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玉先生認為,繼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突破與發展,而繼承則是對創新的揚棄與延續。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和發展。沒有繼承,中醫學則不能延續,創新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中醫學將無以發展,只能循環往復,停滯不前。只有充分地繼承,才不致割斷歷史;而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不斷地推動歷史前進。中醫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表明,無論是醫學理論的進步,還是臨床診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后世醫家在繼承前賢理論、經驗和教訓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不斷創新而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只有充分深入地繼承,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使中醫藥學沿著自身規律發展。如金元四大家均是在繼承前人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獨特的學術觀點,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及臨床應用。
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張珍玉先生提出:中醫繼承的范圍應包括中醫學的四大經典、金元四大家、溫病醫家等的重要著作,以及藥物、方劑等重要著作。主要繼承他們的醫學理論、醫學思想、思維方法、診治技巧、臨床體會、方藥特點等,為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學的繼承創新,須做到在繼承中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師古而不泥古,不斷開拓新領域,發展新規律,提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為中醫學寶庫增添新知識。如此,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推動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如朱丹溪為劉完素的再傳弟子,他在繼承劉完素火熱病機思想的基礎上,又旁及李東垣、張從正、王好古等醫家之學,聯系當時的臨床實際,獨創性地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著名論斷,成為“滋陰派”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