紹,可用黨參、桑椹子、龍眼肉補氣血,同時以砂仁、白術、陳皮健脾補氣、助安胎;產后可用益母草、當歸、桃仁促進惡露排出,黃酒、豬腳姜等驅寒養血。老年人臟腑功能逐漸衰退,常見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可用黨參、芡實、巴戟天、牛大力等健脾補肝腎,如牛大力煮豬骨湯或黨參芡實雞湯,易上火者可加沙參養陰潤燥,易積食者可加麥芽助消化,做到“補而不燥”“補而不滯”。
近年來,中藥飲品、中藥面包、中藥冰激凌等食品不斷“火出圈”。王宜表示,這類食品屬于“藥食同源”或稱“食藥同源”的膳品。應用這類膳品時,要嚴格遵循國家規定的藥食兩用物質的范圍,堅持“三因制宜”原則,運用“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中醫原則充分發揮其調理價值。
傳承千年,創新發展
“中醫藥膳源于我國傳統飲食文化與中醫食養食療實踐,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與烹飪技藝的結晶,源遠流長。”蔣健表示,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歷代醫典都記載了大量食養良方。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明確把食療作為醫治疾病的首選,足以看出藥膳在調養身體與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步入現代社會,中醫藥膳養生實踐正成為健康生活新趨勢。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藥膳創新:浙江自2019年起,創新發布“浙江省十大藥膳”;廣西通過舉辦藥膳大賽打造“桂藥膳”品牌;貴州開展中醫藥膳(飲)研究推廣基地建設;廣東省中醫院推出食養藥膳服務,通過互聯網醫院一站式配送到家……蔣健表示,這些有益探索,既是對中醫藥膳文化守正創新的生動詮釋,更是行業邁向新征程的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介紹,國家中醫藥局將食養藥膳納入各類方案、指南,組織制定的400余個中醫診療方案、50多個中醫護理方案、20項中醫治未病干預指南均包含飲食調護內容,并在全國推廣使用。飲食調養內容已融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中。此外,積極發揮食養藥膳在健康促進、慢病防治和康復中的作用,啟動實施中醫藥健康促進行動,明確提出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藥膳服務。
歐陽波表示,下一步,國家中醫藥局將加強食養藥膳有關科普宣傳和推廣應用,并將指導中醫醫院加強營養科、治未病科設置和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家庭醫生提供個性化膳食指導服務。
蔣健表示,在國家健康政策的支持下,藥膳與“治未病”理念深度結合,將發揮更大作用。未來,藥膳不僅是一碗暖心湯羹、一碟養生菜肴,更將成為守護全民健康的重要力量,推動“治未病”理念升華為新時代的健康生活方式。(來源:人民網? 記者 王美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