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由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其他嘌呤類化合物和食物中的嘌呤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體內37℃時尿酸的飽和度約為420μmol/L,超過此濃度,尿酸鹽形成結晶沉積在腎臟、關節滑膜等組織中,引起組織損傷。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過420μmol/L(絕經前女性標準不同),稱之為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是機體嘌呤代謝紊亂導致的代謝異常綜合征,已成為繼糖尿病之后的又一常見代謝疾病;患者可伴發腎臟病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的表現,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
導致高尿酸血癥的主要病因包括嘌呤代謝障礙、尿酸排泄減少或生成增多、某些系統性疾病或抑制排泄尿酸的藥物等,可分為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繼發性高尿酸血癥。
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形成常與遺傳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通常沒有明顯的其他疾病或藥物使用作為直接原因。
主要表現在尿酸排泄減少。患者具有尿酸排泄障礙,包括腎小管分泌減少、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增多等。
其次是尿酸生成增多。尿酸生成增多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謝障礙引起,與尿酸酶基因失活、尿酸合成或轉運過程中相關基因缺陷有關。
而繼發性高尿酸血癥主要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比如某些腎臟疾病、糖原貯積病,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某些藥物:如腫瘤化療,患者長時間服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噻嗪等,也可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尿酸水平增高。
高尿酸血癥的癥狀主要包括有典型癥狀和無癥狀性。典型癥狀中,約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最終發展為痛風,出現反復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間質性腎炎和痛風石形成,嚴重者出現關節畸形或尿酸性尿路結石;無癥狀性高尿酸血癥是指僅有血尿酸增高而不出現癥狀者,伴隨的癥狀較多患者伴有肥胖、血糖升高、血脂異常、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癥狀。
這里須注意的是血尿酸高不一定會痛風,但它是痛風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液中尿酸濃度超過正常范圍,痛風則是一種由于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和腎臟等部位引發的相關性疾病。
只有當血尿酸水平長期持續升高,超過血液的飽和度,尿酸鹽結晶才會在關節及周圍組織中逐漸沉積,但尿酸鹽的沉積并不一定會立即引發痛風的癥狀。痛風的發生往往和血尿酸水平波動相關。痛風的診斷需要多方面結合,醫生通常會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血尿酸水平,甚至通過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判斷來確診痛風。
患者管理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防治的基礎,患者與醫師共同制定并執行治療方案,輕微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必立即使用藥物降尿酸治療,應該首先通過合理的膳食和科學的運動,生活方式的調整等一般治療方式來降低血尿酸水平。
據醫生介紹,一般治療方式分為:
1、合理膳食:健康膳食,鼓勵蛋奶的合理攝入;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限制攝入果糖,如含糖飲料、鮮榨果汁等;限制飲酒,不建議飲用含酒精的飲料。
2、科學運動: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建議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同時要避免劇烈運動,保護關節。
3、篩查并預防痛風及并發癥:應定期進行血尿酸檢查,同時監測血壓、血糖及血脂情況,以便盡早發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防患于未然。
4、藥物治療方式:根據患者血尿酸增高的原因選擇相應藥物治療,高尿酸血癥涉及到的藥物有:增加尿酸排泄的藥物,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促進尿酸分解藥物,輔助降低尿酸藥物。藥物治療須長程控制,血尿酸持續達標。
如果發現血尿酸升高,不必過于擔心,要及時控制及時治療,通過健康飲食、科學運動等多種方式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阻止疾病繼續發展。(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張嘉斌)
]]>近年來,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明顯趨高,被稱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之后的“第四高”。什么是高尿酸血癥?哪些人群易患高尿酸血癥?如何預防?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容易被忽視的“第四高”
隨著秋季來臨,不少地方流行“吃燉肉、貼秋膘”,專家提醒,攝入過多肉類會增加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特別是很多人原本就尿酸偏高,更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能盲目“進補”。
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超過正常范圍的一種代謝性疾病。
從事銷售工作的李先生平時應酬較多,常常在外喝啤酒、吃海鮮和燒烤。最近一段時間,他感覺自己的關節時不時會有些疼痛,尤其是大腳趾關節,偶爾還會紅腫和觸痛。到醫院一查才發現,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達到510微摩爾/升,超過了420微摩爾/升的正常范圍,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尿酸是身體代謝嘌呤時產生的一種廢物,嘌呤存在于許多食物中,比如紅肉、海鮮等,我們的身體也會制造一些嘌呤。”山西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周曉霜說,正常情況下,尿酸會通過腎臟過濾后,隨尿液排出體外,但當尿酸生成過多或排出不足時,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就會升高。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根據《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3年版)》,我國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且呈年輕化趨勢;2018年—2019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表明,我國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為14%,男性與女性患病率分別為24.5%和3.6%。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殷漢告訴記者,由于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日益增多,醫院開設了專病門診。“過去來就診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多數是中老年人,但現在60%以上是20-40歲的青壯年。”殷漢說。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出現在診室里。”周曉霜說,剛剛過去的暑假就接診了不少十幾歲的孩子,十八九歲的居多,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
“吃”出來的病?
