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堅持人民至上,核心是堅持生命至上。而堅持生命至上,首先要堅持把健康放到第一的位置。
堅持人民至上,關鍵要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人民對健康的需要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提供更加多樣、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健康服務。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既通過經濟發展來促進人民健康,又以人民健康為價值導向,牽引經濟各領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民健康共生發展、相互成就、雙向奔赴。這就是說,要推動經濟發展與人民健康聯動起來,經濟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彰顯了黨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人民健康是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重要內容。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健康是人民最重要的福祉,堅持為人民謀幸福,最首要的條件就是守護人民的健康。遇到重大疾病威脅時,我們黨成為“風雨來襲的主心骨”,為守護人民的健康去奮斗、去犧牲、去創造。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民健康,人民健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從戰略層面上進行謀劃,彰顯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展現了新時代為民謀福祉的雄心。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彰顯了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和生動實踐。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從赤腳醫生到全科醫生,從“看得起病”到“看得好病”,從希望“看好病”到希望“不得病、少生病”等一系列觀念和舉措的重大轉變,彰顯了中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了健康中國建設在中華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適應人民群眾對健康的更高要求,提出了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中央聚焦健康中國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打好守護人民健康的“組合拳”。
一是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守護人民健康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優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守護人民健康。實踐證明,面對各種世界性疾病帶來的危害,我們集中力量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戰勝各種困難,切實守護了人民的健康,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二是深化產業重點布局,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國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聚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三是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黨的領導是守護人民健康的根本保障。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加快建立完善制度體系,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樹立健康生活理念,推動健康中國建設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邱仁富)
]]>“健康家庭”需滿足六大條件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實現全民健康的第一步。從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在全國開展了“五好家庭”評選活動,涵蓋了愛國敬業、尊老愛幼、團結友善等多方面內容,但對“健康”的關注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優生優育層面,內涵拓展不足。多數人對“健康家庭”的理解停留在 “全家身體健康”上,真正的健康家庭什么樣,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近年來,江蘇、浙江、廣東等地提出了自己的“健康家庭”標準,此次《通知》則明確了“健康家庭”的定義。
該定義同時也是健康家庭需要具備的“6個條件”,即家庭成員履行自身健康第一責任,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傳承優良家風家教,家庭環境衛生健康,家庭成員身體、心理和社會生活處于良好狀態。此外,《通知》部署了4個方面11項重點任務,從5個層面提出了健康家庭建設的工作目標,包括到2025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低于25%;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不低于30%。與此同時,每個村(社區)配備1至2名家庭健康指導員,到2025年末,覆蓋90%以上的村(社區);到2030年末,覆蓋100%的村(社區)。
“《通知》告訴我們,不能只關注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態’,更要關注每個人營造健康家庭的‘能力’和‘素養’?!北本┐髮W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史宇暉表示,此次“健康家庭”政策的出臺,契合了“健康中國”戰略方向,是對健康城市、健康區縣、健康鄉村等內容的有益補充,更是實現“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小到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大到慢病管理、傳染病控制,“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重視家庭的力量?!笔酚顣煼Q:“無論公立醫院、社區衛生中心,還是民營醫療機構,都只能觸及一小部分人,很難覆蓋全人群。家庭就不一樣了,以點帶面,織起健康防護網,覆蓋到更廣泛、更全面的個體,其健康影響具有廣泛性、持久性、積累性、交互性。”
不僅如此,來自家庭成員的“感化”,往往比任何宣教都“管用”。史宇暉指出,親人之間最樸素、自然的情感關系,更容易形成自我內化,強化健康意識,驅動不良行為發生改變。以吸煙為例,戒煙者的動力往往來自孩子、伴侶等親人的勸告和監督,這種家人間的健康互動,能讓成功率上升。因此,以“家庭”為突破口,培養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健康促進活動,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健康短板”真不少
我國有多少家庭能“健康達標”?史宇暉表示,目前還沒有評估家庭健康水平的公認方法,但我們可以從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中窺探一二。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5.4%。其中,僅“安全與急救”“科學健康觀”的素養水平超過50%,其他如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信息、傳染病和慢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未超過30%。
史宇暉認為,不健康的家庭,最根本的是健康知識的缺乏,例如,不清楚母乳喂養的好處、不會根據包裝信息選購食品、用藥知識欠缺等,以及家庭關系不和諧、溝通方式欠佳,都會造成家庭成員身心問題疊加。她認為,當前我國大多數家庭仍存在不少“健康短板”:
飲食搭配不合理。當前多數家庭的膳食搭配都不太合理,我國人均烹調用油、豬肉、糧谷類食物的攝入量偏多,超出了推薦量,尤其是家庭烹調用油和鹽都超出了推薦量的40%多,豬肉超出了30%多。跟推薦量相比,大豆及其制品攝入量低59%,新鮮蔬菜低47%,奶類及其制品、新鮮水果與推薦量的差距更達到90%左右。
作息習慣不規律。很多父母都有“晚睡綜合征”,刷手機、玩游戲等不健康行為會不知不覺“傳染”給孩子。調查顯示,我國6~17歲青少年超六成睡眠不足8小時。2023年《醫療保健》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青少年每天看屏幕時間已超過 3 小時,眼睛長期靠近屏幕以及趴著或斜躺等姿勢,導致了近視、胸椎疼痛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家庭負能量太多。家庭是心靈的港灣,如果親子關系緊張、夫妻不睦等不良情緒在家庭范圍內蔓延開來,危害是驚人的。例如,一些家長在外受了氣,回到家中對孩子發火,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北京市就曾調查發現,高達56.28%的孩子表示“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疾病管理觀念差。如果長輩健康意識差,有病總是拖,熱衷于吃保健品,相信偏方等,這些落后的觀念會影響到家人。糖尿病就是一種典型的“家庭病”。英國搜集50萬個家庭的醫療史后發現,如果家人中有一人患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其他家人有50%的幾率患同樣的疾病。
