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的發生與日常飲食結構密切相關。飲食不當是胃病、肥胖癥、脂肪肝、高血壓、糖尿病、結腸癌等一眾疾病的高危因素。對于這些“吃出來的病”,營養食療作為一種非藥物干預手段,正逐漸成為熱門且有效的策略。許多研究證實了營養對慢病的積極影響,例如,水果可改善便秘,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有助控制代謝綜合征。國家也把營養提升到戰略高度,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要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以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
原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高芳堃介紹,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也是慢病管理的關鍵抓手。它在預防、輔助治療等方面作用顯著,對營養缺乏性疾病來說更是重要?!盃I養食療的價值在臨床和公共衛生領域日益凸顯,但公眾對此普遍認知不足?!备叻紙抑赋觯瑐鹘y觀念多依賴藥物治療疾病,卻忽略了營養食療的有效性和優越性?!皩嶋H上,在治療基礎上介入科學的營養食療,有助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營養食療作為一種更自然溫和的干預手段,主要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和食物選擇,幫助預防和控制疾病?!?/p>
實踐營養食療,關鍵在于如何將科學理念轉化為日常行動。在這方面,中國注冊營養師、長輕營養食療首席專家高麗萍是積極的思考者與踐行者。據她觀察,隨著健康意識普遍提升,現代人對營養知識的接納度更高。然而,“很多人喜歡跟著網上的食譜搭配一日三餐,看似‘均衡’,實則缺乏個性化考量,往往‘不養生反傷身’。”高麗萍舉例,她遇到過一位糖尿病合并腎病的患者,早上會吃全麥面包搭配肉蛋,每餐也都有蔬菜?!斑@雖然符合流行的健康模式,但有糖尿病和腎病的前提下,該飲食方案中碳水和蛋白質比例過高,會導致血糖波動、腎臟負擔加重,反而需要更多藥物來平衡,不利于長期健康。”
“營養干預并不是‘一刀切’。”高麗萍強調,營養食療需科學搭配,吃的量與種類應根據個體差異精準調整。她在長輕營養食療營養科學中心深耕多年,堅信“廚房就是最好的藥房”,主張通過精心搭配一日三餐,提升健康水平?!拔覀儠罁總€人的體重、體質、代謝情況、所患疾病、食物禁忌及偏好,制訂飲食方案。”
高麗萍舉例,對于三高、消化道疾病、腎病等疾病患者,飲食策略均不同。比如,會通過低升糖指數GI(低GI)飲食、中低碳飲食平穩血糖;采用得舒飲食改善血壓;增加高纖維、高益生元食物攝入促進腸道健康。“對大眾來說,營養知識的學習和甄別有一定門檻,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建議尋求臨床營養科醫生或專業營養師指導。慢病患者尤其不能跟隨網上零散的科普搭配三餐,否則可能‘不治病反致病’?!?/p>
在高芳堃看來,隨著中國老齡化加深,醫療投入逐年增加,出現了“帶病延壽”的情況。要想破解這一局面、走出慢病困境,重視營養食療價值非常關鍵。美國、日本等國家都非常看重營養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并大力推行營養咨詢師、營養管理師等相關職業教育。高芳堃認為,我國也可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推動科學營養信息、專業營養人才滲入國民生活的各個場景,包括慢病管理、營養食療等。“健康取決于每一餐的選擇與搭配,讓營養食療成為慢病管理的新思路,才能從源頭上改善全民健康?!?/p> ]]>
我國慢性病防治穩步推進有成效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稱慢性病,是指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的疾病。慢性病分為4個主要類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
“慢性病是影響我國人民群眾健康的主要疾病。過去十年,我國累計建成488個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眹倚l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說,在慢性病的早防早篩早診早治方面,依托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目前我國每年向400多萬高發地區居民提供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早期篩查干預惠民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將發生在30到70歲的死亡定義為“過早死亡”,因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慢性病預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2015年的18.5%下降至2021年的15.3%,下降超3個百分點,降幅達17.3%,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
慢性病增長和蔓延勢頭不容小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慢性病由于其發病率、死亡率高,知曉率、控制率低和疾病經濟負擔重等特點,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專題報告》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癥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國疾病經濟負擔超90%,我國55歲至64歲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達48.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發病率達62.3%。
隨著慢性病患者的基數不斷擴大,我國因慢性病死亡比例也有所增加?!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88.5%,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臨較大挑戰。
提升慢性病識別干預 突出“防”字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強化慢性病綜合防控和傷害預防干預”“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推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共管”等,在國家戰略層面為慢性病防控做出指引。目前,我國已將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有關專家表示,推動預防關口前移,能夠大大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既從源頭上控制重大疾病,做到使人民更健康,又令醫療衛生服務更從容有效,是最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
慢性病可防可控,加強慢性病防治是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的責任。面對防治慢性病的挑戰,需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慢性病識別干預,盡快扭轉慢性病高發態勢,推進實現全民健康。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為重點,持續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突出“防”字,強化政府、社會和個人責任,積極有效應對當前突出的慢性病問題。(來源:新華網 作者:顧天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