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醫生正在對孩子們進行脊柱側彎篩查。去年以來,富陽區中醫骨傷醫院對全區五年級學生和八年級學生進行篩查。篩查結果顯示,可疑陽性和確診脊柱側彎比例達9.2%,女生跟男生的比例約為4:1。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中醫骨傷醫院醫生 何曉丹:一般的話考慮是姿勢性原因。就是說現在的小朋友課業的壓力或者是坐的時間比較長,姿勢又沒有得到很好的糾正,造成局部的一些肌肉的不平衡,然后會造成脊柱的側彎。
篩查數據顯示,初中女生脊柱側彎比例相對較高,除了坐姿、睡姿不正確外,80%以上學過舞蹈。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中醫骨傷醫院醫生 何曉丹:從專業角度講,我們著重考慮的是一個肌肉源性的。可能是用力不平衡,或者是說老師在教小朋友動作的時候,可能發力的問題。有些肌肉發力不是很標準,可能會慢慢造成漸行性的脊柱側彎。
如何發現孩子脊柱有沒有側彎?
針對中小學生脊柱側彎問題,國家衛健委去年發布了《兒童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防控技術指南》,要求將篩查項目納入學生體檢內容、篩查結果記入健康檔案。脊柱側彎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不痛不癢,也看不出明顯的軀體畸形,因此常常被忽略。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孩子脊柱有沒有側彎呢?
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 肖斌:如果是女孩子,媽媽(給孩子)洗完澡可以注意一下。從后面去看兩側的肩膀是不是等高的,脖子是不是有一個偏斜,兩側的腰線是不是對稱的,那么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前屈實驗,把雙腳并攏與肩同寬,雙手指腳尖,彎腰彎90度,那么家長可以從前方或者從后方去看,孩子背部兩邊高低是否等高。如果發現了兩邊高低不同,那么這種情況下,就建議到醫院再做進一步的診斷。
非結構性脊柱側彎可通過調整體態矯正
脊柱側彎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進而影響身體平衡,嚴重者影響呼吸、心臟功能,甚至癱瘓。那發現青少年脊柱側彎后該怎么辦?再來聽聽醫生怎么說。
脊柱側彎分非結構性脊柱側彎和結構性脊柱側彎兩大類。結構性側彎是因為脊柱本身出了問題,不能通過調整體態達到矯正的目的;非結構性脊柱側彎可以簡單理解為“假側彎”,是行為習慣導致的體態問題。
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 肖斌:不正確的坐姿,蹺二郎腿,然后寫作業的時候這樣左右趴著寫,都有可能會造成脊柱彎曲的異常。但是這些姿勢往往通過我們主動或者被動的調整,脊柱是能回到中線的。
結構性脊柱側彎包括先天性脊柱側彎、后天性脊柱側彎以及不明原因的特發性脊柱側彎。青少年易患的往往是不明原因的結構性脊柱側彎,需要及時治療,因為青春期病情會快速發展,不僅影響體型,還可能導致心肺功能異常。
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 肖斌:一般來說我們考慮側彎的度數,在25度以上45度以下這個區間,并且是處于生長期的,是有生長潛力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建議做側彎矯正支具的治療。如果度數相對來說比較小,在20度以下,這些孩子我們建議定期觀察。可以做一些康復性的訓練。如果側彎的度數大于45度了,我們看外觀畸形明顯,并且身體可能會有不平衡的表現,并且有的孩子還會有加重的趨勢,這種情況我們就建議手術治療。
]]>生理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早晨7點起床,測量體脂、服用維生素片;上午吃一小袋堅果作為零食;午飯時間,戒辣戒甜食,以粗糧、清淡素菜和純瘦肉為主;飯后午睡1小時;下午3點半,健身1小時;晚上睡前泡腳,10點半準備入睡。
這份作息和食譜清單屬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小張。旁人眼里索然無味的生活,小張卻甘之如飴,“這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訣”。
談起為何如此自律,“剛讀博時課業重、學習壓力大,我經常連續幾天熬夜看材料,第二天一早還需要一大杯咖啡提神。這導致我經常頭疼,打不起精神來。”小張回憶道。
不止小張,她身邊有不少身體亞健康的同學,有人心理狀態不佳,需使用藥物輔助治療;有人飽受腰肌勞損困擾,對未來的擇業產生不小影響……種種事例讓她明白:想做學術,身體和心理都要跟得上。
“于是我從飲食、運動和睡眠三個方面來改善調理。”小張告訴記者,她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不少健康博主,獲取相關知識,還下載了好評度較高的養生電子書,據此制定計劃,“堅持一段時間后,身體有所好轉,精神也足了。”
小張的經歷并非個例。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養生大軍,在社交媒體上搜索“養生”,會發現參與者數量之大、關心問題之多、方式之廣均超過以往。
從數量上看,“養生”正在成為年輕人語境中的關鍵詞。2020年底推出的《年輕人養生消費趨勢報告》顯示,33%的年輕人養生或已成為生活習慣,超九成人具有養生意識。
關心的問題呈現多樣化態勢。《“90后”養生日志》在調研中,專門了解了受訪者的健康訴求。結果顯示,身材管理、睡眠改善居于高位,皮膚健康、腸胃消化、內分泌等亦榜上有名;同時,睡眠、脫發、口腔問題躍居高增長健康需求的前三位;生理健康得到高度重視,心理、情緒管理也不落后。2020年初,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分析稱,年輕人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上的關注度,明顯高于中老年人。
食補、使用保健品、中藥調理、健身運動、按摩針灸……養生方式五花八門、花樣繁多,不同關注點導向不同的養生方式。另據調查顯示,購買儀器居家自查、定期體檢,也成為年輕人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的重要途徑。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體質不同,青年養生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但不變的是對健康的追求。更好地生活和學習工作,不讓身心拖后腿,是所有人養生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則。
