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中醫藥理念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傳統醫藥:中國有中醫藥,印度有阿育吠陀,南非有優那尼……傳統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不斷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傳統醫藥的發展和國際合作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欒建章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標本兼治等思想,都是從中醫藥文化中產生的,中國的中醫藥文化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要想影響世界,首先要讓世界了解,而這離不開中醫藥的自尊、自強。北京沃德中醫藥國際傳播中心理事長何軍說,中醫藥不僅要走向國際,還要深耕本土,要把中醫藥做成一種體驗,成為人們健康生活的方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厲將斌說,在生活方式的調整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方面,中國傳統醫藥具有很大的優勢,這也是健康城市建設與傳統醫藥發展的結合點。
欒建章認為,解決中醫藥發展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信任問題。“首先讓人們接受中醫藥,才能讓中醫藥走出去。”
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主任張雪亮表示,中醫藥文化能夠幫助人們成為合格的健康管理者和文化推廣者。但如果不能正確理解中醫藥的文化理念,那就會在健康管理中“跑偏”,不利于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讓更多人體驗感受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不能僅依靠理念的介紹,更應該創造機會,讓各國民眾接觸中醫藥,親身感受中醫藥的效果。
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有一座中醫藥研究基地,它是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和加泰羅尼亞州議會、巴塞羅那政府合作建立的歐洲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這里不僅是一個診療中心,更融合了醫療、科研、教育、產業和文化等諸多要素。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羅增剛說,這是第一次在歐洲的公立醫院設立中醫科,是中醫藥走出的重要突破。以該中心為依托,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臨床醫院已經開設了中醫科、設立中藥房。北京市中醫院會派醫生前往進行相關工作并參與診療。除此之外,在該中心學習的學生還能夠獲得歐盟認可的中醫藥碩士學位,這也是歐洲第一個中醫藥碩士授予機構。
與會的加泰羅尼亞衛生部醫療法規局局長帕拉表示,西班牙很多民眾對中醫藥充滿興趣,她希望能夠與中國在中醫藥方面加強溝通和交流。
羅增剛則表示:“未來我們將推動中醫藥診療納入到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之中,同時雙方還要合作成立一個產業園區,為中國的中醫藥醫生、企業提供一個平臺。”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表示,中醫藥走向世界、邁入人們生活的腳步不會停止。希望通過與巴塞羅那的合作,建立一種合作模式。
從標準化到現代化
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中醫藥需要關注自身的發展。兩山智庫創始合伙人喬玉奇表示,中醫藥的人才培養、療效等問題,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要話題。
欒建章說,目前中醫藥的現代化與中國的現代化還不太相稱。“傳統醫藥的現代化,應該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路徑。”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宏廣提出,傳統中醫藥要實現標準化。“加速中醫藥的標準化,將會推進傳統醫學向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的發展。”
在標準化的同時,保持中醫藥的特色同樣重要。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徐世杰認為,中醫藥在藥材、加工等方面應該做到標準化,但中醫藥“十個醫生九個方”的特色同樣應當得到保留。
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傳統醫藥協調委員會成員安娜塔說,許多國家的傳統醫藥正是因為沒有標準化操作,導致在俄羅斯無法進行深入地傳播。與此同時,來自南非、印度等國的專家也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面對走出去這一課題,徐世杰表示,與現代醫學的結合也是中醫藥等傳統醫藥的發展方向。中醫診療也要借助現代醫學的成像技術找到病因所在,然后再開方子進行治療。這也有助于增加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張一琪 )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十九大報告作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為新時代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2017年是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重要一年,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出臺、“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在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下,中醫藥正在邁向一個更加寬廣、影響力更深遠的舞臺!
一“法”兩“翼” 為中醫藥發展保駕護航
2017年7月,醞釀了3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國醫國粹有了國法的保障,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這是我國首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色的綜合性法律,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隨后,兩個配套文件《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和《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并實施。
以往,在廣東省惠州市開辦一家中醫診所可能需要數月甚至半年,甚至兩三年的時間,改行備案制后,只要材料齊全且符合備案要求的均予以備案,并當場發放《中醫診所備案證》,當日便可施診。目前,已有21個省份備案了129個中醫診所。中醫診所實施備案管理,流程簡化、審批時間縮短,讓社會辦中醫的政策環境更寬松,增加了中醫服務市場的供給!
