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互根:秋冬養生的核心邏輯?
傳統醫學倡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王茂泓教授強調,陰陽本是互根互用的整體 ——“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藏;陽為陰之使,無陽則陰無以化”。冬季養藏的陽氣,需以陰精(精、血、津、液)為載體,如同珍貴火種需依托厚實火爐才能持續燃燒:爐壁(陰精)堅實,火種(陽氣)方能穩固潛藏;若陰精不足,陽氣易消散,甚至引發 “虛火上炎”。因此,立冬養生絕非一味滋陰或單純補陽,而是要在溫補陽氣、抵御寒邪的同時,滋填陰精、筑牢根基,實現二者互生互濟。?
脾腎同調:陰陽共養的關鍵抓手?
中醫認為,腎為 “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脾為 “后天之本”,主運化氣血,是腎中陰陽持續充盈的物質源泉。二者相輔相成,調理需雙管齊下,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1. 食療:平補溫潤,鋪好進補 “地基”?
秋冬交替時,脾胃功能尚需適應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膩補品,應先調理脾胃、溫潤滋陰:?
晨起一碗溫熱白粥或小米粥,濡養胃氣、培補津液,助力陽氣 “先升后藏”,讓身體快速進入封藏狀態;?
日常可將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沖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緩緩滋填腎精,暗合 “陰中求陽” 之道;?
推薦兩款陰陽雙補藥膳:?
山藥羊肉湯:羊肉溫中益氣、助陽散寒,山藥健脾固腎、滋陰潤燥,溫陽不燥、滋陰不礙胃,是立冬養生佳品;?
黑豆桂圓紅棗湯:黑豆補腎滋陰,桂圓、紅棗補心脾、益氣血,溫和滋養陰血的同時,微微生發陽氣,兼顧 “藏” 與 “養”。?
2. 按穴:激發元氣,調和陰陽平衡?
通過揉按穴位可直接激發人體陰陽自調能力,推薦兩個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腳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為腎經原穴,擅長滋陰補腎,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鐘;?
關元穴:位于肚臍下 4 橫指處,是元氣關藏之所,能溫補元陽,睡前揉按 5 分鐘后,溫灸 10 分鐘,可增強溫陽固藏之效。?
3. 起居:靜養應天,守護陰平陽秘?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是冬季養藏的基本準則:?
保證充足睡眠:夜晚屬陰,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陰方式,也是陽氣入陰潛藏的關鍵,能讓陰陽在靜息中得到滋養;?
收斂神志情緒: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冬季應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可通過靜坐、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等方式平復心神,讓神志內藏,助力陰陽穩固潛藏。
]]>保暖
冬季寒氣當令,而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的陽氣如同自然界的太陽,是溫暖和動力的源泉。一旦陽氣受損,不僅會感到寒冷,還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引發各種疾病。養生要點:1.重點防護頭頸背足。頭為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陽氣從頭部散失;頸背乃陽經之海,是人體督脈和膀胱經循行之處,最易受風寒侵襲,穿高領衣物、坎肩或披上圍巾,是保護頸背的簡單有效之法;足部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寒從腳下起,每天用熱水泡腳,按摩腳心涌泉穴,能促進血液循環,溫煦全身。2.早晚加衣,活動減衣,衣著過厚導致出汗,會使陽氣外泄、邪氣易侵。
防病
冬季是感冒、流感、心腦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這多與衛氣不固有關。衛氣好比身體的“衛士”,負責抵御外邪。冬季養生核心在于增強衛氣的防御能力。養生要點:1.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有利于陽氣潛藏和陰精積蓄。2.注意空氣流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病菌滋生。3.適度鍛煉,微汗即止。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溫和的運動,以身體微微發熱、尚未大汗淋漓為宜。4.素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依據冬季病情變化、遵醫囑調整用藥,防范心腦血管疾病急癥。
溫補
民間素有“冬日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冬季人體脾胃運化功能較強,是進補的好時機,建議遵循“溫補”原則,平和地滋養身體。養生要點:1.多食溫性食物。羊肉、牛肉、雞肉、韭菜、南瓜、桂圓、核桃等性溫的食物,有助溫中助陽,散寒保暖。推薦兩個食療方,一是當歸生姜羊肉湯,能補氣養血、驅寒暖身;二是山藥粥,山藥性平,健脾益胃,可培補后天之本,適合各類人群冬季平補。2.巧用調味品。烹飪時,可適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肉桂等調味品,不僅能增味,更有溫通散寒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溫補并非人人適宜,體質偏熱、易上火、長口腔潰瘍、大便干結者應酌情減量。
養陰
冬季主藏,對應五臟中的“腎”。腎主藏精,是人體陰陽的根本。因此,在溫補陽氣的同時,切不可忘記養陰。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蓋以滋養大地一樣,人體也需要陰液來濡潤臟腑,制約過亢的陽氣,達到陰陽平衡。養生要點:1.多喝溫水。冬季干燥,雖不常口渴,但人體仍需要大量水分,常喝溫水能避免體內陰液虧損。2.食用滋潤之品。可適量食用芝麻、核桃、木耳、銀耳、百合、梨等滋陰潤燥的食物。推薦百合銀耳羹,有助滋陰潤肺,非常適合干燥的冬季食用,能有效緩解皮膚干燥、口干咽癢等問題。此外,也可多喝粥,能生津養胃,若在粥中加入枸杞、紅棗等,效果更佳。
以上四個冬養要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保暖是守護陽氣之根,防病是鞏固防御之墻,溫補是增添生命之火,養陰則是涵養生命之水。只有順應天時,科學調養,才能為來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堅實基礎。
]]>藏什么?