周曉霜介紹說,很多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一問起飲食,都是經常喝啤酒、點外賣、吃火鍋,大魚大肉;一些年紀小的患者習慣喝飲料,從小把飲料當水喝。
“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紅肉、海鮮和啤酒,會增加體內尿酸的生成,導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含糖飲料不僅會讓身體產生更多尿酸,還會干擾代謝,影響尿酸的排泄。”他說。
除了飲食,其他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導致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原因。
殷漢舉例說,他的患者中有不少是IT從業者,像這樣的人群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經常久坐、熬夜,而且運動少、喝水少,也不注意控制體重,容易被高尿酸血癥“找上門”。
此外,高尿酸血癥的發生還與遺傳、性別、年齡、肥胖狀況、藥物使用等多因素相關。
專家表示,一些人可能因為遺傳原因而有較高的尿酸水平;男性比女性患病率更高;隨著年齡增長,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率可能會增加;肥胖會增加尿酸的生成,并且可能會減少尿酸的排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某些降壓藥等,可能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高尿酸血癥。
“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家族史人群,久坐、高嘌呤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肥胖人群、代謝異常疾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腎臟病患者,都屬于高尿酸血癥的高危人群,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周曉霜說。
危害不止“痛痛痛”
很多人將高尿酸血癥與痛風劃等號,但事實上,痛風只是高尿酸血癥的“冰山一角”。
專家指出,血液中尿酸水平超過正常值時,尿酸鹽會在血液中結晶析出,沉積在關節,導致痛風。尿酸鹽結晶還會沉積在骨骼、腎臟、血管等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此長期的高尿酸血癥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
預防和治療高尿酸血癥的關鍵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周曉霜建議,高尿酸血癥患者和高危人群要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限制含糖飲料和酒精;同時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適量運動、避免熬夜、做好體重管理。
殷漢表示,高尿酸血癥可以分為無癥狀階段和有癥狀階段,很多高尿酸血癥患者可能長期無癥狀,從而疏忽了對疾病的干預,直到關節疼痛了才來就診,就耽誤了早期治療的時機。事實上,如果體檢發現尿酸水平過高,即便沒有出現痛風等癥狀,也應當及時干預治療。
受訪專家還提到,一些患者缺乏科學治療的意識,疼痛發作時就吃消炎藥或輸液止痛,疼痛緩解后就一切照常,不去規范治療,導致病情加重;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藥過程中不遵醫囑,疼就吃、不疼就不吃,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高尿酸血癥患者應當定期就診,遵醫囑科學治療。(記者馬曉媛)
]]>高血壓:少鈉多鉀,有氧運動為主
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我國成年人患病率約為27.5%。高血壓可傷及全身,導致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強調,身體每日排出鈉的量有限,多余的鈉會潴留在血管內,導致血壓升高,加重心臟和腎臟等器官負擔。因此,高血壓患者必須將控鹽作為首要任務,每天不超過5克(約一啤酒瓶蓋)。日常飲食注意,少吃醬油、雞精、咸菜、香腸等高鈉食物,多吃果蔬、雜豆、菌菇、三文魚、馬鈴薯、青稞等富含鉀的食物。除高鉀食物外,奶制品、豆腐、貝類、魚類等高鈣食物和全谷物、堅果、豆類等高鎂食物也有助減鈉,每天攝入的蔬菜中最好有一半是綠葉菜。烹飪時,可利用香菜、洋蔥、檸檬等天然調味料為菜肴提味,出鍋前再放鹽,能減少鹽的用量。
