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互根:秋冬養生的核心邏輯?
傳統醫學倡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王茂泓教授強調,陰陽本是互根互用的整體 ——“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藏;陽為陰之使,無陽則陰無以化”。冬季養藏的陽氣,需以陰精(精、血、津、液)為載體,如同珍貴火種需依托厚實火爐才能持續燃燒:爐壁(陰精)堅實,火種(陽氣)方能穩固潛藏;若陰精不足,陽氣易消散,甚至引發 “虛火上炎”。因此,立冬養生絕非一味滋陰或單純補陽,而是要在溫補陽氣、抵御寒邪的同時,滋填陰精、筑牢根基,實現二者互生互濟。?
脾腎同調:陰陽共養的關鍵抓手?
中醫認為,腎為 “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脾為 “后天之本”,主運化氣血,是腎中陰陽持續充盈的物質源泉。二者相輔相成,調理需雙管齊下,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1. 食療:平補溫潤,鋪好進補 “地基”?
秋冬交替時,脾胃功能尚需適應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膩補品,應先調理脾胃、溫潤滋陰:?
晨起一碗溫熱白粥或小米粥,濡養胃氣、培補津液,助力陽氣 “先升后藏”,讓身體快速進入封藏狀態;?
日常可將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沖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緩緩滋填腎精,暗合 “陰中求陽” 之道;?
推薦兩款陰陽雙補藥膳:?
山藥羊肉湯:羊肉溫中益氣、助陽散寒,山藥健脾固腎、滋陰潤燥,溫陽不燥、滋陰不礙胃,是立冬養生佳品;?
黑豆桂圓紅棗湯:黑豆補腎滋陰,桂圓、紅棗補心脾、益氣血,溫和滋養陰血的同時,微微生發陽氣,兼顧 “藏” 與 “養”。?
2. 按穴:激發元氣,調和陰陽平衡?
通過揉按穴位可直接激發人體陰陽自調能力,推薦兩個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腳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為腎經原穴,擅長滋陰補腎,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鐘;?
關元穴:位于肚臍下 4 橫指處,是元氣關藏之所,能溫補元陽,睡前揉按 5 分鐘后,溫灸 10 分鐘,可增強溫陽固藏之效。?
3. 起居:靜養應天,守護陰平陽秘?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是冬季養藏的基本準則:?
保證充足睡眠:夜晚屬陰,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陰方式,也是陽氣入陰潛藏的關鍵,能讓陰陽在靜息中得到滋養;?
收斂神志情緒: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冬季應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可通過靜坐、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等方式平復心神,讓神志內藏,助力陰陽穩固潛藏。
]]>整體觀念:中醫藥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經絡、氣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這種觀念指導中醫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辨證論治:中醫藥注重辨證論治,即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信息,分析病因、病機,確定證候,然后針對證候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這種個性化治療方式,使得中醫藥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疾病時,能夠靈活調整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自然療法:中醫藥采用自然療法,以天然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這些藥物大多來自植物、動物和礦物,經過炮制加工后,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療效。與化學合成藥物相比,中藥的副作用較小,對人體傷害較輕。
針灸療法:針灸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刺激人體穴位,調節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具有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的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廣受贊譽。
養生保?。褐嗅t藥強調養生保健,提倡順應自然、調和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等養生原則。這些原則對于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藥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疾病在西醫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時,中醫藥往往能發揮出神奇的療效。例如,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戰斗中,中醫藥在減輕癥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患者的認可。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中醫藥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和挑戰。例如,中藥的質量控制和標準化問題、中藥與西藥相互作用的問題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此外,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與現代醫學和科技相結合,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總之,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神奇的療效。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這一寶貴財富,同時積極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讓更多的人受益于中醫藥的魅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期待中醫藥能夠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世界醫學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生理上相互聯系。人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把臟腑形體關竅聯系在一起,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形成統一的整體。從經絡循行上看,腦與胃經、大腸經在經絡結構上有密切聯系:“胃氣上注于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循眼系,入絡腦”。從臟腑功能上講,腦為神之所主,故可主宰生命活動,統帥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筋骨。而神之所生,則依賴于身體的氣血津液,脾胃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食物通過胃的受納腐熟及脾的運化,方能化氣生血,氣血津液充足則腦神得以滋養。
病理上相互影響?!镀⑽刚摗吩疲骸鞍俨〗杂善⑽杆ザ病?,脾胃化生氣血津液,若脾胃傷則氣血津液化生不足,全身臟腑則會失于濡養,體現在腦病上則是腦髓不充,清竅失養,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癡呆等癥。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其運化功能失常還會影響氣機升降,久則蘊痰生濕,阻滯氣血,使腦髓失養;若痰濁上犯則會蒙蔽清竅,久則化生痰火,使神志錯亂。《傷寒論》陽明病中多有因“胃中燥”而致“煩躁”“譫語”“喜忘”“癲狂”的描述。此因胃腸燥熱內結致腑氣不通,燥熱挾濁氣上攻,擾及神明所致。若腦主神明功能失常,則會影響對各臟器的掌控、協調功能,從而引起包括胃、脾、腸等在內的臟腑病理變化。
現代醫學佐證?,F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影響腸道功能的重要因素。許多臨床和實驗室資料均揭示了心理因素與腸道功能有關,性格外向、自尊心強的人大便頻繁,量多;便秘患者則具有較高的心理障礙發生率。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雙向應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腦可影響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以及腸黏膜免疫反應,還可通過改變腸黏膜的通透性調節腸道菌群構成及功能變化。而腸道菌群不僅可調控對食物的選擇,還可參與調控腦發育、應激反應、焦慮、抑郁、認知功能等中樞神經系統活動。
以上三點為“腦病胃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常見腦病如何應用論治?
