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起居·多睡一小時
小寒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自然界中的陽氣處于一種封藏的狀態,人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不要擾動陽氣,盡量早睡晚起,以待陽光。尤其是冬屬陰,晝短夜長,陽氣不足,人容易生病,每天多睡一小時,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平時就手腳冰冷的人,小雪時節可能會覺得更冰冷。在寒冷時,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所以說,平時怕冷的人,外出最好帶一頂帽子,即使是單帽也有很好的御寒效果。另外,很多人認為衣服穿得越厚越暖和,其實不然,因為衣服的保暖性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衣服太厚且緊貼身體,空氣層厚度為零,反而保暖性降低。因此著衣應選用分量輕、蓬松、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制品。
小寒時節是冬季進補的最佳時節,但進補不要冒進,需要給腸胃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什么是“引補”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調好,這樣才可以避免因進補不耐受而對身體造成傷害。引補的方法也很簡單,平時可吃些健脾開胃的藥物,如黨參、太子參、炒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調整脾胃功能。再根據自身的健康條件,適當服食一些精肉如牛肉、羊肉、雞肉以及人參、蜂王漿、牛奶、雞蛋、豆漿、紅棗、桂圓肉等進補。若進補后無明顯的腸胃不適癥狀,則引補成功。
《四時調攝箋》里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意思是說,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小寒節氣應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抵御過亢的腎水,適合的食物包括芹菜、萵筍、生菜、橘子等。
曬太陽是很好的生陽方法,不僅可以驅走寒氣,還能預防骨質疏松,減少抑郁。曬太陽時,建議掌心張開朝向太陽,配合散步或深呼吸,時長控制在半小時到一小時。由于夜里的陰冷很容易傷人,所以大家在小寒節氣要盡量避免夜里出行,如果非要出門的話,出門之前喝點熱湯。并在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或者加點艾葉,濕氣重的可以加點花椒,先煮再泡,助陽效果會更好。
小寒養生,人應順從自然規律進行冬藏,可以通過適當減少劇烈運動,避免大汗淋漓的形式來藏,也可以通過早睡來潛藏陽氣。而嚴冬之時適當減少房事次數,也是養藏腎精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藏神”,降低欲望,勿爭強好勝,避免過度亢奮,努力不懈,順時而為。?此外,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平時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健走、跳繩、做操等運動以助生陽氣。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熱身,從低強度慢慢開始。運動后不要立刻休息,慢慢減少運動強度。對于一些體質偏弱或者年齡較大的人來說,可進行室外散步。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雖名曰“小寒”,但在我國北方地區,小寒節氣通常比大寒節氣更冷。而對于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則是大寒節氣更冷一籌。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都處于農業的冬歇期,人們需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南方地區則要注意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做好防寒防凍等工作。有經驗的農人,會以小寒的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情況,民間流傳著“小寒寒,驚蟄暖”“小寒不寒,清明泥潭”等俗語。
冬日,萬物靜默斂藏,但這方寂靜中,也蘊藏著向陽的生機與萌動。“禽鳥得氣之先”,時令流轉中細微的變化,被禽鳥敏銳地感知著。古人將小寒分為三候:“初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小寒時節,陽氣已動,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北方的喜鵲體察到陽氣,開始為來年修筑巢穴。雉鳥也因感知陽氣的生長,開始雌雄合鳴。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中寫道:“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此時,宜聆聽林間的啁啾鳥鳴與枝頭的振翅之聲,感受寒冬中向陽而生的生命之力。霜雪終將融化,嚴寒之后,春日必將到來。