國內外高血壓防治共識均認為,除了藥物外,保持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有助控制血壓。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運動的“降壓療效”非常顯著,可改善血壓,提高心肺耐力。具體來說,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車、游泳、跳舞、球類運動等,老年人優先選擇太極拳、散步、快走等更舒緩的運動。同時,結合每周2~3次抗阻訓練(每次2~4組,每組8~12次),比如平板支撐、俯臥撐、拉彈力帶、舉啞鈴等,老人應從小負荷、多次重復的運動開始。每周還應搭配2~3次柔韌性訓練,即靜態或動態拉伸,每個動作堅持10~30秒,重復2~4次。為保證運動安全,運動前后都要測血壓,若運動前收縮壓和/或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和/或110毫米汞柱,應控制血壓后再運動。有合并癥的患者,開始運動前應到醫院進行6分鐘步行試驗、心肺運動測試等。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壓,合并不穩定心絞痛、心衰、嚴重心律失常和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不建議運動。張一民提醒:“高血壓患者血管彈性較差,運動要量力而行,避免高負荷,以免引發意外。”
高血糖:粗細搭配,保證鍛煉頻率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通常表現為糖代謝異常。目前,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達11.9%,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通過營養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控血糖,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有效手段,也對防控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具有重要作用。
左小霞表示,糖友一日三餐要學會搭配,碳水化合物應占每日總能量的45%~60%,一般人群主食不超過250克,吃干不吃稀,全谷物和雜豆至少占一半(不要打成粉),飯中可加入雜糧、雜豆,比如小米藜麥紅豆飯、黑米蕎麥蕓豆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土豆、山藥、芋頭等薯類可代替部分主食,每100克相當于25克精米白面的熱量。同時,飲食中應多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比如全谷物、雜豆、新鮮果蔬、肉蛋奶、豆制品等,少吃精米白面、土豆泥、烤紅薯、西瓜等高升糖指數食物。每天新鮮蔬菜的攝入量不少于500克,兩餐之間的加餐可選擇含糖量較低的水果,比如蘋果、桃子、柚子等,總量最好不超過200克。烹飪時少用淀粉和糖,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咽,按蔬菜、肉蛋、主食的順序吃,有助控制血糖。
張一民建議,糖友每天連續靜坐不應超過60分鐘,每周選擇3~7天進行快走、慢跑、騎車、游泳、跳舞、球類活動等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每周進行2~3次拉彈力帶、練抗阻健身器械、舉啞鈴等全身大肌群抗阻訓練,每次2~4組,每組10~15次;再加上每周2~3次柔韌性訓練,每個動作10~30秒,重復2~4次。肥胖人群應逐步增加有氧運動強度和時間,有運動基礎的,可適當增加變速跑、有氧操等運動。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餐后運動優于餐前運動,建議餐后進行輕度到中度有氧運動,有助改善餐后血糖。運動前應避免將胰島素注射在運動部位,并隨身攜帶快速升血糖食物,如餅干等,以應對低血糖的發生。運動期間足量飲水,運動前后注意監測血糖。
另外,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要做好運動計劃。1型糖友先抗阻、后有氧,可降低運動后低血糖風險;2型糖友有氧運動間隔不超過兩天,以防胰島素敏感性過度下降。
高血脂:少油烹飪,訓練適當增量
高血脂會在悄無聲息中慢慢“糊住”健康的血管,時間久了,多種心血管疾病便接踵而至。而高血脂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
日常飲食方面,高血脂患者的首要任務是限制能量攝入。每天膽固醇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蔬菜攝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200~350克,多吃粗雜糧和豆類。保證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占比不超過20%~25%,不建議采取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少吃炒飯、炒面、油條等高脂食物。高甘油三酯血癥人群應適當限制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米白面。同時,要少吃動物腦、蛋黃、魚籽、魷魚、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多吃青稞、燕麥、堅果、豆腐絲等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每天用油量控制在20~25克,少油炸、煎炒,多蒸、煮、焯,可用不粘鍋炒菜,做葷菜時先將肉煮熟,再與蔬菜熱拌,以減少烹飪用油。
