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省份消化健康未達均值
《指數》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內鏡專業質控中心倡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起,全面評估了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消化健康狀況及防控措施,首次建立起國家層面的消化健康指數大數據。《指數》聚焦十大消化系統常見病: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炎癥性腸病、胰腺炎,從流行情況和疾病負擔、危險因素暴露、危險因素防控、疾病臨床救治4個維度,優選了46個指標,包括飲用水質量、幽門螺桿菌感染比例、乙肝丙肝每年發病比例、吸煙率、人均食鹽攝入量、有害飲酒率、紅肉攝入過量比例、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率、肥胖率、血脂異常患病率等。
《指數》顯示,全國消化健康指數平均值為49.89分(滿分為100分),14個省份在全國平均線以上,整體呈現東部高于西部的情況,南方的消化系統疾病防控整體好于北方。從單個省份看,得分最高的是浙江,為76.13分,上海、北京、福建、江蘇和天津分別位列二到六名。各省份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能力不均衡,在“臨床救治能力”和“危險因素防控”兩個維度得分較低。
中國消化健康指數項目倡議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表示,隨著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改變及人口老齡化加速,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由于類別繁多,我國一直缺乏相關防控能力評估標準,在危險因素防控、救治能力提升、政策支持布局等方面缺乏科學依據。因此,擁有一個能監測評估、簡單直觀反映中國人群消化健康狀況的指數非常重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教授也表示,這份《指數》為政府提供一個可以全面了解消化系統健康狀況的指標,有助找到消化系統疾病防控的發力點,進一步深化全國消化健康防治意識,指導消化健康防治工作。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姜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指數》聚焦國人五大排名靠前的消化道腫瘤和5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且這些疾病近年來都呈現上升態勢,選擇的評價維度和指標,都是臨床和流行病學上高度注意的因素,監測這些有助于各地為防控和減輕疾病負擔找到破解之道。
防止病從口入,提升內鏡診療
在我國,消化系統疾病是多發常見病,防控方面仍面臨高患病率、高復發率、疾病風險被低估等諸多挑戰。《指數》顯示,我國約一半省份的胃腸健康水平處于平均線以下,超過半數“不及格”。在姜泊看來,這是因為我國居民對消化系統疾病不夠重視,致使患病率高,尤其消化系統腫瘤早診率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導致發現晚、治療預期差。姜泊介紹,消化系統腫瘤早期發現經治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到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會降到30%以下,醫療負擔也將增加30倍以上。
我國各省份的消化系統疾病防治水平發展不均衡,包括危險因素防控情況和臨床救治能力,導致了“東高西低”和“南優北差”。姜泊表示,東部和南部地區經濟發達、醫療水平高、醫療機構分布密集,居民總體健康素養高、防治意識強。比如,2021年,浙江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6.11%,而同年,甘肅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只有22.1%。“居民健康意識強,體檢篩查的次數就多。”姜泊指出,這使得東西部消化系統疾病的流行病情況不一致:西部發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東部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減少漏診、提升內鏡診療手段,是當前提升早診率的重要舉措。”姜泊指出,消化系統疾病最重要的診療手段就是消化內鏡,可以實現早診斷。多年來,長三角地區在消化內鏡技術和基層覆蓋方面發展得比較完善,且整體質量較高。但是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的消化內鏡覆蓋尚不完善,且整體醫療水平有待提高,西部省份得分較低的原因恰恰就是內鏡診治情況不理想。如果將內鏡診治普及性和質量提高,這些地區的消化健康指數將有所提升。
姜泊表示,消化系統疾病很大程度上是“病從口入”,做好飲食衛生、清潔用餐,對防控消化系統疾病尤其重要,這也是長三角、京津地區消化健康指數高的原因之一。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系統疾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2021年的一項薈萃研究統計了我國不同地區感染率差異,結果顯示,西北、西南感染率較高,其中西藏、貴州、甘肅分別以66%、61%、57%的感染率位居全國前三位。
重視宣教,加強早篩
李兆申院士希望,通過中國消化健康指數評估發現各地區在消化健康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促進中國消化診療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縮小地區之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消化診療質量的差距,進而為推進消化領域整體防治水平提供證據支持。
姜泊認為,應提升大眾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對消化健康的重視程度,強調早診早治和預防先行的疾病防控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未來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助力提高我國消化系統疾病的整體防治水平。”
國家層面推動消化系統疾病早診早治。姜泊建議,應加大資金和教育投入,加強基層專科培訓,增加基層醫生數量,提高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水平,促進消化科醫生均質化,完善醫院對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體系建設。
每個地區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建議各地根據每個維度的得分,有針對性地加強消化內鏡科、消化道出血綠色通道等建設,聚焦提升內鏡診治普及性和質量管理,貫徹三級預防理念,促進疾控系統和消化臨床醫生的強強聯合。
加大疾病防治科普宣傳。由于老百姓對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視程度不足,擅自用藥、停藥現象比較普遍,導致疾病反復發作,甚至進展或惡化到晚期階段才想到去醫院診治。有關單位、媒體、醫生有責任提高公眾防治疾病意識,有助于減輕患者疾病負擔。
40歲后應注意篩查。姜泊建議,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要定期體檢,每年做一次腹部影像檢查(B超、核磁或CT都可以),至少在50歲(最好40歲)前做一次胃腸鏡。日常飲食方面,要注意食品安全,不吃過期食品、發霉變質的剩菜剩飯,少吃燙嘴食物、腌制和熏烤食品,不要暴飲暴食,提倡回家做飯吃,注意避免共用同一餐食,推薦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嬰幼兒和大人的餐具應分開使用、存儲。此外,還應保證充足睡眠,學會減壓,不要吸煙酗酒,若出現腹痛、嘔吐、不停打嗝等癥狀要及時就診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