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品質影響百姓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數
食物是每人每天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是人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能量基礎。世界衛生組織曾將“健康”界定為“完全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福祉狀態”,而食品健康恰恰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福祉緊密相關。
食品的安全、營養是人們健康生活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飲食方式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存在關聯;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與動物源食品、油脂類消費量呈顯著正相關。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人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膳食不合理。發表于《柳葉刀》雜志的研究就曾談到,高鹽或高鈉攝入在我國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致病原因中排在第一位。所以,提倡健康飲食、推廣食品安全知識,也是提高整個社會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食品健康與個人心理健康狀況也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攝入富含礦物質、維生素以及抗氧化劑的食品可以改善心情、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2024年4月,《自然—精神衛生》雜志上一項18萬人的追蹤調查表明,不同飲食偏好帶來的精神障礙疾病風險是不一樣的。挑食、偏食會影響心情,并造成營養不良。而均衡飲食的人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素質和更優秀的認知水平。
可見,食品的品質影響著百姓的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數,而健康、安全的食品將對人民健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F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在“吃”上,就是更加豐富多樣、營養健康的食物供應。
農業生產作為食品供應鏈的起點,必須建立科學、規范的生產標準,采用安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全程監控農田環境、農藥使用等方面,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后續加工和消費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在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注重其他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包括肉蛋奶、菜果、魚等。
大食物觀正是對傳統糧食安全觀的拓展和延伸,打破了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觀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多途徑開發豐富食物品種,其范疇包括一切能夠滿足人類能量需求并具有營養健康價值的食物。在此基礎上,以滿足居民多元化消費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推動生產方式由“生產什么吃什么”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通過科技創新,優化食物品種和品質,建立供需適配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適應人們對于更加健康、多樣化食品的需求。
膳食結構的變化需要與之匹配的健康素養
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隨著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不斷改變,與之相關的健康問題也在變化。
過去,我國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膳食纖維含量豐富,但谷類食物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偏少,奶類和水果較為缺乏。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膳食結構逐漸轉變為畜肉類和油脂消費過多,而粗雜糧、薯類食物減少,這樣又容易導致營養攝入失衡,引發新的營養問題。
當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同時存在。例如,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的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遠高于推薦值;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鹽問題值得關注;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凸顯。
可見,吃與會吃是有本質區別的。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是人體每日需要均衡攝取的7種營養素。現代營養學認為,人的營養狀況就像由7塊木板圍成的木桶,木桶容量相當于健康狀態,飲食提供的營養素決定了木板的高度,木桶容量取決于最短木板的高度。
但很多人對健康飲食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區。有因為追求纖細身材拒絕碳水食物,有認為素食最健康,也有偏愛大魚大肉。其實,健康人群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能量來源的50%至65%,蛋白質占10%至15%,脂肪占20%至30%。如果碳水化合物占比超過70%或者低于40%,就會帶來健康隱患。同樣,動物性食品給我們提供了優質蛋白、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但也含有較高脂肪和膽固醇。
這些提醒我們,膳食結構的變化需要與之匹配的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
為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定期修訂,旨在幫助居民提升健康素養,通過平衡膳食改變營養健康狀況,將預防關口前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健康人群而言,提升健康食品素養,了解膳食科學知識,使用平衡膳食工具,有助于改善健康狀況。對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而言,減少能量,增加果蔬和優質蛋白攝入,保持健康飲食規律與總量控制更為必要。