運動方面,張一民建議,高血脂患者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比如快走、慢跑、騎車、游泳、跳舞、球類活動等,每周堅持5天,每次50~60分鐘,累計250~300分鐘;每周進行2~3次拉彈力帶、舉啞鈴等全身大肌群抗阻訓練,每次2~4組,每組8~12次;每周做2~3次柔韌性訓練,每個動作10~30秒,重復2~4次。
高尿酸:限制嘌呤,低中強度運動
大家在忙于和“三高”作斗爭時,“第四高”已經成為強大的疾病新因素,它就是高尿酸。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癥總體患病率為13.3%。長期攝入高能量食物、含糖飲料、酒精等不健康膳食和肥胖是主要危險因素。
左小霞強調,高尿酸血癥患者飲食應多樣化,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 200~350克。飲食以控制嘌呤攝入為主,調整好飲食結構能將尿酸降低70~90微摩爾/升。具體來說,少吃帶魚、動物內臟、高湯等高嘌呤食物;高嘌呤植物性食物(蘆筍、豌豆苗、菌類等)煮后棄湯可減少嘌呤量;多吃谷薯類、奶制品、蛋類、果蔬等低嘌呤食物;不宜多喝果汁,以免其中所含果糖影響嘌呤代謝。如果發現自己尿酸過高,每天至少喝水2000毫升,以增加尿量,盡可能把過多的尿酸排出去。
張一民表示,合理運動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能提高身體代謝率,增強尿酸排泄能力。高尿酸血癥患者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5~7次、累計150~300分鐘。同時,每周應進行2~3次啞鈴操、推舉、平板支撐等全身大肌群抗阻訓練,每次2~4組,每組8~12次;每周做2~3次柔韌性訓練,每個動作10~30秒,重復2~4次。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癥合并腎病的患者,要控制運動強度,以低中強度為宜,以防尿酸水平升高,加重病情。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每日尿量應不少于2000毫升。
]]>正常嘌呤飲食下,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超過420毫摩爾/升,女性超過360毫摩爾/升,即為高尿酸,學名為高尿酸血癥。如果對40歲以上的高尿酸人群進行觀察,常會發現有“四多一少”影響著他們的尿酸水平。
熬夜多。熬夜等作息不規律或壓力大時,交感神經就會占據主要地位,使人出現過度緊張和興奮的情緒,新陳代謝加速,嘌呤代謝也隨之增加,促進了尿酸的產生,而且交感神經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腎血流量減少,腎功能降低,尿量相應減少,血尿酸濃度就高了。
吃肉多。機體內,約2/3的尿酸來源于內源性嘌呤代謝,其余來自外源性的飲食攝入。如果進食過多肉類、動物內臟、貝殼類等高嘌呤食物,便可增加尿酸生成。
應酬多。中年人生活負擔重、事業壓力大,常免不了各式應酬,其間難免進食一些包括火鍋在內的高嘌呤飲食;應酬中還可能飲酒,酒精本身會促進腺嘌呤核苷酸轉化為尿酸,進一步升高尿酸水平。
脂肪多。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糖皮質激素、胰島素代謝紊亂的元兇之一。一旦出現胰島素抵抗,便可造成尿酸生成增多、排泄減少或酮體生成過多,從而抑制尿酸的排泄。數據顯示,體重與血尿酸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在35~44歲較為明顯,且水平較高者的內臟脂肪更多。
雌激素少。絕經前女性的痛風發病率低于男性,可能與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有關。40歲后,女性卵巢功能明顯下降,雌激素水平也會波動性下降,保護作用逐漸降低,高尿酸風險隨之升高。
對于中年人來說,上述不良因素往往疊加出現,只有及早堵住這些“漏洞”,才能擋住血尿酸的上行趨勢。首先,控制體脂、避免超標。在控制熱量攝入的基礎上,可改變原有的飲食結構,多選低熱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的食物,控制高嘌呤食物攝入,少攝入酒精。其次,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可選擇散步、慢跑、快步走、跳舞、慢速騎車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周運動3~5天,且不低于150分鐘,但強度不要太大,以免升高尿酸水平。第三,每天至少攝入2000毫升水,以白開水、淡茶水為主。第四,控鹽控糖。
如果中年人發現尿酸高了,即使沒有任何癥狀也要開始干預,否則痛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的發生率和不良預后風險均會增加,比如高尿酸性含鈣腎結石常見于中年人;男性痛風發病率在45歲達到高峰。
]]>認識高尿酸血癥和痛風
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是痛風的病理基礎。也就是說,高尿酸血癥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現痛風,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反復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由于其發作時關節疼痛劇烈,患者往往痛苦不堪。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食養建議