風至而花有信。二十四番花信風中,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之凜然、山茶之艷麗、水仙之清雅,為小寒時節的蒼茫大地,增添了幾縷幽芳,也為無數寒冬拼搏的人們,帶來精神的慰藉。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小寒時節,天地蕭索,寒意凜冽刺骨,但梅花依舊凌風傲雪綻放。此時蠟梅已開,紅梅待放,宜攜三五好友踏雪而行,探梅尋香。梅花位列二十四番花信之首,自古廣為文人吟詠。在《游前山》中,陸游寫道:“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詩人的木屐聲驚起山林中的雉鳥。而簌簌的花信風,送來了山中梅花綻放的消息。柳宗元則在《早梅》一詩中,以“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的詩句,書寫早梅凌寒綻放之儀態與芬芳。自梅花始,生命中的一次次綻放,都將次第而來。
漫長悠遠的歲時輪轉間,人們因地制宜地以飲食之道,表達著對山海的眷戀和對自然的敬畏。南京人逢小寒喜吃菜飯。菜飯的樣式頗多,其中一種是將矮腳黃青菜同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與糯米同煮,里面還會剁些生姜粒。這樣煮出的菜飯,味道鮮香可口。熱氣騰騰吃下一碗,周身便暖了起來。在廣東,則會在小寒的清晨吃糯米飯。當地人認為食用糯米可快速補充能量,有利于驅寒。傳統的臘味糯米飯食材除糯米、臘肉、臘腸和花生外,還可添加香菇、蝦米、叉燒等。“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蘿卜。”羊肉同樣是小寒節氣中常吃的食物。若是將羊肉與當歸、山藥、胡蘿卜同煮,不僅可以增添暖意,還不易上火。圍坐在燃著炭火的銅鍋旁,一起熱騰騰地涮羊肉,也是不錯的選擇。時光、故土、記憶、信念……種種與飲食的羈絆,為人們口中的食物,添上了更為深沉厚重的滋味。
“煮茶燒栗興,早晚復圍爐。”在寒冷的冬日,與三五親友圍爐煮茶,亦是一件快事。最近,這一古人雅事,成了城市中一些年輕人的新風尚。在院中搭起溫暖的爐子,煮上一壺熱茶,再烤上花生、板栗、橘子等吃食,便可歡聚暢談。茶煙裊裊,暖意盈懷,傳統文化正悄然被當代年輕人賦予新的內涵。
數九寒天,《九九消寒圖》又添上幾筆,不知不覺中,年關將近,各種年事活動正逐步展開。年味兒濃起來了:剪窗花、掛燈籠、買年畫、寫春聯、備年貨……而身在異鄉辛苦打拼的人們,也準備收拾行囊,踏上歸程。小寒節氣在家人團聚的期盼中,增添了幾分暖意。萬家燈火中,總有一盞燈,在等待風雪夜歸人。
大雁北歸,寒梅著花,年節將至。小寒于寒冷中蘊藏著臨近春日的生機,于銀裝素裹中孕育著生命綻放的力量。生活的美學與生命的智慧在節氣更迭間不斷延續,縱天寒地凍、冰封千里,若心懷信念,便無懼蕭索與孤寒。
]]>小寒防病
小寒天氣寒冷,本就容易誘發各種疾病,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抵抗力較差,同時多患有一些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因此更要注重養生防病。那老年人該防哪些病呢?
1.防中風
中風被專家稱為“冬季神經科的流行病”,而且極易復發,不少中老年人或者中風患者都易在冬季發病。這是因為冬季寒冷,氣溫底下容易刺激血管收縮。所謂“血遇寒則凝”,血液循環不良會加重左心室和腦部負擔,引起血壓升高,促進血栓形成,導致中風發生。
中風這一疾病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故老年人在冬季要做好中風的預防工作。高血壓、糖尿病等原發病極易引發中風,所以防中風首要是防這類疾病。若本身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要關切自己血壓、血糖的變化。其次,是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由于男性多好煙酒,使得男性的復發率也相對比女性高。最后,要注意并及時發現一些先兆癥狀,如突發眩暈、劇烈頭痛、肢體麻木等,遇此癥狀應速送醫院診療。
2.防胃病
人體受到寒冷刺激,血液中的組織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機體抗病力及適應性也隨之降低。因此,有胃病歷史的老年人就容易發作,出現胃痛甚至胃出血等一些嚴重癥狀。
冬天老人防胃病首要做的是為胃腸保暖。外要穿保暖衣物,內要注意戒生冷油炸的食物和冷飲,也不要空腹喝牛奶或酸奶。在飲食上,多吃溫熱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定時定量。還應戒除煙酒。在起居上,要按時休息,不要熬夜。適量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少胃病發病機會。
3.防感冒
感冒是老年人冬季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皆因呼吸系統疾病極容易受天氣變化影響。低溫使得呼吸的局部溫度很低,毛細血管收縮,氣管排出細菌的功能減弱。干燥的空氣也會令呼吸道黏膜彈性減少,免疫力下降,排泄異物的功能減退,導致細菌及病毒在呼吸道生長。
感冒由于較常見,容易被老年人忽視,認為不是大毛病。實際上若治療不及時,容易誘發肺炎、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并發癥。
冬季預防感冒,關鍵在增強自身免疫力。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被,要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清晨以及夜晚回到家都要適當開窗通風,但要注意不要站在風口。此外,也要控制在戶外活動的時間。
小寒運動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這樣的說法我們常常會聽說,冬季尤其是小寒節氣,更是要注重體育鍛煉。在陽光下的適當體育鍛煉,能強身健體、增強御寒能力。
不同的人群進行體育鍛煉時也應注意適當的方法。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1.跳繩
小寒節氣運動養生可以多跳繩。跳繩是一項經濟、有用的健身行為。持續跳繩半小時所耗損的熱量與游泳大抵相同,很適合在冬季進行。跳繩前后可原地踏步,使滿身肌肉伸展,能有助于跳前熱身,跳后降溫。天天可跳2-3次,每次10-15分鐘。
