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糖友”面臨的歧視,在求職階段就已悄然存在。部分企事業單位在招聘體檢時,對血糖指標嚴格審查,甚至將糖尿病列為錄用限制條件。這使得許多有能力的“糖友”在未踏入職場前,就被拒之門外,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刻板印象在職場中普遍存在。一項針對11個國家、近萬名職場“糖友”的調查顯示,79%的“糖友”在工作過程中遭遇過偏見或誤解。21%的患者表示,同事對糖尿病認知不足,導致他們工作開展困難。例如,同事可能不理解“糖友”需要定時進食或監測血糖,甚至認為這是“矯情”的表現,給“糖友”帶來心理壓力。
理想的糖尿病管理需要規律飲食、適度運動和情緒穩定,但現代職場節奏快、壓力大、工時長,讓“糖友”們難以兼顧。很多患者無法按時吃飯和監測血糖,只能靠快餐維持能量。長期不規律的飲食和缺乏運動,進一步加重了病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部分“糖友”因患病感到愧疚、自卑,選擇隱瞞病情。調查發現,20%的“糖友”不向同事或上級透露自己患病,甚至在發生低血糖時也默默忍受。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科主任醫師趙文惠指出,“糖友”擔心暴露病情會被貼上體弱、不可靠等標簽,長期積累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反過來又影響血糖控制。
看似輕松的辦公室工作,實則暗藏健康風險。美國《糖尿病診斷技術與治療學》雜志研究發現,每天久坐超過3小時的人群,糖尿病風險顯著升高,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美國《糖尿病護理》雜志針對糖尿病人群的研究顯示,久坐時間與全因、心血管死亡風險呈正相關。肌肉活動時能攝取葡萄糖和消耗脂肪酸,而久坐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和血脂利用率減弱,脂肪更容易堆積在內臟周圍。
部分職業工作量大、責任重、節奏快、人際沖突多,加劇了糖尿病風險。趙文惠介紹,工作帶來的心理壓力會轉化為生理性應激,長期精神緊張和情緒耗竭會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血糖持續偏高,引發代謝紊亂。此外,壓力還會干擾食欲,讓人偏好高糖高脂食物,誘發慢性低度炎癥,加重代謝負擔。
不規律的工作時間會擾亂人體生物鐘。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指出,夜班工作者因睡眠不足、進餐時間混亂、能量代謝紊亂等,糖尿病風險顯著高于普通日班人群。于恒池解釋,長期熬夜、倒班、夜班或睡眠不足時,人們容易出現食欲亢進、飽腹感減弱等表現,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也會隨之下降。
很多食堂午餐主食量大、油多、蔬菜少,不利于血糖控制。于恒池建議,若能自己帶飯,可采用“餐盤法”進行搭配。主食約占一頓飯的1/4,選擇粗雜糧或低升糖指數主食,如糙米、燕麥等,可與大米1∶1混合蒸煮,或白米+豆類+燕麥混蒸。蔬菜和蛋白質占比分別達到1/2和1/4,多選綠葉菜、菌菇等蔬菜,搭配瘦肉、魚蝦等蛋白質。炒菜時少放油、鹽等調味料。平時可在抽屜內備些含少量糖分的小零食,如無糖餅干、低糖酸奶等,以備低血糖時應急。若必須點外賣、外出或在食堂就餐,要注意避開高油、高鹽、高糖的菜品,盡量不喝葷湯,少吃拌面、蓋澆飯等,并保證每頓飯葷素搭配。
職場“糖友”也可通過規劃實現規律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每周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行等,運動時微微出汗、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搭配每周2~3次抗組訓練,強化肌肉力量,重點鍛煉大腿、臀、背等大肌群,推薦彈力帶拉伸、靠墻俯臥撐等運動。運動前可測1次血糖,若低于5.6毫摩爾/升,可先補充少量碳水;若運動中出現頭暈、心慌或出汗過多,應立即停止并監測血糖。對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碎片化運動是提升控糖效果的法寶。例如,利用午休或上下班時間走路,或通勤時提前一站下車,快走5~10分鐘;用爬樓代替坐電梯,每天爬3~5層就有效。在室內辦公時,盡量打斷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利用倒水、打印、接打電話的時間簡單拉伸肩頸、背部;在工位上進行坐姿抬腿、椅子深蹲等微運動。
監測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點。趙文惠建議,職場“糖友”在工作日也要按時監測血糖、使用藥物。建議“糖友”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依從性高的治療方案,如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藥物。對于口服藥者,建議每天監測1~2次血糖,如早餐前和晚餐后2小時,工作緊張時每周也應至少監測3天,并做好記錄。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友”,需更頻繁地監測血糖,可選擇三餐前和睡前,必要時增加夜間或運動前后檢測。若遇加班、出差、作息紊亂、生病時,都應額外加測1次。近年來,動態血糖監測設備越來越普及,相比傳統的指尖血糖監測更便捷、舒適;配合健康管理類手機程序,還能自動記錄數據、生成趨勢圖,提醒患者服藥或進餐,便于長期追蹤血糖,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社會應給予職場“糖友”更多支持和關懷。企業可考慮引入糖尿病或糖前期篩查干預,提供健康餐選項,推行打斷久坐、工間操等文化;為夜班和輪班人員提供健康監測、營養和作息指導;對銷售、客服等高壓型工作提供心理支持和減壓指導;推動職場健康制度改革,如鼓勵彈性工作制、定期體檢等。只有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為職場“糖友”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健康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能享受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這一日子旨在喚起全球對糖尿病這一慢性疾病的關注,推動糖尿病的預防、管理與治療。糖尿病,作為一種影響全球數億人口的代謝性疾病,不僅給患者個人帶來沉重的健康負擔,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然而,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調整,尤其是運動干預,我們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質量,共享健康幸福的生活。
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據了絕大多數。它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損,導致血糖水平持續升高。運動,作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環,通過促進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能力,從而在糖尿病的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學運動不僅能夠直接調節血糖水平,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耐力,減少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運動還能調節心理狀態,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個性化定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制定運動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遵循個性化原則。建議在專業醫生或運動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運動能力評估,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循序漸進:運動強度、時間和頻率應逐步增加,避免突然增加運動量導致的身體損傷或血糖劇烈波動。初學者可以從低強度、短時間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直至達到推薦的運動量。