同樣的,中醫醫師資格審核的放開,使得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而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中醫醫師的執業行為合法化,不僅使群眾接受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更強,也使中醫醫師更能發揮自身能力為患者服務,使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就業面更廣。”中醫藥專家、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處處長高慶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政策支持無疑給有真才實學的民間中醫“松了綁”。
為了讓中醫藥法的核心要義入腦入心,中醫藥界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僅省級層面開展的培訓就達80多次、培訓1.8萬余人次。中醫藥法開始在各地因地制宜、落地開花。
全面融入醫改大局 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摸得著
家住上海市閔行區的劉奶奶,已經是80歲高齡,她所在的社區衛生中心的簽約家庭醫生,除了專業的診療,現在還能提供中醫服務。日常生活中,中醫會不定期上門教給居民體質辨識、藥膳茶飲、養生保健等中醫保健知識。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方面表示,家庭醫生將中西醫融合,注重調養與“治未病”,為民眾的健康管理服務。目前,已有萬余名全科醫生參加了中醫基礎知識、理論、技能培訓。
2017年,我國中醫藥服務能力更加凸顯。截至2017年9月,中醫類醫院診療量為4.38億人次,占全國醫院總診療量的17.5%;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為2037.7萬人次,占全國醫院總出院人數的15.0%。老百姓在中醫藥健康服務上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通過全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2017年我國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國有67%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了中醫館,總數超過3萬個。社會辦中醫,截至2017年9月中醫類診所已達4.58萬個。
除了中醫家庭醫生,中醫藥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強信息化建設、創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醫聯體建設等方面已經全面融入醫改大局。
創新讓中醫藥“活”起來 重大疾病防治屢立戰功
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6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屠呦呦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她發現的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消滅瘧疾的“首要療法”,幾十年里,已經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解決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突破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以23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主體的臨床科研體系建設,實施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專項。實施中藥標準化項目,著力構建臨床大宗常用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大品種的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
2017年,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優勢凸顯。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疫情上,中醫藥以祛除邪氣為第一要務,運用治療溫病的經典處方,醫療機構根據病情加減方藥,展開救治。多地都制定了中醫藥預防方案和中醫診療方案,為當地人民提供參考藥方。中西醫聯手合力,有效地阻擊了傳染疫情。
過去一年,我們服用的每一顆藥、每一粒膠囊的背后,都是無數藥企和研發人員以匠心傳承并創新中醫藥產業,推動中醫現代化、標準化的足跡;我們看到的中醫養生科普都是專家學者們將中醫藥典籍中的字字珠璣嘔心轉化為百姓日常養生工具的實踐。
從國醫大師到民間高手 中醫養生文化扎根基層
2017年,我國評選表彰了30名國醫大師和100名全國名中醫。啟動了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推進第六批師承以及中醫、中藥、中醫護理等人才項目。6所中醫藥院校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推進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一些城市將中醫藥文化課程送入中小學、將“每千人中醫人才配比”列入“十三五規劃”。這些舉措使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中醫藥教育改革成效顯現。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介紹說,“十三五”期間,北京將繼續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100%的社區全科醫生、護士掌握3種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100%的簽約家庭醫生團隊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中醫類別醫師數不低于0.77人。
中醫是非常大眾化、生活化的東西。我們需要國醫大師,需要科技創新人物,更需要大量接地氣的基層中醫人。這一年,我們看到,民間出現了大批中醫愛好者、經方愛好者。他們在推動著中醫藥的普及和應用,他們在指導著我們如何用中醫來防病健身。
“中醫藥+”業態層出不窮 醫養結合“濟”民生
“中間是一個活動中心,旁邊是康養大樓,后面是公寓,我們規劃的這個‘醫養結合’康養中心,集醫療、康復、護理、養老于一體,到時候有需求的老人可以來我們醫院養老了。”四川省內江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羅文斌拿著康養中心規劃圖,描繪著醫院的未來發展藍圖。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醫藥“醫養結合”項目,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養結合中的作用,引導療養機構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療養服務。
2017年3月,國家衛計委等13部門印發《“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大力推進老年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要求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務。這一年,首批15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名單公布,第一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開始建設……中醫藥健康養老、健康旅游、“互聯網+”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除了康養中心模式,許多地方開始試水“中醫藥文化養生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利用當地旅游特色,發掘當地中醫藥種植產業,將生態人文景觀、醫藥保健、文化產業園、中醫民俗客棧、中醫藥養生產品銷售等與中醫藥養生相融合,打造出諸如中醫藥文化特色小鎮、中醫旅游點、養生節等具有中醫元素的特色旅游項目,讓游客在深味文化的同時,多關注自身的健康,了解更多的中醫藥知識,讓養生保健慢慢融入到人們的休閑之中。
今天,在“中醫藥+”背后,還有無數的可能等待我們去開拓……中醫藥已經從一種防病治病的手段變成一個巨大的民生資源寶庫。
借力“一帶一路”走出去 中醫藥擦亮中國名片
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共同見證中國政府和世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出席中國向世衛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這個渾身布滿穴位的銅人雕塑,頓時吸引了世界目光。