衛生環境堪憂。家庭垃圾傾倒不及時,廚房生熟案板不分開,還可能滋生細菌,誘發胃腸疾病。家庭成員之間咳嗽、打噴嚏不注意,個人衛生不清潔等,都可能使家庭傳染病風險升高。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是家庭共患的一種常見疾病,帶菌父母很容易因共用餐具等習慣而傳染給孩子。
“健康家庭”尚需多方支持
健康家庭不僅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更是全民健康的基礎?!锻ㄖ窞榇颂岢隽?個層面的工作目標: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培育優良家庭文化、培養家庭健康指導員、建成家庭健康服務陣地、樹立健康家庭典型。
史宇暉建議,政府和學術界要通力合作,提供不同維度的健康干預策略,推動政策落地?!坝绕涫羌彝ソ】抵笇T的培養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她指出,家庭成員復雜,面臨不同的健康問題,家庭健康指導員要掌握各類疾病防治知識和技能、完成老中青三代人的健康指導,難度非常大。她認為,可參照其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和培訓模式,因地制宜尋求解決辦法。
企業也可助力“健康家庭”建設,積極研發健康家庭所需的支持性工具、支持性器械等,為大家提供好用、便捷、有效的健康產品。媒體需要做更多的動員工作,挖掘典型案例,宣傳典型經驗,讓每個居民都積極參與。
《通知》同時還發布了《健康家庭建設指南(試行)》,每一個家庭都可逐條對照,做好家庭健康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打造:
1.保持家庭環境整潔:室內外通風良好,無蚊蠅滋生地,無衛生死角,做好垃圾分類。每個家庭常備3種以上健康工具,如體重秤、血壓計、腰圍尺、控油壺等,配備家庭藥箱,定期整理。
2.定期學習健康知識:具備一定的的健康信息辨別能力,家中至少一人會測體溫、脈搏、血壓,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會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看懂食品標簽。會使用網絡預約掛號等智慧醫療服務,嚴格遵從醫囑。
3.養成健康衛生習慣: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用公筷、不吸煙;每兩年至少體檢1次;控制肥胖,管好慢病;家庭成員間要互相關心,有效化解家庭矛盾,保障心理健康;成年人每天睡眠不少于7小時,未成年不少于8小時。
4.營造健康文明家風:遵紀守法,孝老敬親,夫妻和睦,鄰里和睦。熟悉優化生育政策,教育子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破除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來源:生命時報? 記者? 牛雨蕾)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衛生健康領域的“中國奇跡”,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從疾病流行到免疫規劃
公共衛生體系日益強大
今年,世衛組織先后為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冠疫苗頒發了緊急使用認證。中國疫苗研發走在國際第一方陣。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針對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形勢,我國不斷加大防治力度。
1950年,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普種牛痘苗運動。從1978年開始,全國實行計劃免疫政策;2002年,國務院決定將新生兒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2007年,國務院決定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將甲肝、流腦等15種可以通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的傳染病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通過實施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使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從近10%降至1%以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一道道公共衛生防線正在筑牢,一張張疾病防控網絡不斷織密。我國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努力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護佑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
醫療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不久前,重慶市合川區云門街道鐵家村的高明,在合川區人民醫院接受了腰椎間盤突出手術,術后康復良好。他說:“現在區級醫院條件越來越好,連腰椎手術都能做了,術后在家康復還有家庭醫生隨訪?!?/p>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4.1萬人。醫療設備極其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人民群眾得不到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9年末,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0.7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達880.7萬張,衛生人員總數達1292.8萬人,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我國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有效提升了重大疾病診療能力。
“互聯網+醫療健康”持續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共有1100余家互聯網醫院,7700家二級以上醫院提供線上服務。三級醫院網上預約診療率已達50%以上,90%以上的三級公立醫院初步實現了院內信息互通共享。許多醫院在優化互聯網診療服務的同時,還提供藥品快遞到家服務,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復診,進一步解決了看病難問題。
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醫聯體建設如火如荼??h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很多大病在縣里就能得到有效治療。農村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基本實現了每個鄉鎮建有1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村衛生室,每千名村民配有1名鄉村醫生。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進一步實施,健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國家推進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新藥創制和仿制藥研發。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藥物數量達685種。
從看病自費到全民醫保
醫療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居民張強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因患頸內動脈血栓,2019年5月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就醫,共花費72354.9元。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醫保“三重保障”政策幫扶之下,報銷了6萬多元,個人負擔明顯減輕。
1998年,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此后,面向農村居民、城鎮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醫保制度逐步建立。在此基礎上,國家還建立了大病保險制度,緩解大病患者的高額醫療費用負擔,同步建立了醫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夯實托底保障。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達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從看病自費到全民醫保,我國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人民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
