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不良習慣容易導致胃部疾病?對于各類人群有怎樣的護胃建議?
不新鮮的剩菜剩飯最好別吃
“老人家常常在家里頭‘勤儉節約’。很多剩菜、剩飯,有一些東西不太干凈或者不新鮮的話,不要堅持把它吃完”“要吃足夠多的菜,因為纖維素非常重要”“太咸的、腌的食物,吃太多是不好的”…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鐘南山在國家老年大學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上,為全國老年朋友傳授健康新理念,其中不少與護胃相關。鐘南山強調,合理膳食很重要,要避免不良飲食習慣。
吃飯七八分飽,是科學還是迷思?“我很少吃得很飽。建議大家也不要吃太飽。”鐘南山說。一篇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的文章表明,適當限制飲食和抑制胰島素信號可以逆轉大部分與衰老相關的變化,減緩基因的轉錄速度,動物模型顯示可以延長10%—20%的壽命。不過,對中老年人而言,飲食“幾分飽”應根據個體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身體活動較多或患有某些疾病(如貧血、消瘦癥)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高的能量攝入。而對于久坐少動的老人,適量控制飲食則是必要的。關鍵在于量身定制飲食方案,而非盲目追求“七分飽”。
鐘南山還提醒大家注意一些常見的飲食誤區——
吃素更健康嗎?“完全吃素我是不贊成的。如果必要的動物蛋白補充不足,對壽命延長是有影響的。”鐘南山介紹,肌少癥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一個重要病因是蛋白質攝入不足。此外,肉類中血紅素鐵含量豐富,如果總是不吃肉又沒有專門補鐵,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鐘南山還說:“‘千金難買老來瘦’不一定完全正確。”
喝湯更健康嗎?“‘食材的精華都在湯里’的說法并不科學。”鐘南山說,老年人因味蕾萎縮和食欲下降,可能會傾向于選擇喝湯,湯品中的食物氨基酸和少量脂肪酸能帶來鮮美的口味、促進食欲,但實際上,90%以上的蛋白質都在食材中,有些湯如老火靚湯、海鮮湯、豆苗湯等嘌呤含量高,容易引發痛風等問題。
喝粥更養胃嗎?鐘南山介紹,粥的營養成分單一,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容易升血糖。對于易患胃食管反流問題的老年群體,喝粥容易加重反流癥狀。適當少量喝可以,不可把粥當主食長期食用。鐘南山說:“有的人年紀大以后,牙齒不好只能喝粥,但是不要只喝白粥,可以喝點有肉的粥。”
無論是胃部健康,還是全身心健康,想要提高整體生活質量,心理健康也十分關鍵。“這一條我自己很有體會。我覺得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鐘南山分享了六大心理平衡準則:執著追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苦中化樂、家庭之樂。
這些壞習慣,正悄悄傷害年輕人的胃
胃病的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是什么導致年輕人患上胃部疾病?應該如何預防?
年輕人患胃部疾病主要有五大原因——
在生活方式上,一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班或娛樂活動豐富,生活缺少規律會導致生物鐘紊亂,影響胃酸分泌的正常節律,使胃黏膜長期處于高酸環境中,容易引發胃炎。此外,久坐不動,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會使腸胃蠕動減緩、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胃脹、胃痛等不適,長期如此也可導致胃炎。
在飲食習慣上,因生活節奏快、工作學習繁忙而忽視飲食規律,暴飲暴食、長時間空腹等不健康飲食習慣屢見不鮮。這種飲食模式極易損傷胃黏膜。許多年輕人還喜歡吃高鹽、高脂、高糖食品,或頻繁食用辛辣、油膩食物,同樣容易導致胃黏膜炎癥。過量飲酒也會對胃黏膜造成嚴重刺激,引發胃炎、十二指腸炎和胃潰瘍等疾病。
精神壓力大也是重要因素。不少人長期處于學業、職場、生活壓力下,高壓狀態會引發慢性應激反應,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更會影響胃腸道蠕動,導致胃黏膜血管痙攣,減少胃黏膜的血流量,影響胃黏膜的修復和更新。憤怒、生氣等較為亢奮的情緒則會導致胃腸高動力反應,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部負擔。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能夠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引發胃炎。衛生習慣不佳、飲食不潔等都會造成幽門螺桿菌感染,而所有感染者幾乎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包括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可以導致胃癌。
藥物副作用。一些人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導致胃炎的發生。
如何預防胃部疾病?專家建議:規律作息,盡量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減輕胃部負擔。合理均衡膳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避免偏食。定時定量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糧等,有助于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適量運動,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強體質,促進腸胃蠕動,提高免疫力。學會減壓放松,調節情緒,保持良好心態,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戒煙限酒,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炎的發病風險。定期進行胃部檢查,及時發現胃部的潛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胃不舒服的人還要盡量避免以下壞習慣:吃得太快,吃完就躺下;少食多餐,破壞胃酸的正常分泌,腸胃得不到休息;愛吃重口味,喜歡吃咸菜、燒烤等;不用公筷不分餐,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經常服用各種消炎藥、抗生素;經常喝冷飲,吃生冷的食物;長期飲用大量的咖啡和濃茶。
“少食多餐”更養胃嗎?
