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廣東佛山地區發生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廣州、中山等地也出現了相關病例。根據基孔肯雅熱的臨床特點,可歸屬于中醫“疫病”范疇中的“濕熱疫”,病因為蟲咬疫毒,核心病機為濕毒蘊熱。
采用中醫藥的方法辨證施治,結合湯藥、針刺、外洗等多種手段,對退熱、減輕關節疼痛和減輕皮疹瘙癢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大表現:發熱、皮疹、關節痛
基孔肯雅熱作為一種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亞被發現,隨后逐漸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多個地區擴散。基孔肯雅熱雖是非新發疾病,卻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構成公共衛生挑戰。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路徑相對明確,主要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充當傳播媒介,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案例,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患者或者隱性感染者之后,再叮咬未患病者,病毒就開始傳播。
無論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幼兒,都有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熱存在一定的潛伏期,被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不會立即發病,往往會間隔1至12天才出現癥狀。
基孔肯雅熱其典型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和關節痛。發熱多為突起,體溫可達39℃,少數人會伴有怕冷的感覺。關節痛的癥狀尤為突出,起病迅速且疼痛劇烈,多表現為全身游走性、對稱性的遠端小關節(如指、趾、腕、踝)疼痛,少數情況下膝關節、肩關節等大關節也會受到累及,而且活動會加劇疼痛,關節有劇烈壓痛是其顯著特點。但關節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發紅、發熱現象,這一點有助于與其他關節疾病區分。約80%的患者會在發病后2至5天出現皮疹,皮疹類型多樣,可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會有瘙癢感,通常數天后皮疹就會消退。
除了這三大典型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這些癥狀也會給患者帶來不適。
中醫藥治療有良方
采用中醫藥方法辨證施治,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根據患者當前的癥狀、舌脈等采用解表、祛濕、清熱、通絡的方法治療。
本次‘濕熱疫’的病邪特點多表現為既有暑邪的火熱迅猛之性,又兼具濕邪的纏綿難愈特點。選方用藥時既要注意清暑熱,也要避免過于寒涼而妨礙濕邪的祛除。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點是邪氣偏愛侵襲關節經絡,甚至滯留難清,因此用藥時也要針對此特點,加用藥力可直達關節經絡等病所的藥物。
劉詩怡結合臨床經驗分享了治療的辦法:
首先,針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針對急性期高熱,可采取耳尖放血或針刺退熱的方法,體針可選取局部阿是穴、后溪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八風穴、八邪穴等;針對后期關節疼痛,可取十宣穴、十二井穴以活血化瘀,引邪外出。
此外,外洗療法也有一定療效。例如用紫蘇葉、蟬蛻、蒲公英、紫草、大浮萍、馬齒莧等藥材煎水外洗,能減輕皮疹的瘙癢感;用海桐皮、細辛、艾葉、荊芥、吳茱萸、紅花、獨活、桂枝、續斷、當歸尾、羌活、防風、冰片、威靈仙等煎水外洗可治療關節疼痛。
在治療方面要做好對癥處理。對于發熱癥狀,可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溫水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的部位,幫助散熱。如果高熱不退且難以忍受,在排除禁忌癥后,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口服退熱。
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為輕癥,一般不會危及生命,經過適當的護理和治療后可逐漸康復,發熱癥狀一般在1~7天內可退熱,皮疹也會在數天內消退。劉詩怡特別提醒,對于嬰幼兒、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晚期妊娠婦女等特殊人群,需要警惕重癥風險。
中藥香囊可驅蚊防病
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在于做好防控工作。主要包括清積水雜物、滅蚊蟲和防叮咬三個方面。
為防叮咬,家中應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并在睡覺時使用蚊帳。外出時,要穿長袖衣褲,盡量減少皮膚暴露,在裸露的皮膚上噴涂有效驅蚊劑。
還可以佩戴中藥香囊,其配方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材,這些氣味對蚊蟲有一定的驅趕作用。劉詩怡介紹,可用于制作驅蚊香囊的常見中藥包括薄荷、艾葉、丁香、白芷、藿香等。
由于伊蚊的活動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外出活動時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同時減少在戶外草叢或陰暗潮濕等蚊子較多的地方停留。
如果出現了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熱的癥狀,懷疑自己感染該疾病,應立即到醫院的發熱門診或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就診。
]]>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其典型癥狀包括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其中關節痛尤為顯著,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盡管目前所有病例均為輕癥,但病毒傳播隱匿性強,感染者中無癥狀和輕癥患者占比較高,導致感染源難以被及時發現,增加了防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