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互根:秋冬養生的核心邏輯?
傳統醫學倡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王茂泓教授強調,陰陽本是互根互用的整體 ——“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藏;陽為陰之使,無陽則陰無以化”。冬季養藏的陽氣,需以陰精(精、血、津、液)為載體,如同珍貴火種需依托厚實火爐才能持續燃燒:爐壁(陰精)堅實,火種(陽氣)方能穩固潛藏;若陰精不足,陽氣易消散,甚至引發 “虛火上炎”。因此,立冬養生絕非一味滋陰或單純補陽,而是要在溫補陽氣、抵御寒邪的同時,滋填陰精、筑牢根基,實現二者互生互濟。?
脾腎同調:陰陽共養的關鍵抓手?
中醫認為,腎為 “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脾為 “后天之本”,主運化氣血,是腎中陰陽持續充盈的物質源泉。二者相輔相成,調理需雙管齊下,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1. 食療:平補溫潤,鋪好進補 “地基”?
秋冬交替時,脾胃功能尚需適應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膩補品,應先調理脾胃、溫潤滋陰:?
晨起一碗溫熱白粥或小米粥,濡養胃氣、培補津液,助力陽氣 “先升后藏”,讓身體快速進入封藏狀態;?
日常可將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沖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緩緩滋填腎精,暗合 “陰中求陽” 之道;?
推薦兩款陰陽雙補藥膳:?
山藥羊肉湯:羊肉溫中益氣、助陽散寒,山藥健脾固腎、滋陰潤燥,溫陽不燥、滋陰不礙胃,是立冬養生佳品;?
黑豆桂圓紅棗湯:黑豆補腎滋陰,桂圓、紅棗補心脾、益氣血,溫和滋養陰血的同時,微微生發陽氣,兼顧 “藏” 與 “養”。?
2. 按穴:激發元氣,調和陰陽平衡?
通過揉按穴位可直接激發人體陰陽自調能力,推薦兩個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腳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為腎經原穴,擅長滋陰補腎,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鐘;?
關元穴:位于肚臍下 4 橫指處,是元氣關藏之所,能溫補元陽,睡前揉按 5 分鐘后,溫灸 10 分鐘,可增強溫陽固藏之效。?
3. 起居:靜養應天,守護陰平陽秘?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是冬季養藏的基本準則:?
保證充足睡眠:夜晚屬陰,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陰方式,也是陽氣入陰潛藏的關鍵,能讓陰陽在靜息中得到滋養;?
收斂神志情緒: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冬季應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可通過靜坐、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等方式平復心神,讓神志內藏,助力陰陽穩固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