藏是精準守護身體里最容易在冬天耗損的3樣東西。
藏陽氣
陽氣就像身體里的“小火爐”,冬天外界寒冷,火爐需要多“蓄熱”才能抵御寒氣。如果冬天熬夜、頻繁出門受凍,就像把火爐的火苗往外拔,來年春天容易沒力氣、怕冷。
藏精氣
精氣是身體的“儲備糧”,就像植物冬天把養分藏在根部。冬天新陳代謝慢,正是攢精氣的好時候,要是過度勞累、頻繁應酬,精氣耗光了,來年可能會沒精神、抵抗力下降。
暢情志
冬天天短夜長,人容易情緒低落、想得多。“暢情志”就是讓心態靜下來,別焦慮,不然情緒內耗會反過來耗損陽氣和精氣。
如何養?
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做好冬季養生。
起居
建議早臥晚起,夜晚十點前入睡,早晨可待日出后、氣溫回升時再起床。此舉有助于規避清晨寒氣,防止外界寒邪侵襲人體。
飲食
冬季飲食應遵循“溫補而不燥熱,滋陰而不寒涼”的原則,既要增強機體御寒能力,又要避免內火滋生,同時注意調護脾胃、促進營養吸收,為身體儲備能量。因此,建議減少冰淇淋、涼拌菜、西瓜、梨等生冷寒涼食物的攝入,若食用海鮮、螃蟹等偏寒性食材,可搭配生姜、紫蘇等溫中散寒的調料一同烹調,以平衡食性。
以下推薦3款適宜冬季食用的藥膳方。
1.羊肉蘿卜湯
材料:帶骨羊肉500克,白蘿卜1根,生姜5片,蔥段2段,白胡椒少許。
做法:羊肉焯水去除血沫,與生姜、蔥段一同燉煮1.5小時,加入切塊的白蘿卜繼續燉30分鐘,最后加鹽與白胡椒調味。
功效:羊肉可溫中暖下、補益陽氣,白蘿卜能消食化痰,二者搭配既補而不膩,又有助于身體保暖,且不易引起上火。
2.當歸黃芪燉雞
材料:老母雞半只,當歸5克,黃芪10克,紅棗4顆,枸杞子少許。
做法:雞肉焯水后,與當歸、黃芪、紅棗一同慢燉2小時,出鍋前5分鐘加入枸杞子。
功效:黃芪補氣固表,當歸養血和血,雞肉具有溫中益氣的作用。此湯適合冬季體虛乏力、面色無華者食用,可增強體質,補充能量。
3.栗子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克,去殼栗子8~10顆,山藥1小段。
做法:小米提前浸泡30分鐘,栗子煮熟去殼,山藥去皮切塊。將所有材料一同煮40分鐘至粥體黏稠。
功效:小米、山藥健脾益胃,栗子補腎強筋。該粥品性味平和,可作為早餐或晚餐,有助脾胃運化,亦不易造成消化負擔。
運動
冬季運動不宜追求大汗淋漓,而應以促進氣血流通為目的。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室內柔和運動,或于天氣晴好時散步、曬太陽。每次活動20~30分鐘,以身體微微發熱為度,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陽氣外泄。
情志調攝
冬季易出現情緒低落,建議在天氣晴朗時多曬太陽(尤其以背部為佳),有助于振奮陽氣。平時可通過閱讀、聆聽舒緩音樂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應盡量避免爭吵、減少焦慮,使心神安寧,以利體內陽氣的潛藏與養護。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吳越娣 齊國安)
]]>一忌久坐
相信不少人到了冬天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邀上幾個朋友聊天、打牌,還有些上班族,坐在辦公室的時間長達10個小時。這些人因為長期坐著不動,基礎代謝率降低,如果久坐不動,脂肪消耗量減少,不少人身體就肥胖了,日子久了,就容易損傷身體健康。
所以,不管什么年齡的人,要忌久坐。一般坐2個小時左右就要站起來走動一下,如果時間、空間不夠,可以去上個洗手間,倒杯茶水喝。
二忌晨練過早
對于有晨練習慣的人來說,到了冬天就要注意選擇好時間,切忌天剛剛亮就出門鍛煉。《黃帝內經》中也說冬三月宜閉藏,早上起床后要等太陽升起了才出門鍛煉。
冬天早晨氣溫太低,寒風刺骨,這個時候出門運動,寒氣容易進入身體,不僅容易感冒,日子久了,還可能侵犯到骨骼與關節,誘發關節疼痛與關節炎。
所以冬天出門運動的時間不能太早,最好等太陽出來之后再出門運動,每次運動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只要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三忌整天關著門窗
很多人到了冬天怕冷,家里、辦公室都不喜歡開門窗,生怕一點風吹進來。但是如果整天關著門窗,室內空氣不流通,不清新,細菌、病毒容易在密閉的空間滋生,誘發多種疾病。