2019年底,我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整合完成,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體提升了農村居民保障水平,城鄉居民更加公平享有醫療保障權益。2019年,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0%左右和70%左右;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9年的28.36%。
異地住院、門診看病報銷越來越便利,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在全國各地聯網定點醫療機構均可以實現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累計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857.86萬人次,醫療費用2082.14億元,基金支付1224.13億元。目前,29個省份的219個統籌地區啟動了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截至4月底,已累計直接結算493.88萬人次,醫療費用12.31億元,基金支付7億元。
從傳統方劑到抗疫良藥
中醫藥傳承創新邁大步
2021年3月,國家藥監局批準清肺排毒顆粒等3個方劑上市。清肺排毒湯是治療各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劑,來源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幾個經典名方,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利器”。
面對大考,中醫藥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犊箵粜鹿诜窝滓咔榈闹袊袆印钒灼赋觯骸爸嗅t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p>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痹诳箵粜鹿诜窝滓咔橹?,中醫藥全程深度參與疫情防控與救治,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守護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中醫與西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成為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中西醫并重,被列為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實施?!笆奈濉币巹澗V要提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中醫藥科技創新不斷結出碩果,中醫藥產業不斷向著現代化邁進,中醫藥文化不斷繁榮發展,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也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
]]>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織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公共衛生防線更牢固,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貧困地區衛生環境和群眾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實現832個貧困縣每個縣至少有1家公立醫院,累計近1000萬因病致貧返貧戶脫貧……“十三五”期間,我國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馬克思主義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健康中國建設的深謀遠慮和扎實推進,體現的正是對人民健康福祉的高度重視、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探尋。從堅持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個世界性難題到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從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到下大力氣保障食品藥品安全,黨和國家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托舉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幸福生活。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就包括建成健康中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為“中國之治”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最深層的政治倫理,成為中國面對世所罕見疫情取得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的關鍵因素。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也折射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面對人民群眾持續快速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面對我國多重疾病負擔并存、多重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狀況,只有優先保障人民健康,統籌發展與安全,統籌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治理思路,“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的改革謀劃,“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愿景,“人民共建共享”的積勢蓄力,為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
廣場舞、健步走等運動掀起全民健身熱潮,“卡路里經濟學”讓健康飲食理念得到推廣,分餐制、公筷制帶動衛生習慣改善更新……放眼今日中國,關注健康、守護健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承載著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蘊涵在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之中。展望未來,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將得到更好守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獲得更為強勁的“健康”動力。(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斌)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國體育特別是群眾體育5年來的深化改革和全面轉型。3年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成為根本目標,體育產業也開始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1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意味著健康中國戰略成為中國今后一段時間內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健康中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健康長壽是人們長期以來的愿望,更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而體育領域的頂層設計、深化改革,讓群眾體育進入與競技體育并駕齊驅的時代,全民健身、全民健康進入新時期。
如今,馬拉松賽在全國進入井噴期、朋友圈里很多人從秀美食變成秀健身、廣場舞成為城鄉廣場里常見的健身景象……統計顯示,如今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總人數近4億,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
與全民健康領域呈現的火熱景象相對應的,是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初步形成。隨著運動處方、校園足球等新事物不斷出現,體教結合、體醫結合、治未病這些此前出現在文件中的新名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對于體育產業而言,公眾健康觀念革新意味著一份萬億元體育產業蛋糕的形成。中超聯賽媒體版權5年賣出80億元,馬拉松賽從5年前的22場暴增至300場。隨著政府有關健身休閑、體育旅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體育產業成為投資新熱點。產業興則經濟興。體育產業的巨大活力促進了各級政府下更大決心,促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現存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逾1.57平方米。
健康中國、全民健康成為國家戰略助推公眾健康觀念革新,公眾觀念革新則推動體育產業的方興未艾。可以期待,群眾體育這個健康的、共享的循環系統未來將釋放出越來越多新動能,為實現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