論治失眠?!拔覆缓蛣t臥不安”,若脾虛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則神失所養而致心神不安、不寐。“血不養魂,魂不安舍,夜臥則驚,睡眠不安?!睂τ诖诵褪?,《醫學心悟·不得臥》稱,“歸脾湯主之”。若魂不安舍(表現為時睡時醒、睡不踏實)者多加酸棗仁、柏子仁、朱砂等藥。中焦(脾胃)不僅為氣血生化之源,還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若脾胃失于運化,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津液輸布代謝障礙,化痰生濕,痰濁隨氣機上逆,蒙蔽清竅,擾亂心神而致失眠,治宜燥濕運脾、化痰理氣,可選溫膽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論治癡呆。癡呆多發生于老年期,老年臟腑功能減退,其中以脾腎功能減退最為突出。老年人因為年老體虛,喜靜惡動或過食肥甘等損傷脾胃,影響氣機升降,產生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從而進一步影響氣機調節及臟腑功能,使腦髓失養,而致癡呆。臨床上,癡呆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身重乏力、步態不穩、面色萎黃、神情呆滯、 二便不調、 舌體胖大有齒痕、苔厚膩等,呈現一派“脾虛”之象。治療上應益氣健脾、 醒腦開竅,可以歸脾湯為基礎方,加膽南星、石菖蒲等祛痰開竅之品治療。
論治中風。“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功能失常會影響肺的功能,進而影響宗氣生成,使之不能濡養大腦而致中風。中風損傷腦髓,腦主神明之能失職,影響大腸傳化而致便秘,便秘又致體內糟粕蓄積,濁氣不降,遂向表里之肺氣上逆入腦,進一步影響腦髓功能,加重中風之癥。故通腑之法在中風中具有重要意義。王永炎院士以大承氣湯化裁而成的星蔞承氣湯便是中風“上病下治”之代表方。全方通腑瀉熱、導熱下行,使濁毒可瀉,氣血之逆亂可正,濁氣不得侵襲腦髓則腦髓漸清,中風之癥漸解。
其實,不止腦病,各系統疾病均應注意調護脾胃功能,脾胃和方能后天充,不僅能提高機體對抗病邪的能力,還能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 孫林娟)
]]>中醫藥國際影響力有多深入人心?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青蒿素是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也是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作出的貢獻;“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是一代代中醫人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越來越獲得國際認可,中醫藥國際合作日益密切,中醫藥成果惠及全球人民,中醫藥技術和文化在海外各地落地生根。
十年間,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行穩致遠。
中醫藥“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中醫藥事業發展,對中醫藥走向世界念茲在茲。
從2013年會見時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時指出促進“中醫藥在海外發展”,到2014年與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共同見證北京中醫藥大學和西悉尼大學簽署在澳建立中醫中心的合作協議,再到2017年訪問世界衛生組織時出席贈送中醫針灸銅人雕塑儀式……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足跡,中醫藥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互鑒的重要內容。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繪制的戰略藍圖,近年來中醫藥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昂首闊步邁向世界。
2016年12月6日,我國首次就中醫藥發展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語種發表,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堅定發展中醫藥的信心和決心。
2017年,中國政府和世衛組織簽署了《關于“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傳統醫學是重點合作領域。本次簽署諒解備忘錄為中醫藥高水平走向世界、融入主流醫學夯實基礎。
2018年12月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于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內容涵蓋標準規范、臨床指南、數據整合、資源利用、能力建設等。
2021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旨在推動行業參與,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中醫藥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如今,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在剛剛結束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五屆“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論壇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表示,中醫藥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我們愿密切與各國的交流合作,切實做好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工作,更好發揮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以現代化、標準化之姿前行