1.食物多樣,控制嘌呤
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患者,建議低嘌呤飲食,同時食物要多樣化,保證營養均衡。如:每天攝入的食物達12種以上,而每周攝入的食物達25種以上,包含谷薯、果蔬、肉魚、蛋奶和堅果等。由于食物中的嘌呤經人體代謝后會生成尿酸,所以要控制嘌呤攝入量。常見的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有:動物內臟,如豬心、豬肝、豬腰子等;海鮮,如貽貝、生蠔、沙丁魚等,建議盡量少吃。而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可放心吃,如雞蛋白、牛奶、果蔬等。另外,個別患者對大豆及其制品是否可以吃,存在疑問。雖然大豆的嘌呤含量較高,但由于人體對植物性食品的嘌呤利用率不高,且豆制品在加工過程中嘌呤含量會下降,如豆干、豆腐等,故可以適量食用。
2. 果蔬充足,奶水充足
新鮮的水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如維生素C、生物堿、黃酮類、酚酸等,可以促進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建議患者多吃新鮮的水果和深色蔬菜,水果200~350g/d,蔬菜不少于500g/d。奶類中的乳蛋白亦有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建議每天飲用300ml以上奶或奶制品。多飲水可以促進尿酸從腎臟排泄掉,建議患者在沒有心衰、腎衰等需要控制液體量的情況下,每天飲水2000ml以上。優選溫開水,愛喝茶或咖啡的患者,也可飲用淡茶水、無糖咖啡等。
3. 限制飲酒,控制果糖
很多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患者都愛喝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酒類含有較高的嘌呤,如黃酒、啤酒等。而且,酒精的代謝可以促進尿酸的生成,還會使血液中的乳酸升高,抑制尿酸的排泄,加重高尿酸血癥,增加痛風風險。因此,患者需控制酒癮,盡量少喝酒。愛喝飲料的患者需要注意,如含糖飲料、鮮榨果汁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果糖,其具有潛在的誘發血尿酸升高的作用,應適當控制。
4. 科學烹飪,限制生冷
合理的食物烹飪方式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尿酸。不建議油煎、油炸、腌制、鹵制等烹飪方式,建議低鹽低脂的烹飪食物,如食鹽少于5g/d,烹調油少于30g/d,甚至少于25g/d。肉類建議汆煮后食用,可以降低肉中嘌呤含量。盡量不喝或少喝湯,尤其濃肉湯中嘌呤含量較高。不吃或少吃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引起關節中尿酸鹽結晶析出,誘使痛風發作。
5. 吃動平衡,注意體重
研究證實,超重和肥胖是發生痛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減輕體重能明顯地改善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故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應通過改善飲食結構和合理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健康范圍。18歲至64歲成年人體重指數(BMI)建議控制在18.5~23.9kg/m^2,而65歲以上老年人建議控制在20.0~26.9kg/m^2。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高尿酸血癥或痛風患者應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自己的食養方案,邁向健康的生活。
(作者:金希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院 臨床營養科內分泌科 副主任醫師)
]]>15個容易造成尿酸升高的生活習慣
1.愛喝含糖飲料。包括含蔗糖、含果葡糖漿、含果糖的飲料。果汁飲料、甜味奶茶等也都在含糖飲料的范圍里。
2.喝大量果汁(包括100%果汁)。
3.愛吃各種甜食、甜點、糖果、甜味焙烤食品(甜餅干、甜面包、曲奇等)。
4.愛喝酒,包括啤酒,也包括白酒,以及過量的紅葡萄酒。
5.喜歡吃海鮮河鮮。包括貝類、牡蠣、魚子、螃蟹、蝦、沙丁魚、鳳尾魚等等。
6.愛吃高嘌呤含量的動物內臟。
7.吃很多烤肉、燒烤肉類。
8.日常吃過多的牛肉、羊肉、豬肉等。
9.吃過多的加工肉制品,如火腿、培根、咸肉、香腸等。
10.吃蔬菜、薯類、雜糧、奶類太少,鉀鈣鎂元素攝入不足。
11.吃得過咸,長期鈉過量。
12.吃碳水化合物過少,或長時間生酮減肥。
13.經常節食減肥,長期半饑餓狀態。
14.運動不足,肌肉軟弱。
15.運動/勞動強度過大,常常處于應激狀態。
大家看看,自己或高尿酸血癥的家人中了幾條呢?