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結合: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力量訓練(如舉重、俯臥撐)則能增強肌肉力量,提高基礎代謝率,進一步改善血糖管理。建議將兩者結合,制定全面的運動計劃。
監測血糖與身體反應:運動前后應監測血糖水平,確保運動安全。同時,注意觀察身體的反應,如出現低血糖癥狀(如頭暈、乏力、出汗)、胸痛、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尋求醫療幫助。
持之以恒:運動效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上下班、選擇樓梯而非電梯、利用午休時間進行簡短鍛煉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規律的有氧運動能夠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使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胰島素,從而降低血糖水平。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控制體重:運動有助于減少體內脂肪積累,尤其是腹部脂肪,這對于改善代謝狀態、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至關重要。
增強心肺功能:有氧運動能夠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氧氣利用能力,這對于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相關并發癥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心理健康:運動能夠釋放壓力,改善情緒狀態,減少焦慮和抑郁情緒,這對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促進社交互動:參與團體運動或加入運動俱樂部,不僅能夠享受運動的樂趣,還能增進社交互動,提升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盡管科學運動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諸多益處,但在實際操作中,患者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如時間限制、身體條件限制、缺乏運動設施等。針對這些挑戰,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聯合國糖尿病日提醒我們,糖尿病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科學運動,作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改善血糖水平,還能提升生活質量,讓我們共享健康幸福的生活。讓我們行動起來,用科學的運動方式,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謝性、進展性疾病。作用機理為體內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礙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那么,引起糖尿病有哪些危險因素呢?從遺傳角度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不同,但是有兩個因素在這兩種疾病的發病過程中都非常重要:一是從家族遺傳了某些對糖尿病易感的基因;二是后天環境激發了這些基因的活性,導致了疾病的發生。與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與遺傳基因的關系更強。由于家庭內部具有相似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肥胖也具有家族聚集性。因此,生活習慣大大影響著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但是,2型糖尿病也與后天環境相關。從環境因素看,2型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缺少運動(身體惰性)的疾病,超過80%的2型糖尿病與肥胖及身體惰性有關。體力活動少、久坐不動會使體脂大量堆積誘發肥胖,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往往還會疊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比如飲食中熱量攝入過剩,不注重粗細搭配,飲食不規律等。此外,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會引起應激激素分泌量增加,而這些激素多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會引起血糖升高。
在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中,性別、年齡和家族史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而體脂指數、腰圍和血壓是可以通過調節生活方式改變的。首先,就是管住嘴,健康合理控制飲食。總體原則就是低脂肪、低鹽、低糖、低酒精、高纖維素,飲食多樣,控制總熱量。推薦一個最簡單的圓形餐盤法則:對于相對正式的午餐或者晚餐,假設把所有要吃的東西放在圓形餐盤上(平時盛炒菜的扁平圓盤),不含淀粉的蔬菜(深色綠葉蔬菜、西藍花、花椰菜、紫甘藍等)占到1/2,蛋白質類食物(瘦肉、雞蛋、豆制品、魚、蝦等)占到1/4,主食(米飯、面條、雜糧、薯類等)占到1/4。其次,要邁開腿,適當運動減體重。有研究顯示,每周運動至少150分鐘,體重減輕5%-10%,可大大降低糖尿病前期發展成為2型糖尿病,以及罹患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甚至延長壽命。適宜選擇在餐后1-2小時內,每周至少5天,每天不少于30分鐘中等強度(中等強度的感覺:運動時有點費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其他代謝指標。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健步走、太極拳、騎車等,較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包括快節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游泳、足球、籃球等。此外,如果血糖出現異常,處于糖尿病前期,有藥物使用適應癥,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可以遵醫囑加以藥物干預。
