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品質影響百姓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數
食物是每人每天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是人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能量基礎。世界衛生組織曾將“健康”界定為“完全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福祉狀態”,而食品健康恰恰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福祉緊密相關。
食品的安全、營養是人們健康生活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飲食方式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存在關聯;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與動物源食品、油脂類消費量呈顯著正相關。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人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膳食不合理。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研究就曾談到,高鹽或高鈉攝入在我國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致病原因中排在第一位。所以,提倡健康飲食、推廣食品安全知識,也是提高整個社會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食品健康與個人心理健康狀況也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攝入富含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氧化劑的食品可以改善心情、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2024年4月,《自然—精神衛生》雜志上一項18萬人的追蹤調查表明,不同飲食偏好帶來的精神障礙疾病風險是不一樣的。挑食、偏食會影響心情,并造成營養不良。而均衡飲食的人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素質和更優秀的認知水平。
可見,食品的品質影響著百姓的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數,而健康、安全的食品將對人民健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現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在“吃”上,就是更加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供應。
農業生產作為食品供應鏈的起點,必須建立科學、規范的生產標準,采用安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全程監控農田環境、農藥使用等方面,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后續加工和消費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在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注重其他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包括肉蛋奶、菜果、魚等。
大食物觀正是對傳統糧食安全觀的拓展和延伸,打破了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觀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多途徑開發豐富食物品種,其范疇包括一切能夠滿足人類能量需求并具有營養健康價值的食物。在此基礎上,以滿足居民多元化消費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推動生產方式由“生產什么吃什么”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通過科技創新,優化食物品種和品質,建立供需適配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適應人們對于更加健康、多樣化食品的需求。
膳食結構的變化需要與之匹配的健康素養
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隨著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不斷改變,與之相關的健康問題也在變化。
過去,我國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膳食纖維含量豐富,但谷類食物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偏少,奶類和水果較為缺乏。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逐漸轉變為畜肉類和油脂消費過多,而粗雜糧、薯類食物減少,這樣又容易導致營養攝入失衡,引發新的營養問題。
當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同時存在。例如,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的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遠高于推薦值;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鹽問題值得關注;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凸顯。
可見,吃與會吃是有本質區別的。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是人體每日需要均衡攝取的7種營養素。現代營養學認為,人的營養狀況就像由7塊木板圍成的木桶,木桶容量相當于健康狀態,飲食提供的營養素決定了木板的高度,木桶容量取決于最短木板的高度。
但很多人對健康飲食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區。有因為追求纖細身材拒絕碳水食物,有認為素食最健康,也有偏愛大魚大肉。其實,健康人群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能量來源的50%至65%,蛋白質占10%至15%,脂肪占20%至30%。如果碳水化合物占比超過70%或者低于40%,就會帶來健康隱患。同樣,動物性食品給我們提供了優質蛋白、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但也含有較高脂肪和膽固醇。
這些提醒我們,膳食結構的變化需要與之匹配的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
為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定期修訂,旨在幫助居民提升健康素養,通過平衡膳食改變營養健康狀況,將預防關口前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健康人群而言,提升健康食品素養,了解膳食科學知識,使用平衡膳食工具,有助于改善健康狀況。對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而言,減少能量,增加果蔬和優質蛋白攝入,保持健康飲食規律與總量控制更為必要。
近幾年,“地中海飲食”一度走紅,成為不少人追逐的健康膳食模板。其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早已為我們打了樣。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不同膳食代表,其中不乏健康的膳食模式。如我國江南及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相對較好,膳食的主要特點是:烹調清淡少鹽,食物多樣,谷物為主,有豐富的蔬菜水果,經常吃魚蝦等水產品、大豆制品和奶類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膳食營養調查和慢性病調查發現,這些地區高血壓等慢性病患病率低,人均預期壽命尤其是健康預期壽命較高,超重肥胖發生率相對比較低。比較發現,這一模式與平衡膳食模式較接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其定義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并予以推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僅南方地區,其他地區通過合理搭配,也可以找到健康膳食的解決方案。