尤其有些家庭在冬天會在家里烤炭火,如果門窗關緊了,容易引起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出現頭暈乏力,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的情況。
四忌洗澡的時間太長了
冬天泡一個熱水澡,對于很多的人來說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泡澡時水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水太涼了引起感冒,但是水溫也不能太高了,而且洗澡的時間不能太長,因為身體長時間在高溫浸泡下,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臟缺血、缺氧。同時,大量血液會流向皮膚,皮膚里面的水分大量流失,表皮的油脂會遭到破壞,加重皮膚干燥的現象。
所以,冬天洗澡,水溫盡量控制在42度左右,老年人不超過40度,每次洗20分鐘左右,每周洗2到3次就可以了。洗澡之后及時涂一層身體乳,潤膚保濕,身體很舒服。
五忌情緒過于激動
冬天天氣寒冷 ,人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而人的情緒會直接傷害到臟腑健康。一個人的情緒過于激動,人體生理能力會失調,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如果經常發怒,或者情緒低落,都會讓氣血遇到陰礙,危害大。
所以,在這個季節更要懂得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遇到事情不要太沖動,也不能太消極,應該以一顆正常的心態去積極解決,保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幫助養護身體。
冬天,要做到以下2點:
第1點要注意身體保暖
冬天氣溫降低了,注意身體保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像頭部、背部、腳部都是需要保暖的部位。
具體該怎么做?
首先冬天出門要戴好帽子,如果天氣好,有太陽的時候,應該要去戶外多曬太陽,適當曬一曬背部,天冷了,記得穿一件背心,保暖背部。
其次冬天千萬不要光腳在地板上踩,不管什么天氣,都要記得穿上襪子,褲子要到腳踝處。平時上班,坐一段時間就要站起來多走動,多活動腳部,踮腳運動要多做,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腳涼的現象。
另外,晚上睡覺之前可以打一盆40度左右的熱水,泡個熱水腳,利用熱水刺激,溫暖腳部,還能緩解疲勞,提升睡眠質量。
第2點要記得早臥晚起
冬天的被窩像是有一股魔力,讓很多年輕人到了上班的時間都不想起床,但是也有一些老年人,晚上睡不著,早上四五點醒了,但是這種作息時間對人體來說是不好的。
冬天萬物蟄伏,人們要利用這個季節為春天儲備能量,如果在這個季節不能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身體會很疲勞,陽氣過度消耗,是不利于身體健康的。
老年人睡眠質量不好的話,建議在睡覺之前適當聽一聽輕柔的音樂,喝一杯溫熱的牛奶,溫暖身體。晚上10點左右躺到床上,輕輕閉上眼睛,休養生息,恢復體力與精力。
]]>骨寒因環境、飲食、濕氣等因素引起
冬至節氣這天,長沙市開福區的王娭毑到超市買餃子餡包餃子吃,回家上樓時感覺特別吃力,到了晚上疼痛加重,敷熱水袋有所緩解,第二天還是行動不便,家人陪她到醫院骨科就診。醫生問診后考慮是骨寒誘發膝關節炎。因受寒冷的刺激,關節肌肉和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關節炎。此時,患者會感到關節部位疼痛、活動受限,尤其是在夜間或受涼后癥狀加重。
專家解釋,骨寒是中醫學名詞,因環境溫度低、飲食不合理、風寒感冒、濕氣重、腎陽虛等原因所致。
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中,所穿衣物過少,易使身體中的熱量流失,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引起骨寒。風寒感冒也是一個因素,主要由外感風寒引起,患病后風寒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骨寒。