習近平主席在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根據《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注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醫藥醫療與養生保健的價值被沿線民眾廣泛認可,更多沿線國家承認中醫藥的法律地位,中醫藥與沿線合作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
作為中國的中醫藥對外合作交流執行省份,2017年,甘肅海外中醫機構診療人次數達13681人次,對境外158名醫師進行中醫培訓。累計海外注冊中成藥96個品種,出口中藥材金額3020萬元人民幣。目前,有來自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絲路沿線國家的60名留學生在甘攻讀中醫本科學歷,7名留學生讀中醫碩士學歷。此外,還有來自俄羅斯、烏克蘭、法國的123名中醫愛好者在甘進修中醫。
目前,我國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88個中醫藥對外合作協議,布局建設32個中醫藥海外中心,成為衛生與健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亮點。主動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中國—中東歐衛生部長論壇的重要議題。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納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代碼(ICD-11),ISO/TC249正式命名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已頒布22項中醫藥國際標準。參與14個中外自貿區談判,中醫藥服務貿易連年增長。中醫關懷計劃列入惠僑工程,走進11個國家,惠及萬余僑胞。
2018年未來答卷更美好
1月15日,2018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對做好2018年中醫藥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堅持和加強黨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對標黨的十九大精神完善中醫藥發展戰略。
二是進一步貫徹實施中醫藥法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在持續統籌推進上下功夫。
三是通過縱深推進深化醫改中醫藥工作、深化中醫藥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深化中醫藥人才發展機制改革、推進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健全中醫藥“走出去”行穩致遠的機制,充分激發中醫藥的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中醫藥改革。
四是在建高地、筑網底、拓空間、促協調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中醫藥的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建優扶強110個中醫醫療和科研高地,布局建設一批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提升和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能力和優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夯實中醫藥發展根基,讓人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中醫、吃上好中藥。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加快完善中醫藥信息化建設。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做好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工作。積極參與健康扶貧工程,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等。要著眼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京津冀中醫藥協同發展行動計劃,走出中醫藥協同發展的新路子;要著眼于區域協調、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找準中醫藥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縮小中醫藥發展的區域差距、城鄉差距。
2018年,中醫藥將步入重大歷史機遇最為集中的新時期,步入“五種資源”最能有效釋放和振興發展最為有利的新時期。我們相信,中醫藥事業必將迎來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
]]>當前,中醫養生、保健、預防、康復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且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和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世界各國中醫藥熱潮的興起等,中醫藥發展獲得了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因此,大力推動中醫藥的振興和發展正逢其時。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醫藥文化重大項目,使之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推動整個中醫藥事業、產業的振興和發展。
首先要搭建國際傳播平臺。中醫藥文化產業涉及科研、教育、醫療、養老敬老、旅游、休閑娛樂、國際交流合作與傳播等各個領域,因而,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是需要政府、社會、院校、企業等共同參與、協調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們應利用并整合現有資源,打造中醫藥學術國際交流平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平臺,創立中醫藥文化國際論壇,吸引全球相關領域的人才、資金和技術,形成多重輻射,有計劃地開展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從而引導整個中醫藥文化產業整合,促進中醫藥文化產業集群建立,并以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為輻射點,推動旅游業、文化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發展。
其次要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承。通過設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系統收集整理中醫藥文物和古籍,展覽中醫藥典籍、出土醫書、民間傳承的醫方醫術、秘驗單方等,進而追溯中醫藥本草文化、診療文化、經絡文化、氣功文化、養生文化、民族醫藥文化等的本源,從而加深人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實現中醫藥文化傳承的系列化發展。
第三要積極培育中醫藥文化產業產品。要積極培育兩大類中醫藥文化產業產品,一是提高人們身心健康水平的各種中醫藥文化服務項目,如中醫藥健康教育、養生文化服務業、生態健康旅游業、中醫藥養老養生業、中醫藥文化會展業、保健休閑娛樂業、藥膳食療等中醫藥文化服務性消費產業。二是積極開發以中醫藥文化為內容的文化藝術、演出等,通過通俗化、大眾化、生活化、時尚化的創意創作,使其融醫、藥、文、史、藝于一體,在給人們提供中醫藥科普知識和健康智慧的同時,還能滿足人們的心理享受與精神需求。
此外,中醫藥文化產業作為健康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順應了新時代醫學發展的新趨勢和世界醫藥市場新需求,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醫藥文化產業既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產業價值,通過建設重大項目帶動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正是實現我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重要內容,因此,還應按照市場運作的規律來確定其運作模式。例如項目投資、承建、經營管理,要做到三者分離,形成投、建、管相互監督的模式。同時,企業在投資時,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更要充分考慮社會效益,大力弘揚中華醫藥文化、中華文化,以產業化來推動中醫藥文化乃至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