未來食品趨勢是風味和健康雙導向
食品多元化是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讓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讓健康的食品更美味,已成當下趨勢。而未來食品正是風味和健康雙導向的。
什么是未來食品?是對傳統食品、現代食品的發展,體現著未來生產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主要任務是解決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問題,核心內容包括植物基食品、食品感知、智能制造、替代蛋白、精準營養以及食品安全。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食品將會更安全、更營養、更美味、更可持續。作為一項高技術產業,未來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食品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風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對食品工業企業來說,在食品制造向食品智造的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培育符合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從而構建出食品工業產業設計健康功能產品、打造健康生產工廠、做好健康食品供應鏈,形成高品質、高價值、優服務的現代化可持續未來食品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針對特定人群的營養健康食品還比較匱乏。如嬰幼兒食品中除嬰幼兒奶粉開發比較好外,其他嬰幼兒食品的研發生產不容樂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但適合老年人吃的老年食品研發生產不太充分,口味口感方面針對性不足;對飲食有要求的糖尿病、痛風患者,真正實現健康與風味兼具的食品并不多。
食品創新是全方位的,這首先需要從制度層面形成共識,進一步制定完善健康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包括支持性和監管性政策等,引導全社會、全行業朝著健康食品方向發展。同時,著重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建立與健康食品體系相協調的食品監管體系,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監督力度,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還應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健康食品產業技術創新和發展。
(作者:景日澤,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其一,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所攝食的食物中動物性食物不應超過植物性食物。主副食比例是營養平衡的前提。
其二,需注意葷素搭配,好膳食的酸堿平衡。許多平時飲食清淡,而節假日會餐時,雞、鴨、魚、肉堆滿桌,大吃大喝以后,許多人感到發膩,殊不知,這“輕度酸中毒”的反應。人體血液呈弱堿性,當食物中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的比例為1∶4時最為合適,餐后會感到很舒服。大凡富含蛋白質的魚、肉、海產品、貝類、蛋類等均屬酸性食物,過多食用會使血液從弱堿性轉呈 酸性,遂令人倦怠乏力,重則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欲上述狀態,就蔬菜、瓜果、薯類、菌類和茶等堿性食物。
其三,力戒空腹飲酒。飲酒吃些堿性食物蔬菜,可以減輕肝臟的負擔,醋拌涼菜水果不可缺的。既可起中和作用,水果中的糖分又能加速酒精在體內燃燒,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毒害。
其四,少吃肉,是少吃紅肉。從營養角度講,食用白肉魚蝦肉比食用紅肉豬、牛、羊肉與家禽肉。這也所謂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吃“兩條腿的”不如吃“一條腿的”!“一條腿的”食物,除魚蝦外還有包括真菌在內的香菇等。
暴飲暴食、過貪過飽可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等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每當逢年過節,醫院內此類病人陡增便是明證。防止“一頓吃傷,十頓喝湯”的,平時飲食和會餐時都應搭理,酸堿平衡,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蔬菜、瓜果、豆類等堿性食物。即使會餐和宴會也應搭理,上菜應注意菜肴的葷素搭配。營養平衡講究細水長流,在一段內某種營養物質攝入過多,對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元旦小假期沒有春節、國慶長假那樣足夠的時間出行,再加上天氣寒冷,因此大多數人都選擇舉行一些家庭、朋友聚會,進行一些棋牌類活動來娛樂消遣。健康千萬別掉以輕心,凡是與假期沾邊的日子,都是各種病癥“嶄露頭角”的“最佳”時期:
1、由于室內活動增加,運動量有所減少,容易使血液通行不暢;
2、假期里起居作息不規律,免疫力下降,感冒也就 “趁虛而入”,且來勢洶洶,防不勝防;
3、家庭聚會免不了要胡吃海喝,腸胃功能紊亂也屬常見;
4、節假日里聚餐油脂、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易誘發胰腺炎、膽囊炎、腦血管等疾病。
元旦健康飲食注意事項需遵守的生活細節有哪些?
1、小心一些瓜子鹽分多
瓜子是新年的零食之一,炒醬油瓜子、炒葵花子等,鹽分較多,熱量也高,這里建議瓜子要適量吃,否則會攝入過多熱量和鹽分。
2、小心保存剩余菜肴
吃團圓飯時,為了年年有余,有些家庭會多留些飯菜過夜,來年不愁吃喝。即使沒有這個傳統觀念,一些家庭總是在這一天,烹煮山珍海味,一頓下來,總有許多剩菜,如何處理這些菜肴呢?
吃不完的食物,往電冰箱一塞,最方便不過。在存放剩菜時,不要將它置于鋁制的盛器或鍋內,因為鋁的化學性質非常活躍,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表面生成氧化鋁薄膜。氧化鋁薄膜不溶于水,卻能溶解于酸性或堿性溶液中,鹽也能破壞氧化鋁,較咸的菜肴或湯類長期存放在鋁制的盛器中,會產生化學變化,生成鋁的化合物,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3、小心罐頭內食物變質
正常的罐頭底蓋中心部分呈略凹狀,當罐頭壓力大于空氣壓力時,底蓋就會凸出。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幾種:
一、裝填太滿,排氣不足,引起物理性的罐頭蓋凸狀; 二、罐頭內食物酸度較高,腐蝕鐵罐內壁,產生化學反應析出氫氣,引起氫脹; 三、生產過程中殺菌不嚴,引起細菌在罐內滋長,分解食物,產生氫、二氧化硫等氣體,造成腐敗性的罐頭蓋凸出,這是最嚴重的情況:食物變質。因此,開罐后有股酸臭味,不可食用。
4、小心肉干焦黑的部分
新鮮肉類的營養價值高,可是新年少不了吃一些可口的肉干,經過燒烤的肉干,營養價值是否已流失?
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肉干的處理法是將肉燒烤得焦香,燒焦的肉干,其高分子蛋白質就會分裂變成低分子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再經過組合,可能形成導致人體“突變”的化學物質,影響健康。
另外,肉類的脂肪不能完全燃燒,燒焦的肉干可產生致癌物質,因此選購或吃肉干時,要避免焦黑的部分。
5、小心暴飲暴食導致腸胃病
新年吃吃喝喝,易暴飲暴食。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動有一定規律,吃東西時,胃、小腸、膽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種消化液,使食物中的營養素易被人體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飽,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來進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脹得很大,腸胃蠕動困難,影響了正常的消化機能,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急性胰腺炎、腸胃炎,或腸胃潰瘍等。
元旦是一年的開始,希望大家能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勿暴飲暴食,俗話說“病從口入”,管住嘴,邁開腿,一年的健康生活從元旦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