近幾年,“地中海飲食”一度走紅,成為不少人追逐的健康膳食模板。其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早已為我們打了樣。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不同膳食代表,其中不乏健康的膳食模式。如我國江南及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相對較好,膳食的主要特點是:烹調清淡少鹽,食物多樣,谷物為主,有豐富的蔬菜水果,經常吃魚蝦等水產品、大豆制品和奶類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膳食營養調查和慢性病調查發現,這些地區高血壓等慢性病患病率低,人均預期壽命尤其是健康預期壽命較高,超重肥胖發生率相對比較低。比較發現,這一模式與平衡膳食模式較接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其定義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并予以推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僅南方地區,其他地區通過合理搭配,也可以找到健康膳食的解決方案。
未來食品趨勢是風味和健康雙導向
食品多元化是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讓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讓健康的食品更美味,已成當下趨勢。而未來食品正是風味和健康雙導向的。
什么是未來食品?是對傳統食品、現代食品的發展,體現著未來生產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主要任務是解決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問題,核心內容包括植物基食品、食品感知、智能制造、替代蛋白、精準營養以及食品安全。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食品將會更安全、更營養、更美味、更可持續。作為一項高技術產業,未來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食品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風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對食品工業企業來說,在食品制造向食品智造的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培育符合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從而構建出食品工業產業設計健康功能產品、打造健康生產工廠、做好健康食品供應鏈,形成高品質、高價值、優服務的現代化可持續未來食品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針對特定人群的營養健康食品還比較匱乏。如嬰幼兒食品中除嬰幼兒奶粉開發比較好外,其他嬰幼兒食品的研發生產不容樂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但適合老年人吃的老年食品研發生產不太充分,口味口感方面針對性不足;對飲食有要求的糖尿病、痛風患者,真正實現健康與風味兼具的食品并不多。
食品創新是全方位的,這首先需要從制度層面形成共識,進一步制定完善健康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包括支持性和監管性政策等,引導全社會、全行業朝著健康食品方向發展。同時,著重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建立與健康食品體系相協調的食品監管體系,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監督力度,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還應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健康食品產業技術創新和發展。
(作者:景日澤,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1.廣東人吃得“最養生”,川人吃得“很安逸”。總體來看,約六成消費者認為自己營養健康知識掌握較好,很了解“平衡膳食寶塔”。然而僅有8.7%的專家認為消費者已經充分掌握了營養健康知識,可見營養健康知識的傳播依然任重道遠。本次調查的10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廣州人在“平衡膳食寶塔”認知度和飲食健康自評方面排名居前,而飲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動也十分積極,這給“廣東人會吃”賦予了新的內容。重慶人和成都人在“平衡膳食寶塔”認知度和飲食健康自評方面盡管墊底,但依然樂在其中,缺乏飲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營養健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對知識程度較高,改變意愿強的地區和人群,要在基本科普的基礎上提供更豐富的科學知識;反之,則以普及基本知識為主。關鍵是要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在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從“要我改變”變成“我要改變”。
2.消費者最想減鹽,但口味偏好難以撼動。消費者對“三減”(減鹽、減油、減糖)的認同度頗高,其中減鹽的需求最迫切但也最難減。從調查結果來看,“三減”最大的挑戰在于大多數消費者不愿意放棄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費者不希望產品為了健康升級犧牲口味。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指出,甜味劑在食品行業減糖方面已經有成熟應用,但鹽和油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替代品,這使得食品行業只能采取緩慢漸進策略,以時間換空間,讓消費者逐步適應少鹽、少油食品。
3.消費者大大低估了家庭廚房的重要性。調查發現,高達80%的消費者認為,是否遵循健康飲食是個人選擇,對于外來干預存在一定排斥心理。但與此相矛盾的是,多數消費者認為飲食健康的主要責任在食品企業和餐飲企業,而專業界和企業界一致認為家庭廚房才是核心。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家庭廚房是國民健康的重要基石,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只有家家戶戶都踐行“均衡膳食,吃動平衡”,讓每一個“細胞”都健康起來,我們才能實現“健康中國”。
4.消費者關注營養知識,但常感困惑。調查發現,消費者獲取營養知識的渠道豐富多樣,其中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是消費者的首選渠道。但同時,近三分之二的消費者苦惱于營養建議經常改變,不知道該相信哪種說法。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自媒體的信息量很大,但信息的整體質量不高,尤其是謠言和模棱兩可的信息偏多,建議消費者多從官方出版物(比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尋求答案,更希望官方部門和專家能多參與社交媒體的傳播,擴大權威信息的聲量。
5.企業健康升級行動積極,但專家有更高期待。本次調查中近六成企業認為目前市場健康食品供應不足,超過80%企業的健康升級已經付諸行動。同時調查發現,食品企業認為健康升級的政策扶持和正向激勵不足,導致企業研發動力有限。此外,很多專家認為企業的健康升級尚未達到預期水平,且餐飲業的現狀與專家預期差異更明顯。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總工程師李宇認為,食品企業的健康轉型最終要看消費端的選擇,因此消費者教育和企業配方升級一定要“雙管齊下”。否則產品叫好不叫座,最終也會打擊企業健康轉型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