三大飲食結構容易造成尿酸升高
通過以上15個飲食習慣,如果總結一下,從飲食角度來說,容易造成血尿酸水平上升的有幾個方面的機制——
1.吃糖太多,如甜飲料、純果汁等
研究證實,過多攝入果糖不僅會導致胰島素抵抗,而且會造成尿酸代謝紊亂。大瓶喝甜飲料,是攝入過多果糖的最佳方式。
我國古代并沒有喝甜飲料的習慣,用餐時只喝湯或茶,不喝加糖飲料。兩餐之間只喝水和茶,也不喝甜飲料。90年代之后,國外的甜飲料逐漸進入中國,在強大的商業推廣力量作用下,喝甜飲料逐漸成為一種消費習慣,特別是在餐館用餐、成人聚會時,都會給小孩子點些甜飲料。因為孩子天生喜歡甜味,對甜飲料很容易產生迷戀。
這里還必須說一句,純果汁的含糖量,比很多甜飲料還要高。一杯果汁,往往就納入了兩三個蘋果/梨/桃/橙子中的糖分,而喝兩杯果汁是非常輕松愉快的。所以,用果汁替代水果極易引起糖分攝入過量。
可能有人會問:水果還能不能吃呢?能吃。膳食指南建議每天200-350克的水果,在這個數量范圍的前提下,不會引入過多的果糖,也不會引起尿酸水平過高。但是,如果一天吃兩三斤水果,那么果糖的總量就會過多,恐怕也是一樣值得擔心的。
此外,近年來,由于淀粉糖工業的發展,果糖生產數量增加,很多甜點心、甜食都樂于直接使用“結晶果糖”。
果糖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又有宜人的清甜味,很快進入了各種糊粉食物和柔軟糕點當中,也被奶茶店和甜品店所樂用。
不易結晶的蜂蜜,也是果糖的密集來源。一些甜味食物以蜂蜜為甜味來源,同樣會引入果糖。
因此,從飲料之外的各種甜味食品中吃進去的果糖數量,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
2.魚肉海鮮越來越多,蔬菜、薯類、雜糧越來越少
研究證實,水產動物和紅肉類食物吃得太多,和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風險有正相關性。
由于孩子們是家庭里的寶貝,從小各種動物性食品充足供應,拿肉、魚、蝦當飯吃的孩子不在少數,而魚、肉、海鮮、河鮮等食物的嘌呤含量遠高于糧食類主食和蔬菜水果,這是人所盡知的。同時,它們給身體的酸負荷也比較高。最近有研究發現,食物酸負荷與高尿酸血癥的風險有所關聯。
與此同時,給膳食提供大量鉀元素的食物,蔬菜、薯類和全谷物,攝入量是嚴重不足的。很多孩子不愛吃蔬菜,每餐吃的量非常小。除了薯條薯片之類油炸、烤制食品,蒸煮烹調的甘薯、土豆、山藥等薯類也很少,糧食只吃白米白面,這樣就無法達到營養平衡狀態。
3.碳水化合物太少,身體能量不足,甚至是饑餓
食物不足時,身體只能分解自體組織來供應能量,而組織細胞的分解會產生嘌呤,造成內源性尿酸產生增加。
碳水化合物不足時,身體快速降解脂肪,卻不能把它們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會產生過多的酮體,從而造成身體處理和排出尿酸的能力下降。
原本沒有達到肥胖狀態的人,卻采納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包括生酮飲食,可能會給身體帶來高尿酸血癥的風險。
在肥胖狀態下,暫時的低能量飲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降低肥胖水平,而減脂本身是有利于預防代謝紊亂的。但是,如果人沒有達到肥胖標準,原來也沒有明顯的代謝紊亂問題,那么低碳水化合物減肥就是弊大于利的,反而會擾亂嘌呤代謝。
我們常見到這樣的案例,有些女生原本身體健康,只是正常的豐滿狀態,沒有達到肥胖標準,卻采用饑餓減肥或極低碳水化合物減肥的方法,大幅度減少主食,甚至不吃主食,結果反而造成抗病力下降、月經不調、胰島素抵抗,甚至是高尿酸血癥。在恢復正常吃主食,并溫和運動之后,尿酸水平逐漸回歸到正常狀態。
改善尿酸水平的15個建議
我們學校的體育教學部每學期都開設減脂班,我給這些學生在飲食方面有一些指導建議,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1.盡量不吃加油、加鹽、加糖的零食。
2.多吃各種少油烹調的蔬菜,每天吃兩份綠葉菜,額外買一些番茄、黃瓜、生菜等可生食蔬菜,配著飯菜不加油鹽直接食用。
3.主食可控量,但每餐至少要吃到50克干重的量(所謂的“一兩飯”)。運動量大后感覺特別疲勞時,可以增加主食的量,以促進肌肉恢復。
4.盡量吃原味的主食,不吃加了油鹽的餅、燒餅之類的面點,也不吃面包和點心等焙烤食品。
5.每天定時定量早餐。加喝一盒自己買的牛奶(牛奶比豆漿有益控尿酸)。
6.不喝甜飲料(包括代糖飲料),不喝果汁,不喝奶茶,不喝加糖的咖啡。
7.吃飯時專心體會食物的飽感,不看手機。
8.晚餐后盡量不吃東西。
9.兩餐之間餓了可以喝脫脂奶,吃少量水果,但水果每天不超過400克(帶皮核重)。
10.飯后半小時之內不坐下,而是散步或做站著的工作。
11.優先選擇減油減鹽的菜肴。如果吃一個濃味的菜,要用少油無鹽的菜來平衡。
12.不吃加油、鹽、糖的花色主食,只吃原味。
13.每天吃燕麥片、雜糧飯、全麥饅頭之類的全谷主食。小米、糙米、燕麥等全谷物的嘌呤含量并不高。建議購買即食燕麥片,早餐自己沖一碗,替代白米粥。
14.餐前喝一碗不加鹽的湯,或一杯白水,先吃一小碗蔬菜,再吃半份其他菜肴,最后吃米飯、饅頭等主食。
15.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晚上盡量早點睡覺。