邊看手機邊吃飯的習慣要警惕
無論是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還是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都可能經歷過胃部不適的困擾。常見的養胃誤區有哪些?熬夜加班的群體如何加餐?
胃疼的本質是胃發出的“求救信號”,長期胃疼有可能是患有胃潰瘍、胃穿孔、胃出血等胃部疾病,而短期胃痛,一般是胃突然受到了某種刺激,如吃了變質的食物,致病菌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痙攣。
生活中常見的胃痛,通常是由食用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引起的。傳統醫學則認為胃疼的原因主要是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肝胃不和、寒凝氣滯等。
不少人認為,“少食多餐”是良好的養胃方式。王星比喻道:健康的胃就像精力充沛的員工,每天規律完成三餐工作量即可;若強行要求額外加班進食,反而可能引發疲勞。對于胃潰瘍、胃脹患者來說,適當減少單次進食量、增加用餐次數,更有利于恢復。但這種飲食策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實施。
現代人的傷胃習慣中,最常見的就是飲食不規律。饑飽無常的進食方式,容易打亂胃酸分泌節奏。重口味飲食會持續刺激胃黏膜,長期積累可能引發炎癥反應。王星特別指出,邊看手機邊吃飯的習慣值得警惕:“專注進食不僅能促進消化液分泌,還能通過充分咀嚼減輕胃負擔。”
針對特殊人群的養胃策略,王星給出建議:老年人應注重高蛋白、易消化飲食,細嚼慢咽避免加重胃腸負擔;孕期女性需在保證營養前提下,避免食用生冷刺激食物;需要熬夜加班的群體,建議晚餐后間隔3小時再入睡,若必須加餐,可選擇蒸南瓜、溫牛奶等食物。
養護胃健康需要系統思維。吃飯速度過快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情緒管理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同樣顯著,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可能通過“腦腸軸”引發胃部不適。中醫四季調養理念也值得借鑒:春季適當食用香椿、薺菜等辛溫發散食材,夏季多食冬瓜、苦瓜等利濕食物,秋季以銀耳、蓮藕滋陰潤燥,冬季用生姜、羊肉溫補驅寒。
與其追求某種特效食物,不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時定量進餐、保持愉悅心情、保證充足睡眠,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正是養護胃健康最有效的良方。
]]>吃多了胃脹
山楂白蘿卜煎水飲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團圓慶祝,家人團聚一堂共吃一桌豐富的年夜飯,走親串戶來上一頓頓豐盛的家宴餐,牛肉、豬肉、魚肉、螃蟹……美味佳肴,杯酒盡歡,一不小心就易吃多了。
每年春節因吃多了致使急性胃病發作就醫的大有人在。春節期間飲食一般高脂肪高熱量,很多人敞開肚皮大吃大喝,殊不知,吃多了對胃的傷害是最直接的,輕者可能會引發打嗝、腹脹、泛酸水等消化不良癥狀,重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急性胃擴張、胃潴留、幽門梗阻等癥狀,導致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穿孔,必須及時就醫,否則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過年時即使面對滿桌美食,也別貪多,規律飲食、葷素搭配、干果適量,吃飯八成飽,對胃是最好的。如果一旦真吃多了,不要立刻臥床休息,躺下最不利于消化胃部的食物,會導致人更加難受。
吃撐了首先站起來,可以進行適當的舒緩活動,如散步。同時,不妨用山楂、白蘿卜煎水飲,民間有“蘿卜山楂,藥鋪搬家”的說法,山楂蘿卜水有利于消食解膩,煮前山楂要每個都刷一遍,保證潔凈度。也可以選擇口服保和丸、健脾消積類藥物。
吃涼了胃疼
生姜紅糖代茶飲
親朋相聚,敘舊為主,吃飯為輔,推杯換盞間最容易吃不熱乎,寒冷天氣加上過涼食物進入胃腸的冷刺激,很容易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腹痛,甚至是突發急性腸胃炎。
