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行啦——年紀大啦,縮個兒了。”小語母親略顯惋惜。
這個令人心酸的“縮個兒”現象絕非個例。“‘縮個兒’是骨質疏松發出的警報,”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夏維波說,“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患病人數約為9000萬,其中女性約為7000萬。”骨質疏松癥正在威脅公眾健康。
“如果身體是一棟房子,那么骨頭就是房梁。”夏維波說。骨質由負責吸收骨基質的“破骨細胞”和合成骨基質的“成骨細胞”共同參與調節。他們就如同“拆遷隊”和“建筑隊”:破骨細胞分解舊骨,成骨細胞構筑新骨。“一拆一補”的過程中,骨質就得到了更新,身體的“承重墻”也越發牢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場博弈逐漸失衡,當“拆遷隊”的積極性和工作量遠遠大于“建筑隊”時,承重墻將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形成骨質疏松癥。
這場博弈中,女性絕經后雌激素銳減,導致“拆遷隊”占據優勢,加之各類因素疊加,更受骨質疏松的“偏愛”。一般情況下,女性的骨骼結構通常較小,峰值骨量與男性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妊娠、分娩、哺乳、絕經因素都會導致女性骨量的流失。國家衛健委公布的首個中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0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2.1%,女性患病率是男性(6.0%)的5倍多。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松癥患病率更是達到51.6%。
但骨質疏松,這位“靜默的殺手”,因其早期征兆不明顯,往往被忽視。若不及早發現并治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骨骼疼痛、骨骼畸形,患者容易在輕微外力下骨折,甚至可能引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深靜脈血栓等一系列疾病風險。髖部骨折尤其兇險,發生后1年內死亡率高達20%,幸存者中半數永久殘疾,生活質量斷崖式下跌。
那么,該如何在早期及時發現并預防骨質疏松呢?
“合理的營養和增強抗阻、力量鍛煉可以促進骨骼強健。”夏維波提示,負重運動和力量訓練對骨骼健康最為有益,舉、推、跑、跳以及“登臺階”等方式可使骨骼更加強健;同時,建議保持均衡膳食,攝入足夠的鈣、蛋白質、維生素D、維生素K等營養素。
此外,體重也是影響人體代謝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們往往認為,體重過輕的人更容易骨質疏松。”夏維波介紹說,“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低體重和過度肥胖都會對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人體在健康體重或體重適度增加時,體重與骨密度呈正相關。體重過低是骨質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險因素,但體內脂肪含量過高時會導致骨轉換失衡,增加骨質疏松風險。與此同時,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動靈活性受限,在骨質疏松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風險明顯增加。因此,營養均衡、適度運動都有利于避免骨質疏松。
專家指出,骨質疏松癥任何階段開始治療都不晚,但早診斷和早治療會大大受益。從生活中的小習慣開始,平時付出一些小成本,就能讓晚年生活的幸福自由,多一份保障。(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崔興毅 孫聞陽)
]]>骨密度低是感染新危險因素
過去諸多科學證據表明,骨骼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骨骼健康與感染風險之間的關系仍然未知。為此,上述研究人員從1995年起開展調查研究,直到2020年底,從9449名香港居民中篩選出5717名符合條件的參試者(4072名女性,1645名男性),研究了3個部位(腰椎、股骨頸和全髖關節)的骨密度與常見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皮膚感染)、敗血癥的關系。
研究期間,上述4種疾病的發病率分別為每1000人年7.77例、5.43例、3.29例和2.74例;男性肺炎、皮膚感染和敗血癥的發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尿路感染發病率更高;排除有骨質疏松性骨折病史的參試者后,腰椎、股骨頸、全髖關節的骨密度與感染、敗血癥風險顯著相關;與正常參試者相比,任何部位發生骨質疏松的參試者,肺炎風險增39%,尿路感染風險增38%,皮膚感染風險增60%;股骨頸、全髖關節的骨質疏松與常見感染、敗血癥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而腰椎骨質疏松僅與皮膚感染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研究人員解釋,腰椎骨密度對治療和激素變化等更敏感,全髖關節骨密度更能反映骨骼健康狀況。