養生越早越好
提到養生,小袁頗有心得。雖然只有25歲,但她從大一開始就將養生提上日程,是朋友圈里養生方面的資深人士。
“起初我只是想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跟著網絡博主分享的經驗照做,頗有趕時髦心態。到了大四,經過幾年積累,我慢慢相信養生是一門復雜的科學,能讓自己過得更好。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來研究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從此,用心養生、堅持必要保養便成為小袁的“家常便飯”。
魚油膠囊、維生素D膠囊、生物素軟糖——她向記者介紹自己每天攝入的營養品及其功效:第一種用于補充Omega-3,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患病幾率;第二種加強鈣吸收,彌補平日因少食深海魚蝦可能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至于生物素軟糖,小袁直言或許只起到“安慰劑”作用,但“至少看起來頭發比以前更有光澤了”。另外,她還堅持每天健身,風雨無阻。
通過采訪發現,縱向對比不同年齡層的人,“60后”“70后”乃至“80后”在青年時期并不重視養生,養生意識覺醒相對較晚。而當下,開始養生的時間普遍提前,“90后”甚至“00后”開始養生;同時,“90后”“00后”的養生觀也更深刻和豐富,“不生病”不再是唯一目標,擁有高質量的生活狀態才是關鍵——心情佳、吃得好、睡得香、皮膚細膩、身材棒,就連頭發都要護理到位。對此有網友評價,當代青年生活太過精細、甚至有些矯情,然而這種代際差異恰恰代表著對養生和健康的態度轉變。
究其原因,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接受采訪時指出,這與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條件豐富的社會背景不無關系。“大家考慮更高層次需求,養生觀自然從目睹或經歷過病痛后亡羊補牢,轉向預防為主;從基礎健康需求向品質生活過渡。”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認為,“同輩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會進一步促進年輕人養生觀念的轉變。一旦有人養生,便有可能帶動大家一起行動;一旦有人以較為新穎的方式養生,大家就都有可能嘗試接受。
27歲的國企員工小馬表示,幾位好友和同事都在喝中藥調理身體,效果不錯。在他們的影響下,小馬動了心,“朋友會推薦幾家醫院和一些大夫。對我們來說,交流這類經驗和談論吃喝玩樂一樣平常。”小袁也告訴記者,自己認真養生給了朋友一些啟發。
“年輕人思想開放,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親友所作所為,以及更大范圍內偶像、網紅等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他們產生一定影響。”顧中一說。雖然養生是每個個體的行為方式,但也是反映時代發展的社會現象。
不僅關注養生,青年還呈現出更愿為養生付費的趨勢。2020年《青年大健康消費報告》提出,近六成青年對健康有較強消費意愿,飲食和運動是其中“大頭”。31—35歲這一群走在年輕“邊緣”的青年人,為此消費的意愿度接近80%。這也就細分了養生消費的市場,青年養生的市場正在逐漸壯大,顯示出良好的消費潛力。
王岳也用一組數據加以佐證,“去年某電商平臺‘6·18’的銷量中,眼部保健類產品銷售相比上年同期增長4126%,蛋白粉、維生素類產品分別同比增長751%和387%,其中“95后”和“00后”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
熱衷消費養生的年輕人激發出市場的巨大活力,反過來,市場也為前者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瘦身美體、運動營養、明目益智、益生菌等類型保健品,阿膠、黑芝麻丸等滋補養生品,血壓計、血糖儀等家庭醫療器械,以及助眠、健身、針灸、按摩等養生服務……精細化的養生需求和日益豐富的市場供給相互促進,激發了年輕人對品質生活的更高追求。
養成合理的作息和習慣才是最佳方式
養生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
不過,有人認真養生,也有人搞“形式主義”:怕上火,吃火鍋時配涼茶;睡不著,大量服用褪黑素;上酒局,酒水里面泡枸杞。這種一邊損害健康,一邊維護健康的養生方法,被稱為“朋克養生”。“朋克養生”青年自以為借助外力,就能彌補肆意放縱帶來的損失。然而,“這種模式的效果微乎其微,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王岳表示。
以睡眠問題為例。《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對“80后”到“00后”的人群進行調查,結果令人擔憂:越是年輕、睡得越晚。每天午夜12點后入睡的,“90后”約占半數,“95后”超過半數,“00后”比例達到57.1%,也就是說將近六成的“00后”受訪者都在熬夜。不僅如此,不少人睡眠不足8小時。
良好作息沒有養成,養生熱情卻只增不減,這樣一對矛盾在“朋克養生”青年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據相關網站統計,“90后”購買養生電器的金額不斷增加,卻習慣在午夜下單。對此,網友評價說,也許是為了彌補不愿早睡早起的愧疚,年輕人每每在刷完最后一遍手機的午夜12點,默默購買一個養生電器,順便立個小目標:養生從明天開始。
“其中確有學習工作壓力大者,不得不熬夜,但也不乏青年未抓住養生核心,只流于表面地‘照搬’養生策略。”顧中一指出,熬夜會導致免疫功能和記憶力、反應力下降,且需一定時間才能恢復;另一方面還會打亂生物節律,導致神經衰弱、失眠等。對此,他建議科學養生,系統地改善作息規律。
而針對一些年輕人“迷信”保健品和中醫食補,中國質量檢驗協會會長助理劉輝則表示,保健食品能調節人體的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因此不能為滿足挑食的任性,過分依賴保健品;也不應不經醫囑,隨意搭配食補、中藥調理身體,畢竟養成合理的作息和習慣,才是養生的最佳方式。(王晶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