有些人總覺得,吃熱食時來杯冷飲一飲而盡,胃里如同“冰火兩重天”,感覺“爽到飛起”。其實,這種做法真的很糟糕。冰鎮飲料本身對腸胃就會有一定刺激,再加上熱食更會加重。相較于冰鎮飲料,啤酒則是壞上加壞,酒本身易損傷胃黏膜,加之低溫,會使胃黏膜溫度驟降,易引起胃痛,危害自然會更大。
中醫認為,“胃喜溫不喜涼”。冷飲冷飯一定要有節制。冷飲盡量少喝,從冰箱中拿出來要放一放,別一口喝太多。菜一上來,就趕緊夾上一筷子,趁溫乎吃,別耽誤。不慎吃涼了,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以用生姜水溶紅糖代茶飲,此茶有袪寒暖胃、增進食欲、緩解腹痛的作用,制作簡單,材料易取,喝上一杯讓胃立刻暖起來。除此之外,有條件者也可取高良姜、香附,用適量沸水沖泡煎服,有溫胃止痛之效。
但是如果出現嘔吐、發燒、腹瀉等癥狀,要警惕是急性腸胃炎,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以防因腹瀉嘔吐脫水。
吃急了食積
揉揉中脘穴
要說春節在吃上的“陷阱”,吃得“猴急”一定要上榜,其中最要警惕孩子們。因為面對美食,孩子們最抵抗不住誘惑,看見豐盛的美食往往容易吃得太急太快、狼吞虎咽。父母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孩子狼吞虎咽、大口吞飯的時候,家長在心中竊喜,甚至對孩子這樣的吃飯態度給予表揚。殊不知,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功能尚未充健,對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弱,吃飯若再狼吞虎咽,食物咀嚼不充分,不僅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還容易導致食積的發生。
這個時候肚子上有個穴位可以來幫忙“消食導滯”,這就是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三指橫量為2寸。按揉時,家長用拇指或中指指端點揉按壓此穴,力度稍輕。每次按壓三分鐘左右。最后,再加上順時針按摩腹部5分鐘,有積消積,無積健脾,注意此方法腹瀉時不適用。
當然,改善孩子吃太急的習慣還是最關鍵的。首先家長要學會提醒孩子,并幫助其建立細嚼慢咽的習慣。同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大便排便的情況,若其2~3天不進行一次排便,且大便干結,排便費力,很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出現。
吃壞了腹瀉
吃點涼拌馬齒莧
中國人吃飯講究“排場”,新春家宴更是如此,盤子摞盤子、碗挨碗,十余道菜品,有肉有菜、有熱有涼,特意為招待客人準備的飯菜,一頓飯吃下來卻發現剩下的可能三天都吃不完。飯菜隔了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滋生細菌影響健康。不想面對剩飯剩菜時心疼,最好的建議是吃多少做多少,盡量不剩。如果最終還是剩下,要注意儲存放置時要選用干凈的容器密閉封存,如保鮮盒、保鮮袋,避免細菌交叉污染,從冰箱拿出來要加熱充分,熱透了再吃。
世界衛生組織在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中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兩小時以上,不要在冰箱里放超過三天,剩飯菜加熱次數不應超過一次。吃壞了的一大“元兇”還有筷子。圍桌共食,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觸筷子,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細菌大量傳播的機會。比如說幽門螺桿菌,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要與其他人分餐,避免傳染。就餐時不用公筷,這不是圖省事,是健康陋習,一定要改。
此外,餐桌上也不妨加道涼拌馬齒莧。馬齒莧有清熱解毒、殺菌消炎之效,將其涼拌食用,能起到一定的防治腸道疾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