一中醫、一脈枕、一根針、望聞問切、拔罐針灸,這是人們對中醫藥的傳統印象。如今,古老的中醫藥已與新技術深度融合,不僅望聞問切上了云端,丸散膏丹也實現智能制造。
太極拳AI體驗區、二十四節氣查詢體驗區、針灸銅人經絡查詢體驗區、獨特診療體系查詢體驗區、中醫藥在世界各地查詢體驗區,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的五個體驗區讓觀眾們記憶猶新。
VR八段錦、六字訣等虛擬情景體驗,數字化“中醫CT”80秒完成人體十二經絡探查……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充滿科技感、現代感的中醫藥吸引眾多目光。
曾經,中醫藥走向世界面臨著難以逾越的標準壁壘。作為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醫藥只有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十年里,中醫藥主動出擊,迎接挑戰,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訂,掌握國際話語權,成果斐然。
2014年2月3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信息:由中國專家擔任項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國際標準正式出版,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首個發布的中醫藥國際標準。
2015年6月,ISO/TC249第六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爸嗅t藥”(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名稱通過現場12個成員國的投票,被正式寫入會議決議。國際標準化組織批準“中醫藥”作為ISO/TC249永久性名稱。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這是中國政府與中醫專家歷經十余年持續努力所取得的寶貴成果。ICD-11的正式發布有助于中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并體現中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從統計分析的角度彰顯中國中醫藥服務在人類健康服務中的能力和地位。
面對文化差異和標準壁壘,中醫藥主動擁抱世界、迎接國際化挑戰,參與國際標準制訂,逐步掌握主動權。截至目前,我國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共制定了64項中醫藥國際標準,中醫藥正快步融入國際醫藥體系,在全球衛生治理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醫藥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蓖肋线习l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里約奧運會上,泳壇名將菲爾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讓世界了解到神奇的“中國印”。
可以說,世界范圍的“中醫熱”已然形成,中醫藥成果正廣泛惠及世界人民。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13個世衛組織成員國認可針灸等中醫藥診療方式,其中29個成員國為中醫藥的規范使用制定了有關法律法規,還有20個成員國將針灸等中醫藥診療納入本國醫療保障體系。全球中醫醫療機構達8萬多家,海外各類中醫藥從業人員約有30萬。同時,中藥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聯酋和菲律賓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以來,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醫藥抗疫成效,中醫藥在海外市場升溫。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神奇功效更加可觀可感。
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利器。中醫藥篩選出臨床證實有效的“三藥三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多語種版本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中國外文局翻譯院、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外文出版社聯合對外發布“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抗疫相關術語英譯參考”,旨在有效體現中醫藥在我國抗擊疫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在國家援柬抗疫中醫專家組的努力下,中醫門診成為柬埔寨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首個成功開始運行的部門,醫療隊員們讓很多柬埔寨當地患者感受到了拔火罐、艾灸、耳穴壓丸、中藥膏摩等中醫適宜技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方已向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介紹中醫藥診療方案,向10多個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中醫藥產品,選派中醫專家赴29個國家和地區幫助指導抗疫,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今年2月28日至3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召開專家會議。專家評估指出,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建議各成員國進行借鑒和推廣。中醫藥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際認可,我國的中醫藥服務越來越受到海外的歡迎。