此前研究表明,骨密度低的人,出現肺部膿毒癥和呼吸道感染后死亡風險更高,感染新冠病毒的后果可能更嚴重。上述新研究的研究人員表示,股骨頸和全髖關節骨密度低者,發生常見感染和敗血癥的風險更高,這表明骨密度低不僅是影響膿毒癥患者預后的潛在因素,也是感染和敗血癥的新危險因素。
骨折疊加感染,難上加難
“該研究最大的啟示是,骨質疏松人群要積極防治,盡可能降低各類感染風險。”北京積水潭醫院骨質疏松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師陳佳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目前,骨密度下降導致感染風險增加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骨代謝有關。成骨細胞(負責骨基質的合成、分泌和礦化)分泌的白介素7對淋巴細胞很重要,還有一些分泌因子可能參與免疫反應,并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破骨細胞(當聚集到一定數量時會令局部的骨質脫鈣溶解,破壞骨組織)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對免疫調節有負向作用,增加感染風險。當成骨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慢于破骨細胞的破壞速度,就會造成骨質疏松。這類患者成骨細胞功能減弱,破骨細胞功能相對增強,就可能導致抗感染能力下降。臨床上,骨質疏松性骨折后的感染風險會增加,特別是髖部骨折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活動能力喪失,更容易患肺炎、泌尿系感染、壓瘡等。此外,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致殘致死率非常高,也和感染風險增加有一定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如果疊加感染,治療難度就會增加。陳佳解釋,一方面,患者治療時不能處于正常體位,可能還需要長期臥床,使得肺炎、皮膚感染等問題容易反復出現。另一方面,很多輔助治療手段難以施展。例如,正常肺炎患者可以通過機械刺激促進排痰,但這對骨質疏松患者來說是一個大難題,因為稍微用力,就可能導致患者發生二次骨質疏松性骨折。此外,骨質疏松疊加感染的患者,往往屬于營養狀況較差、身體衰弱的人群,自身免疫力很弱,抗感染治療常常成為拉鋸戰。
50歲是防骨松窗口期
為了降低后續可能出現的各種感染風險,做好骨質疏松的防治是關鍵。骨質疏松是增齡性疾病,以下幾個重點人群應關注骨健康,將骨密度檢查納入每年的健康體檢中:1.絕經后的女性。骨量會隨著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加快流失,絕經期是女性骨量快速下降的節點。2.50歲以上男性。我國50歲以上男性椎體骨折患病率達到1/5,男性應從50歲開始篩查骨密度。3.其他高風險人群,包括孕婦、哺乳期女性、有骨質疏松家族史者,以及服用激素、抗凝藥等影響骨代謝藥物的患者。一些早期征兆可以幫助識別骨質疏松:40歲后身高減少超過3厘米以上,可能是腰椎壓縮骨折;沒有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但總是覺得疲乏、勞累、渾身沒勁、肌肉骨骼疼痛,特別是夜間出現翻身疼痛,可能是骨質疏松。“上述重點人群如果發現骨量下降或骨質疏松問題,要及時到骨質疏松門診或內分泌科就診,做雙能X線吸收骨密度(DXA)檢測,這是診斷金標準。”陳佳提醒,檢測值在-1到+1之間為正常,小于-1是骨量減少,小于-2.5就屬于骨質疏松。
“女性絕經后、男性50歲后是早期預防骨質疏松的窗口期。”陳佳表示,人體骨量在童年、青春期、青少年時期都在發展,大多數人在30~35歲時達到高峰值,然后開始逐年下降,50~60歲時開始出現骨質疏松早期信號。北京積水潭醫院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國人中,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為29%,男性為13.5%。
通常來說,骨質疏松患者在第一次骨折后,二次骨折風險呈指數級增長。大部分患者第一次骨折是腕關節、前臂的輕微骨折。此后,隨著年齡增長,腰椎、髖關節等重要部位的骨折風險升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會嚴重影響預期壽命。科學研究顯示,發生髖部骨折后的1年內,死于各種并發癥者達30%,致殘率高達50%。對于老年人來說,髖部骨折更是被稱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因此,建議將骨質疏松防治的關口前移,重點預防50歲前后出現的第一次骨折。一旦出現骨折,應及時就診,能做手術就盡早手術,即使不能手術,也要把抗骨質疏松治療和抗感染治療同時進行,千萬不能耽誤。