]]>三高共管,藥、食、行同護,全面助力糖尿病規范管理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有1.4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病人數占90%以上,且患病率逐年升高,但我國糖尿病整體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于較低水平,高達63%的糖尿病患者對患病毫無所知。因此,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率和管理水平是當前中國慢病管理的巨大挑戰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大進教授指出:“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糖尿病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但目前我國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不足37%,糖尿病的防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長期高血糖會損傷血管與神經,誘發心血管、腎臟等臟器病變,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同時,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管理的不止于血糖水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楨玥教授表示:“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均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且有多項研究顯示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高’的并發率高,它們會相互影響、相互加重,誘發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靶器官損害等,如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風險會成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多重危險因素綜合管理,包括血糖、血壓、血脂的控制,通過三高共管,降低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此外,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積極運動,也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發生、發展的有效手段。在本次活動上,由專業營養師和美食達人在“科普廚房”共同定制的適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譜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葛聲主任表示:“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尤其對于病程長、血糖控制不佳、使用降糖藥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采用膳食干預和生活方式改善有助于實現血糖的良好控制,預防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生。比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患者日常在飲食上宜適當常吃香菇、木耳、海帶、燕麥等有輔助降脂作用的食品,或將有降脂作用的藥食兩用食品配成藥膳,比如食藥兩用物質荷葉、紅曲等,也可以進入到糖尿病患者的食譜中。”
同時,以糖尿病科普為主題的“City Walk”也在本次活動上拉開序幕,期待以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倡導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共同助力患者實現更全面的規范管理。
科學降糖,更要注重心腎保護
據專家介紹,目前臨床上糖尿病患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心腎并發癥,這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約8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于心血管事件。因此,多位專家共同呼吁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管理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心、腎等靶器官的保護。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中心主任曲伸教授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約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壓,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更重,治療難度更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我們強調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心臟的保護,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更能降低社會的醫療負擔。“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范秋靈教授介紹:“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現已成為慢性腎臟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平均每三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伴有糖尿病腎病,但當前我國糖尿病腎病知曉率不足20%,治療率不足50%。因此我們呼吁糖尿病患者也要關注腎臟的保護,建議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1次尿蛋白和血肌酐的檢測,及早發現及早干預慢性腎臟病。”
而科學管理糖尿病是個長期工程,單靠患者個人難以堅持。執業藥師王俊玲表示:“社區藥店是助力糖尿病患者實現家門口專病服務的重要一環,尤其對于糖尿病這類慢性病而言,院外的長期規范管理非常重要,藥師在此過程中可提供有效、負責任的藥學服務與長期隨訪服務,幫助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更規范地管理疾病。”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所以要想預防糖尿病,我們得了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首先,來看看比較容易患糖尿病的幾類人群:
1、年齡>40歲的人群,并且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68%;
2、有家族病史人群,即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
3、有不健康飲食習慣的人群,攝入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患病風險;
4、體重超重或肥胖人群,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人群的6.28倍;
5、吸煙人群,吸煙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不吸煙人群增加42%,而且吸煙的累積量越高,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就越高;
6、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人群,這兩種疾病與糖尿病可謂是“難兄難弟”,只要患了其中一種,另外兩種很容易就會找上門來;