以此次抗擊疫情為契機,中國與其他國家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加強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中醫藥必將發揮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
]]>
腎虛:月經失調。腎主藏精,為元氣之本,主宰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女性胞絡系于腎,婦科與生殖疾病的發生與腎功能不調密切相關。明末清初著名婦科醫家傅青主認為,“經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是至陰之精而有至陽之氣,故其色赤紅似血,而非實血,所以謂之天癸?!边@句話的意思是說,經血并非單純的血液,乃是腎之陰精充足而溢。腎陰是月經的物質基礎,其運行依賴腎陽資助運化,腎陰腎陽共同作用方能使月經周而復始。所以,腎虛是導致月經失調的主要原因。若腎陰虧虛,則可發生月經量少、閉經;若腎陽不足,??蓪е乱簧黻枤馓澨?,使沖任(沖脈和任脈)失養,胞宮失溫而發生閉經等。針對以上情況,用藥以填精養血為主,佐以助陽益氣之品,使陽生陰長,精血俱旺,則月經自調。遵循張景岳“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訓,臨床通常使用相對溫和的中藥,如枸杞、菟絲子、生杜仲、桑寄生等,不同人情況有別,用藥需辨證配伍。
肝虛:各類婦科病。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在月經的產生中,肝血下注沖脈,
“沖為血?!?,肝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參與月經調節。也就是說,只有肝血充盈、藏血功能正常,才能下注血海使沖任盛滿,血海充盈。同時,肝主疏泄,調節一身之氣機,任脈通暢有賴肝氣條達,只有肝氣調暢,才能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月經正常)。臨床中,很多女性由于情志失調導致肝疏泄功能失常,耗傷肝氣,從而引發包括月經失調、乳腺結節、婦科腫瘤在內的多種婦科病。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應以疏通為主,常用藥物有川芎、當歸、肉桂、艾葉、小茴香、茯苓、香附、山楂等。在經脈循行方面,肝經與沖任二脈均有交匯,與沖脈交匯于三陰交(位于腳踝內側突出的骨頭尖上方四橫指處),與任脈交匯于曲骨(仰臥位,腹部正中線與恥骨聯合上緣的交點),故平時女性朋友可多按以上兩穴疏肝氣。
脾虛:氣血不足。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水谷化生氣血,充盈于沖脈,月事以時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也特別強調脾胃在調經中的重要性?!毒霸廊珪贰皨D人規”記載:“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也?!逼⑽冈谖逍袑偻?,所謂“木病必妨土”,肝旺往往容易犯及脾胃,故在月經病的調理中,從脾胃入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臨床常用藥物有人參、白術、陳皮、茯苓、煨姜等,可在醫生辨證指導下服用調理氣血。
]]>
傳統醫學認為,音樂療疾源于五行音樂療法。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五音階的角、徵、宮、商、羽,從而把五行、五臟、五音相配,用于音樂治療,這是《黃帝內經》提出“五音療疾”的基礎,也是古代先哲提出“樂與人和”“五音對五臟” 思想的臨床實踐。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六科主任劉苓霜表示,人體五臟都有自己喜歡的曲調,聆聽相應曲目,可以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
肝曲:《胡笳十八拍》。中醫理論中,肝主謀慮喜條達。日常多思多慮、煩惱抑郁,都容易損害到肝。時間一長,體內氣機就會郁滯,出現膽小易驚、抑郁易怒、胸脅脹痛、口苦咽干、眼睛干澀的毛病。和肝相通的音階是“角”,相當于簡譜中的“3”。角調的音樂,大多如春回大地、生機盎然,曲調豪爽親切,養肝曲目推薦《胡笳十八拍》。該曲“商”音略重,還帶羽音,“商”像“金”而蕭殺,金能克木;“羽”像“水”而柔和,水能生木,一克一生,肝郁之氣自然而解,全身的氣機也就通暢了。最佳聆聽時間為晚上7~11點。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間,一來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多的肝氣演變成火,另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旺盛的陰氣來滋養肝,使之平衡正常。
心曲:《紫竹調》。“心”是五臟六腑里的君主,掌控人體的精神和血脈。工作生活受到壓力會直接影響到它,常見癥狀為失眠多夢、心悸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和心氣相通的音階是“徵音”,大致相當于簡譜里的“5”,合乎“徵調”的音樂一般都輕快歡悅、富有靈動,而且聽起來層次分明。就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這在五行上和心完全對應,養心曲目推薦《紫竹調》。這首曲子中運用屬于火的徵音和屬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于過涼,利于心臟功能正常發揮。最佳聆聽時間為晚上9~11點。
脾曲:《十面埋伏》。 脾是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通俗地說,就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吃得太多太油膩或生冷、憂思焦慮,都會傷脾,出現腹脹、面黃、肥胖等問題。和脾相通的音階是“宮”,相當于簡譜里的“1”,宮調乃五音之主,特點是悠揚渾厚中又不失沉靜莊重,調理脾臟的曲目推薦《十面埋伏》。脾氣需要溫和,這首曲子中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能夠很好地刺激我們的脾胃,使之在樂曲的刺激下,有節奏的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最佳聆聽時間為進餐時以及餐后1小時內。
