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功能與慢病風險的緊密關聯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團隊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 – 醫藥》雜志上發表的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該研究對 8098 名中老年人進行了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感官功能的好壞與全身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與聽力水平極差的人群相比,聽力功能處于一般至優秀水平的人,后續患心臟病、卒中、糖尿病/高血糖、肝病、腎病、慢性肺病、記憶相關疾病以及共病的風險顯著降低,降幅在 7%至 72%之間。而遠視水平處于一般至優秀的人群,發病風險降幅更為突出,達到 16%至 90%。這充分表明,中老年人的聽力、視力等感官功能,不僅僅是自身感知能力的體現,更是評估心臟病、代謝性疾病及神經相關疾病發病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
感官功能涵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變化能夠直接反映機體是否正常。許多前來就診的耳鼻問題患者,其病根并非在耳鼻器官本身,而是隱藏著更深層的神經問題。
感官退化成為疾病“預警信號”的三大核心機制。其一,神經通路共享。視、聽、嗅等感覺依賴于外周神經末梢與中樞神經的連接,神經退行性病變會首先影響感官功能。其二,微血管更敏感。視網膜、耳蝸等器官分布著全身最細小、脆弱的微血管,這些血管對血壓、血糖波動極為敏感,能夠直接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狀態。其三,代謝與炎癥影響。糖尿病等疾病帶來的炎癥和有害代謝產物,會直接損傷敏感的感官細胞。
在臨床中,這類關聯案例屢見不鮮。一位 55 歲的李女士的案例,她味覺減退、口味變重,還伴有口干、體重下降、多尿等癥狀,最終被查出患有 2 型糖尿病。宋海濤也遇到過一位 70 歲的老人,因聽力差而不愿社交,還經常忘事,后續被確診為早期認知障礙。
五感退化各藏風險
雖然每種感官功能都可能與全身健康存在關聯,但由于不同感官的生理特性以及與人體器官、系統的連接存在差異,它們在預警疾病時各有側重。
視覺:透視心腦血管健康
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夜間視力下降,或是眼前突然出現黑點、閃光等情況,除了可能是老花眼、用眼過度的表現外,更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信號。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血管。高血壓會導致眼底動脈硬化、變窄或者喪失彈性,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使血管滲漏、出血,而視網膜靜脈阻塞(即“眼中風”)則與腦卒中風險密切相關。
聽覺:預警認知系統障礙
聽不清門鈴、電話鈴聲等高頻段聲音,在嘈雜環境中需要頻繁調高對話音量,這些聽覺相關的變化可能與認知障礙相關。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者患認知障礙的概率是正常聽力者的 7 – 8 倍。聽覺是大腦重要的信號來源,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持續工作,維持大腦活躍度。若聽覺下降,大腦細胞會因得不到足夠的外界信息刺激而加速衰退,進而誘發或加重認知功能障礙。
嗅覺:關聯神經退行病變
聞不到食物香味、難以辨別不同氣味,甚至把一種氣味錯認成另一種,若排除鼻炎、鼻息肉、病毒感染等因素,就需要警惕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老年群體尤其要注意。超過 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現運動癥狀前,會存在嗅覺功能下降或喪失的情況,有些患者甚至在沒有任何震顫、運動障礙、僵硬表現時,嗅覺就已經下降。這是因為帕金森病相關的異常蛋白(如α – 突觸核蛋白)會早期沉積在負責嗅覺的腦區,破壞嗅覺神經通路,同時外周嗅黏膜細胞也會出現早期病變,雙重作用下導致嗅覺提前退化。
味覺:提示身體代謝異常
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覺的靈敏度下降,覺得食物“沒味道”,或口中出現異常金屬味、苦味,可能是代謝性疾病的預警。口腔問題(如干燥綜合征引發的口腔異常)、營養失衡(如維生素 B12 缺乏)、藥物副作用(如化療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均會影響味覺,但更需關注是否存在代謝異常。例如,腎衰竭時,體內尿素等毒素無法排出,會讓口腔出現金屬味。
觸覺:傳遞周圍神經信號
手腳出現麻木、刺痛、燒灼感,像戴了“手套”“襪套”一樣感覺遲鈍,對冷熱、疼痛不敏感,這是觸覺異常的典型表現,常與周圍神經病相關。糖尿病是最常見的誘因,超過 10 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手足神經末梢因血管病變和代謝異常受損,大多會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盡管長期飲酒、接觸重金屬、神經受壓也會導致感覺異常,但糖尿病相關神經血管變化影響更大,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足,嚴重時需截肢。
四點保持感官健康
健康的五感狀態表現為:視物清晰、視野完整,無色覺異常,無頻繁眼干、眼痛;在安靜或適度嘈雜環境中能清晰交流,可聽到日常環境音;能準確辨別花香、肥皂香、咖啡香等常見氣味,無嗅覺倒錯;可清晰分辨酸甜苦咸,食欲良好,口腔無異味;皮膚感覺靈敏,能感知輕微冷熱、觸壓和疼痛。