如果尿酸高到比較嚴重的程度,甚至發作痛風,建議求醫治療。但無論是否服藥治療,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配合都是重要措施。趁著關節和器官還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趁著年輕恢復能力較強,一定要堅持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讓尿酸水平回歸正常范圍,身體代謝重新回到活力滿滿的狀態。
文/范志紅(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科協聘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許多人認為,血中尿酸高就是痛風,就必須治療。事實上,高尿酸血癥雖是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但并非痛風的同義詞。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反復發作的急性單關節炎,尿酸鈉鹽形成痛風石沉積,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等,若未經正規治療,通常會演變成痛風性腎病。
誤區2:限制高嘌呤飲食就足夠了
研究指出,即使嚴格地限用嘌呤含量極低的食物,血尿酸濃度的下降也很有限;相反地,若飲食毫無節制,卻可使血尿酸濃度迅速升高到隨時可能發作的狀態。從另一角度看,痛風患者常同時伴有高脂血癥、高血壓或糖尿病,這些疾病本來就需要食物的節制,故飲食控制是必須的。
痛風飲食原則為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沙丁魚、蛤、蟹等。含中等量嘌呤的有魚蝦類、肉類、豌豆、菠菜等。至于水果,蔬菜,牛奶,雞蛋等,所含嘌呤則相當少。
誤區3:患上痛風源于飲食不當
1.痛風高發人群主要有兩大類:男性多為40歲-60歲,高脂飲食與酒類消耗量大者。女性則大多處于絕經后,特別是有高血壓而服用利尿劑者。
2.肥胖且合并高尿酸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
3.服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利尿劑、低劑量阿司匹林。
4.有痛風家族史,或可在家族親屬中追查出尿路結石病史。
誤區4:痛風發作的部位僅限于關節
70%的痛風患者首發部位是在第一大腳趾(第一跖趾關節)。疼痛也可以發生在足背、阿基里斯腱、腳后跟、踝和膝關節等部位。另外,手指、肘等上肢關節也可能發生。90%以上患者首次發病部位多是下肢關節。
為什么下肢關節,尤其是第一大腳趾容易發作呢?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痛風發作是尿酸變成尿酸鈉結晶,炎癥產生之后發生的,因此容易發生結晶的地方都可以發生痛風。結晶按順序易發生在酸性強、經常運動和承重部位、溫度低的部位。故結晶易發生的部位是關節,耳廓,腎臟,尿路等。這些部位與很多易發生結晶的條件一致,關節尤其是第一大腳趾滿足所有條件。
誤區5:尿酸穩定后和止痛后就可以停止治療
痛風的治療必須堅持終身服藥和配合飲食療法。部分患者尿酸穩定后,就放棄了藥物治療。但這樣隨意地停藥,尿酸不久就再次升高。正確的治療是在尿酸下降到目標值(血尿酸300-360umol/l)之后,醫生會允許慢慢減少藥量,在這之前則必須堅持規律服藥。
一般情況下,痛風治療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1階段是針對痛風發作進行治療。這是緩解疼痛的治療,以消炎鎮痛藥物治療為主。
第2階段是痛風發作消失后,進入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飲食療法和日常護理,時間為3-6個月。使用藥物的種類因高尿酸血癥類型而不同,原則上排泄低下型使用促尿酸排泄藥,生成過量型患者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
第3階段接著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療,進行終身控制尿酸治療,同時采用藥物和飲食治療,預防并發癥或復發。(杜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曾小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主任醫師 張學武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趙東寶
10%國人患上第“四高”
據估計,我國痛風患者約有1200萬,血尿酸值過高的人約有1.2億(約占總人口的10%),數值趕超甚至緊追糖尿病(0.92億)、高血壓(2億)、血脂異常(2億)的發病率。
南京一項針對30萬退休人員的調查顯示,有7.68%的老年人尿酸偏高,年齡越大,得病率越高。
不止中國,第“四高”也成了全球人的困擾。歐美地區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為2%~18%。日本的一項調查則表明,近20%的成年男性,尤其是男性白領患有高尿酸血癥。
曾小峰指出:“雖然現在沒有確切的全國范圍內的流行病學數據,但值得警惕的是,高尿酸病例逐年上升,而且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老百姓一定要重視這個繼‘三高’之后的第‘四高’。”
重男輕女的第“四高”