預防骨質疏松,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首先,要戒煙戒酒。煙酒不但增加肺臟、肝臟、心臟等臟器的負擔,還影響人體對食物中鈣、鐵、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加速骨量的丟失。其次,要均衡飲食。保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鈣,尤其是中老年人,不要過度節食。牛奶、酸奶、奶酪等奶或奶制品,以及豆腐、豆干等大豆制品,都是鈣和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綠葉菜是常被忽視的天然鈣來源,白菜、油菜、芥藍等的鈣含量都比較高。果蔬中的鉀、鎂、銅、鐵、磷、鋅,以及維生素A、C、K,也對保持骨骼健康有益。再次,要多曬太陽。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和利用的重要營養,人體內的維生素D主要靠皮膚在光照下合成。建議多到戶外曬曬太陽,夏季時避開最熱時段,手、臉、手臂平均每天曬15~30分鐘即可,冬季則要曬30分鐘以上。最后,要適當運動。運動時,身體自重就可以刺激骨骼,有助增長骨量,跳躍、跑步或阻力訓練等運動,更有利于增加骨密度。年輕時,要盡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盡可能提高骨量儲備。老年人或骨質疏松患者,可選擇快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不建議做負重運動。此外,保持適當的體重也很重要,極瘦和肥胖都與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風險增加有關。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專利”,年紀大了再來關注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其實骨質疏松除了“治”,更重要的是“防”,并且骨質疏松的預防是無論哪個年紀都應該要做的。
如果把身體的骨骼含量比作人體中的一座“骨礦島”,在成年之前,這座島的容積是不斷自然增加的,也就是身體的骨量是在不斷增加的,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峰值骨量”就不再增加了,這個峰值大多數個體發生在30歲左右,具體會根據遺傳、激素、環境因素而有些差異。峰值骨量越高,人體中的 “骨礦島”容積越大, 那么到老年發生骨質疏松癥的時間越推遲,程度也越輕。
預防骨質疏松的手段主要就是兩方面:一方面是開源——盡量讓“峰值骨量”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就是節流——盡量減少骨量的流失。
以下是預防骨質疏松的6條建議,供參考:
1.攝入足夠營養。各個年齡段的人都需要注意每日攝入足量的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推薦最好從飲食中攝取,酌情加用補充劑。攝入充足的鈣對獲得理想骨峰值、減緩骨丟失、改善骨礦化和維護骨骼健康大有裨益。牛奶,大豆、堅果、深色蔬菜等都富含鈣,其中牛奶最為推薦。市面常見的純牛奶中的鈣含量約為100毫克/100毫升,因此簡單直接來說每天堅持喝300毫升牛奶,再加上其他食物的補充,達標還是很容易的。除了補充鈣,還需要有充足的維生素D才能促進腸道的鈣吸收,而多曬太陽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建議,成人推薦維生素D攝入量為400IU/d。
2.堅持科學運動。這也是每個年齡段的人預防骨質疏松都需要做的。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在生長期,運動對骨量積累有幫助,也就是讓你身體的峰值骨量最大化。有研究表明,高沖擊運動,比如籃球、足球、排球等效果更佳。而對于成年人來說,推薦規律的身體負重鍛煉(比如跑步,各種球類運動等),一周鍛煉五天,每天鍛煉半小時到1小時。鍛煉還能改善肌力和降低跌倒風險。
3.戒煙限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已有大量相關研究表明,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導致骨密度下降并增加骨折風險。
4.盡量避免使用會增加骨丟失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有報道稱,使用低至2.5毫克/天~7.5毫克/天的潑尼松或等效治療時,即可出現骨折風險上升。
5.預防跌倒。主要針對的是中老年人,目的是避免脆性骨折的發生。以下這些人群是易跌倒的,更需要注意:年齡大于65歲的人;曾經跌倒過的人;肢體活動障礙、步態不穩的人;聽力、視力下降的人;貧血的人;體位性低血壓的人;服用影響意識行為的藥物如鎮靜安眠藥的人;營養不良的人;虛弱、頭暈的人;缺少照顧的人;意識不清的人;睡眠障礙的人等。
6.藥物治療。主要針對骨密度檢測有異常的人群,具體治療方案需要根據相關結果詢問專科醫生。(作者:黃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