2.慢跑
德國運動醫學及預防協會證實,即使在天氣寒冷、溫度較低的冬季,戶外慢跑仍對身體有許多益處。這是因為慢跑有助于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從而降低患感冒的風險。冬季跑步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暖。
小寒飲食
小寒吃什么?冬季進補是民間的習俗,尤其是小寒節氣進補無可厚非。但是小寒進補不能亂補,合理進補才能及時補充氣血、防寒保暖。小寒進補以溫補為宜,不妨多食牛羊肉、雞肉、魚肉、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可有效預防寒冷。
小寒節氣也可以多喝暖身滋補粥,下面兩款養生粥是最佳選擇:
1.核桃粥
取核桃仁50克、搗碎,與粳米100克煮粥食,可溫補精髓。核桃仁熱量高,含豐富的亞油酸,有補腦養血、養胃健脾、補腎壯腰之功效,適合腎虛畏寒、腰膝酸軟無力者食用。還可輔助治療慢性胃炎及慢性結腸炎。
2.人參粥
取人參3克,置砂鍋內,加水文火慢煮20分鐘,再加粳米100克煮至粥稠,放入適量蜂蜜或冰糖調味服食。適合于病后體虛,或畏寒食滯、便溏泄瀉的老年人食用。經常食用人參粥,對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及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患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小寒養生寶典
1、飲食:補氣養血
小寒節氣后養腎陽仍要合理進補,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小寒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常選擇羊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水果有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山楂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2、起居:內外保暖
小寒時節,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處于高發期,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氣寒冷。此時容易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防病:嚴防血管病和風濕病
人在吸入冷空氣后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隨之增大,血壓逐漸升高,進而特別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往年,人們只要重視寒邪就行,而今年冬季特別寒冷,面對天氣的顯著變化,人們不僅要重視寒邪,還應該重視濕邪。
4、驅寒:中藥泡腳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腳涼,即所謂寒從腳下起。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藥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藥材放于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后可以用5分鐘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5、運動:提高耐寒能力
小寒節氣正處于“二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
尤其對于未成年人,適當的戶外體育鍛煉對提高其耐寒力和免疫力都非常有幫助。小寒鍛煉,無論小孩、中老年人還是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
小寒時節養生食譜
1、當歸生姜羊肉湯
材料: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凈,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
功效:溫中補血、祛寒強身,適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血虛及陽虛的人群。
2、首烏煲雞蛋
材料:雞蛋2個,何首烏30克,山楂15克,陳皮6克,醬油、八角、精鹽、白糖、山姜片各適量。
做法:將雞蛋、醬油、精鹽、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鍋中,文火煮沸20分鐘,取出雞蛋,浸泡于冷水中,剝去蛋殼,再將去殼的雞蛋放入砂鍋中,煮沸約15分鐘,除藥渣即成。
功效:健脾益腎,益氣養血,適用于腸燥便秘、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人群。
3、胡桃仁餅
材料: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
功效:補腎御寒、潤腸通便,適用于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4、遠志棗仁粥
材料:遠志10克,酸棗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遠志、棗仁、粳米洗凈。粳米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遠志、棗仁,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成。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