24歲的小李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程序員,入職體檢中被查出血尿酸偏高,平時身體一向很好的他并沒有在意。
前不久,小李為一個項目連續忙了三個月,在慶功宴上和同事多喝了幾杯后,他突然覺得左腳大拇趾處劇烈疼痛,服用了一些消炎藥,一周后疼痛消失。
但在隨后的半年里,左腳大拇趾的疼痛反復發作,幾乎疼得整晚睡不著。他到醫院檢查后才發現,自己得了人們常說的痛風。
像小李這么年輕的痛風患者并不少見。趙東寶介紹:“這病不只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會得,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我在臨床上見過最年輕的患者只有17歲。”
近20年來,我國高尿酸血癥的初發年齡平均下降了6.3歲,不足40歲初次發病者增加了26.3%。
趙東寶解釋說,尿酸是人體內嘌呤核苷酸分解的代謝終產物,可以說是人體的“垃圾”。人體內有一個可以容納1200毫克尿酸的“漏斗”,每天新生成600毫克,同時排泄掉600毫克。
但一旦“漏斗”中的尿酸過多,或者“漏斗”出現問題,沒辦法通過腎臟及時排泄尿酸,尿酸就會被帶到血液中。
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超過正常,在臨床上就會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癥”,體現在體檢報告上就是“尿酸偏高”。這類人一旦經飲酒、工作壓力大等諸多因素的刺激,就可能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小李的腳趾突然劇烈疼痛正是因此導致的。
高尿酸還是一種重男輕女的疾病。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為20∶1,男性占78.1%~95%,女性僅占5%左右,男性的高發群是中老年人,女性則是停經不再分泌雌激素后才會出現。
看不見的尿酸高傷你很深
“高尿酸血癥是富貴病的一種,算得上是吃出來的病。”曾小峰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品在飲食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增加。
動物內臟、海鮮、蘑菇、豆子等食物富含嘌呤,雖然都是營養豐富的好東西,吃多了卻會引起尿酸增高。
尤其三類人要特別注意:
經常喝酒的人。特別是啤酒,其中含有大量嘌呤,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
所以常喝酒的人要注意三個月去醫院檢查一下血液中的尿酸值是否超標。
工作忙碌、壓力大的人。不注意休息,勞累,壓力大也會增加高尿酸發病的可能,特別是久坐在辦公室不運動的白領。
腎臟功能退化的人。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退化,腎臟功能減弱,沒有能力及時排泄尿酸,就會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值增高。
而尿酸一旦偏高,最容易傷及以下四個部位:
1關節易痛風
張學武介紹,血液中尿酸長期升高,會使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腳趾、腳踝、膝關節等處會出現急性的劇烈疼痛、紅腫等現象。
如果關節炎反復發作,就有可能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畸形,甚至不能行走、持物。
2潛伏的“腎臟殺手”
高尿酸血癥首先損傷的就是腎臟,可引起急、慢性尿酸性腎病和尿酸性腎石病。
長期患有高尿血酸癥的病人很可能發展為慢性的腎臟損傷、腎臟形態異常、腎功能下降,甚至衰竭。
3加重心血管疾病
高尿酸血癥若不積極控制、治療,還會促使或加重動脈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痛風患者急性心梗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6%。
4和其他代謝疾病互相影響
高尿酸通常伴隨“三高”一起出現,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比如10%~30%的肥胖病患者都伴有高尿酸,而高尿酸血癥患者中20%~50%的人都患有糖尿病。
“三多四少”幫你遠離高尿酸
生活中,有不少人是等到痛風發作才知道自己尿酸高的,其實,體檢時,血液里尿酸值升高就是一個“不健康”的信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想要真正遠離高尿酸,專家們建議遵循“三多四少”原則。
多喝水:如果發現自己尿酸過高,每天至少喝水2000毫升,以增加尿量,盡可能把過多的尿酸排出去,夏季應適當增量。
多吃堿性食物:比如蔬菜、牛奶、水果、米面等,增加體內堿儲量,有助降低尿酸,特別是夏天用玉米須和玉米苞葉煮水后飲用,降尿酸效果最好。
多吃蘇打類食物:能起到中和高尿酸的作用。平時,不妨隨身帶一點蘇打餅干,每次應酬后吃一點,以降低尿酸。
少吃嘌呤高的食物:比如動物內臟、海鮮、肉類、豆腐等。
少吃火鍋:涮一次火鍋比一頓正餐攝入的嘌呤高10倍,甚至數十倍。
少服用降低尿酸的排泄藥:比如速尿和雙氫克尿噻等利尿藥,以及一些降壓藥等。
少攝入熱量和脂肪:肥胖會引起內分泌系統紊亂,嘌呤代謝加速也可能導致血尿酸濃度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