肺曲:《陽春白雪》。肺主一身之氣,也管理著呼吸系統。外界的粉塵、細菌會侵襲到肺,出現咽喉不適、咳嗽氣喘、胸部憋悶等。和肺相通的音階是“商”音,相當于簡譜中的“2”,商調音樂大多悲壯高亢、鏗鏘清越,具有“金”肅穆蕭殺的稟性,養肺曲目推薦《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于土的宮音和屬于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于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肺從里到外徹底“梳理”一遍。最佳聆聽時間為下午3點到晚上7點。
腎曲:《梅花三弄》。腎乃先天之本,經常熬夜、過度勞累、酗酒喝濃茶都會傷腎,出現尿頻、腰酸膝軟、黎明腹瀉等癥狀。和腎相通的音階是“羽”音,相當于簡譜中的“6”。“羽”音顧名思義,就像羽毛浮在水面,自然而平和,輕盈而自在,養腎曲目推薦《梅花三弄》,其主旋律悠揚靜謐,滋養腎水,可以平息腎中虛躁。最佳聆聽時間為上午7~11點。
]]>臟腑系統疾病、外感病、八綱證、臟腑證等中醫病證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日前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報告》指出,ICD—11包括一個題為“傳統醫學病證—模塊1”的補充章節,將起源于古代中國且當前在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國家普遍使用的傳統醫學病證進行分類。
世衛組織傳統醫學、補充醫學與整合醫學處處長張奇表示,這標志著世衛組織對來源于中醫藥傳統醫學價值的認可,也是對中醫藥在中國、在國際上應用越來越多這一現實的認可。國內外多位專家表示,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這將是中醫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突破
獲得國際通行證
有利交流與合作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它根據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將疾病分門別類,使其成為一個有序的組合,并以編碼的形式來表示其系統性。
“國際疾病分類使得疾病名稱標準化、數字化,從而成為醫療、行政管理以及醫療經費控制的重要依據。”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懷瓊介紹,作為權威的國際標準,ICD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關于疾病分類的規范性標準,是衛生健康領域國際間進行交流的基礎標準之一,更是世衛組織對全球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評價以及進行國家和國際間統計的通用標準。一些國際會議文章交流、雜志在涉及疾病的診斷時,要求提供疾病的國際編碼,甚至病人轉診時醫院提供的病歷摘要也被要求填寫ICD的疾病編碼。
傳統醫學一直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導致傳統醫藥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狀況等處于“信息孤島”狀態。項目主要負責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主任竇丹波教授告訴記者,ICD第十一次修訂之前,傳統醫學一直未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框架內,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這不僅阻礙了傳統醫藥在全球的推廣,也使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缺失了傳統醫藥的衛生統計信息。傳統醫藥納入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將改變這一格局。
張懷瓊認為,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醫藥在臨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險等領域擁有國際標準化語言的“通行證”,對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步伐具有劃時代意義。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發布,有助于中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并體現中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從統計分析的角度彰顯中國中醫藥服務在人類健康服務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與世界各國醫療衛生體系融合發展,為世界各國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奠定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兼容
保持中醫獨特性
不與體系相沖突
中醫藥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世界需要中醫藥。2009年,基于全球范圍內中醫藥越來越大的服務量和市場,世衛組織意識到,在ICD體系中應有符合傳統醫學需求的分類代碼體系,由此提出在第十一次修訂中增加傳統醫學章節,啟動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
國際疾病分類體系建立在現代西醫體系之上,如完全照搬運用在中醫學領域,就難免削足適履。經反復權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是難得機遇,一定要搭上這列國際化時代列車,決不能錯過。在目錄制訂中,盡量保持中醫的獨特性,不與ICD體系框架發生沖突,以我為主,確保我國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和應有地位,維護中醫藥核心利益,讓傳統醫學為世界人民造福。