為了保持感官健康,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管好基礎疾病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是損傷感官神經和血管的“主要元兇”,控制好這些基礎病是保護五感的關鍵。孫永安建議,慢病患者要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遵醫囑服藥,避免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減少微血管病變風險,從源頭降低視網膜、周圍神經病變概率,進而保護視覺和觸覺。
保障整體健康
呵護感官要從整體健康入手。推薦采用低鹽低脂、多蔬菜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適量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補充鋅含量高的牡蠣等,有助于神經和血管健康,同時避免攝入過多高鹽食物降低味覺靈敏度。另外,堅持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血液循環,為感官細胞提供充足營養。
加強專項防護
要做好針對性防護:遠離噪音環境,必要時佩戴防噪耳塞,以免長期噪音損傷聽力;在戶外戴太陽鏡,防止紫外線傷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用藥前咨詢醫生。社交和認知鍛煉也不能少,多參與社區聚會、興趣小組等活動,能給大腦更多感覺刺激,對抗聽力下降帶來的社交孤立;平時多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能,可維持大腦活躍度,延緩認知和感官退化。
定期進行篩查
每年常規體檢增加眼底檢查、聽力測試,糖尿病患者需額外進行視網膜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專項篩查(如足部觸覺測試)。中老年人可在家自測感官功能:用香皂、咖啡等測嗅覺,嘗少量糖水、鹽水測味覺,用不同溫度的水測試手腳觸覺。宋海濤提醒,老年人一旦確診中度聽力下降,要及時佩戴助聽器,早期干預能減少聽力下降對社交和認知的影響,避免惡性循環。若發現感官異常持續加重,如聽力下降越來越明顯、嗅覺突然失靈、手腳麻木范圍擴大,需及時就醫,排查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疾病,找到根源并干預。
中老年人的感官退化不容小覷,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通過了解感官功能與慢病風險的關聯、認識五感退化隱藏的風險以及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呵護自己的健康,讓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教授于普林告訴記者:“通俗來說,身體抗逆力就是身體受到外力打擊后恢復平衡狀況的能力,也可以稱為自我修復能力。”年齡是影響抗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年紀越大,抗逆能力越差。與年輕時相比,老人在經歷相同不良健康事件后,其身體的恢復效率、存活幾率等都會降低。此外,遺傳因素、性別、種族等也都是影響抗逆力的內在因素。于普林說:“抗逆力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很多人天生的抗逆力就比較好;從生理構造來說,女性抗逆力略高于男性。
“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抗逆力差異,摔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娟介紹:“輕輕摔一跤對年輕人不算什么大事,很快就能恢復,但對老人而言,即使輕輕一摔,也可能造成嚴重的骨折,導致臥床,甚至繼發肺炎、靜脈栓塞等多種疾病,最終導致失能甚至死亡。”抵抗力差、易感染、感染后病癥較重、身體消瘦、步速減慢、力量下降、精氣神差等都是抗逆力差的表現。專家們提醒,老人可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提升抗逆力。
保證充足營養。“充足的營養尤其是優質蛋白,對維持老人抗逆力至關重要。”于普林解釋,營養是維持身體代謝力的關鍵,修復組織損傷和細胞損傷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蛋白質嚴重缺乏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老人的蛋白質攝入標準為每公斤體重1~1.2克/天;抗逆力較差,有肌少癥、衰弱等情況的老人,如果肝腎功能允許,則應提高到每公斤1.2~1.5克/天。以體重60千克的一般老人為例,每天蛋白質的需要量約72克,其中40~50克應為優質蛋白,可每天攝入一個雞蛋、一瓶牛奶、50克豆腐,以及至少100克魚蝦、禽肉、瘦肉等;剩余蛋白質攝入量可從米、面等主食中獲取。
堅持日常鍛煉。“堅持定量鍛煉,是增強老人身體抗逆力的關鍵。”于普林說,有氧運動可提高心肺修復功能,如游泳、騎行、慢跑、快走、太極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能增加肌肉、骨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預防跌倒和外傷。“老人存錢不如存肌肉,抗阻運動尤為重要。”劉娟表示,現在很多老人會散步、跳廣場舞,但增肌運動做得比較少,平時用彈力帶拉伸、舉啞鈴等都可以增肌。
控制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人身體抗逆力差的罪魁禍首。于普林建議,老人想要維持良好的抗逆力,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防范或控制好各類慢性基礎病。
保持心情愉悅。劉娟表示,如果老人心理狀況不佳,每天郁郁寡歡,抗逆力一定會下降。老人應多參加社交活動,到外面走一走,時常與人交流,比如下棋、跳廣場舞等都有利于保持好心情。作為子女,要多陪陪老人,有易于老人心情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