7、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
8、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或者妊娠糖尿病的婦女;
9、缺乏鍛煉人群,經常“宅”可不是一件好事;
10、長期精神緊張或抑郁的人群,或者長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患者;
如何簡單快速的判斷自己是不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呢?下面這張表可以幫助我們,它是一種發現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工具。我們可以根據表中的指標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評分,如果總分超過了25分,就應該給與重視,一定要去醫院做一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以便及早發現是否患病。
僅花兩分鐘,就能了解你的風險:
中國糖尿病風險評估表:根據下表計算分數,了解你是否有換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風險評估數值<25,低風險;≥25,高風險;

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后,我們才能有的放矢。下面再給大家列一些預防糖尿病的建議:
1、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選擇低脂肪、低糖、低鹽、高纖維素飲食,少吃垃圾食品;
2、增加日常活動量,每天進行至少2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2;
3、定期測量體重,最好將體重維持在正常水平,超重者要努力減肥啦;
4、吸煙的人群最好是戒煙,喜歡喝酒的人也要控制飲酒量;
5、保持心情舒暢,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應該及時就醫。
特別提醒:有一些患者在糖尿病發病初期是沒有明顯癥狀的,建議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身材肥胖、缺少運動、有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高危人群,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血糖檢測。
聯合國糖尿病日(11月14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國際糖尿病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于1991年發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使世界所有國家加強對糖尿病的宣傳教育、防治和監測,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更加關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加強對糖尿病預防措施、治療手段的研究,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城市化在給人類帶來繁榮和便利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現代城市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方式都有可能對公民的健康產生威脅,罹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激增。城市化加速后,民眾患糖尿病風險提高了10%。2017年,已有2/3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城市。
雖然糖尿病是無法治愈的,但可以通過科學手段預防并控制病情發展的慢性病,城市環境不僅增加了人們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會影響人們管控疾病的能力。
現在,城市改變糖尿病已經刻不容緩,為共同抑制城市糖尿病的蔓延,各大城市攜手開創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創建更有利于城市健康發展的新方案、策劃應對城市糖尿病問題的機制。通過加強糖尿病有關醫學知識教育,提高市民對糖尿病的防治意識,改善自身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定期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并借助醫學手段的幫助,即使生活在節奏飛快的城市中,同樣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的發病概率。
]]>夜間睡眠時人體對血糖調節能力降低,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夜間低血糖約占嚴重低血糖事件一半。除了盜汗、噩夢、醒后頭暈易怒等癥狀外,夜間低血糖降低患者睡眠覺醒概率,威脅患者生命,十分危險。夜間低血糖導致的“睡眠死亡”是40歲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事件之一。
此外,反復發生的低血糖讓患者對降糖治療產生抵觸,這又增加了高血糖長期并發癥的風險。
控制血糖要Hold住“底線”
約25%的1型糖尿病患者處于“低血糖察覺能力受損”( Impaired 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 IAH)狀態。糖尿病后期所有患者都有可能發生IAH。IAH糖尿病患者神經、生理和行為上對血糖降低不能及時察覺調整,Hold不住“底線”,更容易發生低血糖。而頻繁發作的低血糖又會加劇患者IAH狀態,二者互相加強,惡性循環,導致低血糖發作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IAH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3-6倍。
幸運的是IAH狀態可以“修復”——審慎地避免低血糖一段時間(最少2-3周)之后,察覺和調整低血糖能力會有所恢復,IAH狀態一定程度被逆轉。
牢記低血糖危險因素,保持血糖穩定
重新認識血糖管理的目標——不再單獨瞄準“降糖”,而要同時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保持血糖穩定是關鍵。
常見的低血糖危險因素有:未及時進食、夜間空腹、飲酒、運動過度。此外患者健身或減重后、合并肝腎衰竭、甲狀腺功能減退時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β受體阻滯劑會增強降糖藥物效果,同時對交感神經的抑制可掩蓋患者的低血糖反應,增加低血糖風險。
建議患者:和醫生充分討論自己的低血糖癥狀,調整降糖藥物治療方案;避免易引起低血糖的危險行為;隨身攜帶葡萄糖補充劑或胰高血糖素急救包;和身邊的親友交流,告知嚴重低血糖處理措施。最新研究顯示,更頻繁地監測自己的血糖水平,能有效地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因此在必要且可負擔的情況下,患者可以使用便攜動態血糖監控儀等血糖監測設備。
聯合國糖尿病日(11月14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國際糖尿病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于1991年發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使世界所有國家加強對糖尿病的宣傳教育、防治和監測,提高對糖尿病的認識,更加關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加強對糖尿病預防措施、治療手段的研究,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