2009年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現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承擔了項目管理,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蕓教授等領銜的項目審評專家團隊36人,以及術語、信息、標準、分類等各技術領域專家組若干,整個項目參與的全國專家近百人遍布26個省。項目研究歷時近10年,中國專家組創新地建立了“病、證內容模板和病證分類框架”。這一框架構建不僅反映了中醫理論體系特點,符合中醫傳統醫學病證內容,同時也兼顧了相關國家傳統醫學內容。據了解,傳統醫學章節共有具體疾病名150條、證候196條。
張懷瓊透露,在確定首個入選ICD體系的傳統醫學時,我國的中醫藥曾面臨其他傳統醫學的激烈競爭。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鑒于我國的方案最符合中醫藥臨床和理論體系,得到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及美國等國專家的認可,并獲得WHO的采納,最終在競爭中勝出。此次通過的ICD第十一版傳統醫學部分內容,就是中國方案。
今年5月,項目組上海專家在上海選取所有二級以上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以及四所西醫醫院,用ICD第十一版傳統醫學章節病證編碼體系與中醫相關國標代碼庫比較測試。在中醫類醫院內,病證編碼體系疾病分類匹配率為90.18%;證候匹配率為71.77%,相關數據佐證了病證分類框架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
撬動
與醫療保險接軌
為決策提供支撐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計劃2022年1月1日起生效。張伯禮認為,中醫病證在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中醫療效和安全性證據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醫被世界接受的基礎。
傳統醫學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還需更長時間。竇丹波表示,盡管中醫等傳統醫學病證已經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但在其中所占比例還很小,只有不到國內的10%,有待不斷完善、擴充。
張懷瓊認為,通過ICD這一全球廣泛運用的權威衛生信息統計平臺,將有更充分的數據來反映各國巨大的傳統醫藥服務市場和服務能力。
據悉,目前各國廣泛基于ICD疾病分類體系,制定醫療保險付費標準,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的制定,為傳統醫學進入醫療保險體系奠定基礎。竇丹波表示,世衛組織傳統醫學疾病分類體系作為境內外商業保險用于保險付費的標準,將更好推動中醫藥國際醫療服務發展。
張懷瓊指出,ICD—11納入傳統醫學章節,促進中醫藥服務統計信息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通用性,將有利于今后整合國內中西醫臨床機構的臨床診斷統計信息,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科學決策和評價提供詳實數據支撐,引領全球傳統醫藥的發展。(人民網記者??王君平)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29日13版)
]]>據《自然》報道,時任世界衛生組織(WHO)馬尼拉西太平洋辦事處傳統醫學顧問Choi Seung-hoon帶領來自亞洲國家的幾十名代表提出了包括3106個傳統醫學術語的清單,然后對清單進行了英文翻譯。這些內容將會被納入全球醫學綱第26章內,負責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
2016年,WHO秘書處一份關于ICD第十一次修訂情況的報告稱,ICD-11根據起源于中國古代,現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世界其它地方常用的傳統醫學用法,納入了傳統醫學使用的診斷類別,作為一個新章節,并將特別關注在各國的綜合衛生保健環境中檢驗這個章節。
世衛組織在接受《自然》采訪時表示,其傳統醫學戰略的目標是“通過監管、研究和在合適情況下將傳統醫藥產品、從業人員與醫療實踐納入衛生體系,促進傳統醫學的安全有效應用?!?/p>
中醫和西醫的理念之爭
中國的醫療旅游熱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人購買中藥。在海外,中國在過去三年里在20多個城市開設了中醫中心,包括巴塞羅那、布達佩斯和迪拜,并增加了傳統藥物的銷售。世衛組織一直積極支持傳統藥物,尤其是中藥,以此作為實現其普及保健的長期目標的一步。WHO稱,在一些國家,傳統療法比西藥成本更低,更容易獲得。
然而,許多受過西方訓練的醫生和生物醫學科學家深感憂慮,他們認為中醫實踐不科學,沒有臨床試驗的支持,有時也很危險:中國的藥品監管機構每年收到超過23萬份中藥副作用的報告。
隨著許多關于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問題,一些專家想知道為什么世衛組織越來越多地支持這種做法。其中一位是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免疫學家,Donald Marcus名譽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中醫評論家。在他看來,在某個時候,每個人都會問,是什么讓人們生???
中醫以氣為理論基礎,氣是一種生命能量,它沿著經絡流動,幫助身體保持健康。在針灸中,針頭刺穿皮膚,進入經脈上數百個穴位中的任何一個,在這些穴位中,氣流可以被重新引導以恢復健康。針灸或草藥療法也是通過平衡陰陽的力量來起作用的。
中醫和受過西方訓練的醫生經常懷疑地互相對視。西方的慣例是尋找定義明確、經過檢驗的原因來解釋疾病狀態。它通常需要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來提供藥物有效的統計證據。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決定健康的因素是個人特有的,而從大群體中得出結論是困難的。他們說,藥物通常是由十幾種或更多的成分混合而成,其機制不能簡化為單一因素。
兩者的關系可能緩和。西方傳統中的組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已經創建了研究傳統藥物和實踐的單位。中醫越來越多地在臨床試驗中尋找療效證明。他們經常談到中醫現代化和標準化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