經常吃冰淇淋、冰粥、冰鎮西瓜等寒涼食物,可能會刺激血管收縮,嚴重時對正常的血液循環造成影響,從而引起關節疼痛。此外,長時間處于潮濕的環境可能誘發骨寒,當濕氣停留在關節內,就會有寒冷、發涼等現象。
腎陽虛也是一個原因,其形成與年老體弱、過度勞累等有關。由于腎臟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可能有手腳冰涼、骨骼寒冷、大便久瀉不止等癥狀。對此,董克芳表示,冬季保暖很重要,還應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冬季骨病高發,但也是養骨重點期
芙蓉區50多歲的陳女士,從事餐飲工作,勞動強度很大。近期,她出現雙側膝關節難忍的疼痛,在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明確的骨挫傷,運動醫學領域稱之為微骨折,即細小的骨折。醫生建議她做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陳女士患有骨質疏松癥。
專家分析陳女士的病因,冬季陽光照射時間相對較短,同時為了保暖穿戴比較嚴實,從而造成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后合成的維生素D下降,不利于鈣的吸收和利用,進而導致骨骼中的鈣流失增加,加重骨質疏松癥。此外,活動量減少,冬季天氣寒冷,運動量相應減少,造成肌肉力量下降,對骨骼的刺激減少,使得骨量丟失加快,使骨質疏松癥更厲害。
筋骨怕寒,不養護容易受損。寒氣會使經絡中氣血運行的速度變慢,氣血淤滯,從而出現骨關節麻木、酸痛。寒氣也會使骨骼、關節周圍的肌肉收縮痙攣,彈性變差,對筋骨、關節的保護變弱,導致其容易松動、不穩。然而,冬季本身就是養生好時機,萬物藏于冬,人在冬季也處于收藏狀態,具有向內吸納的特點,此時補充營養更容易被吸收,從而使氣血旺盛,使筋骨的抗病能力增強。
中醫認為,人體結構中骨為干、筋為剛、肉為墻,因此各種關節、筋脈、肌肉也與骨頭的健康有關。臨床表明,骨類疾病的高發與患者年輕化的趨勢,與運動有直接關聯。有的患者本身軟骨開始退變,還每天走近2萬步,導致膝關節病越來越嚴重。有的年輕患者動不動就愛跑馬拉松,使得膝關節長時間負重,出現骨髓水腫。因健身時肌肉拉伸過度、用力過猛導致胸大肌撕裂的病例也明顯增加。
工作時間長、伏案多,尤其在冬季走動少,運動量普遍不足,導致頸椎、腰椎疾病高發。對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頸椎失穩等病癥來說,運動不足導致肌肉力量差,降低了對筋骨的保護,是重要致病因素。另外,年輕女性群體骨質疏松癥高發,也與運動不足密切相關。同時,運動不當對筋骨、肌肉造成傷害的情況也很常見,其中包括運動量過大、運動時間過長、動作幅度太大、忘記熱身或熱身不足等。
“四駕馬車”養護骨骼和關節
冬季養骨重在防寒保暖,以及注意飲食、運動合理,定期檢查,這是養護骨骼和關節的“四駕馬車”。
首先是飲食養骨。注意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戒煙限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飲料;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魚皮等;攝入足夠的鈣質,如牛奶、豆制品、蝦皮、芝麻等,每天保證攝入800~1000毫克的鈣;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飲食要遵循保陰潛陽原則,減咸增苦以養心腎之氣,宜食溫補,如姜棗茶、黨參淮山湯、當歸羊肉煲等,忌食生冷,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其次是運動健骨。冬季可選擇一些室內運動,如練瑜伽、游泳、跳健身操等,也可在天氣晴朗時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強度要適中,過大易受傷,過小則達不到鍛煉效果;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30~60分鐘為宜;重視力量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骨骼的穩定性,預防骨質疏松癥,如可使用啞鈴、杠鈴等器械進行訓練,也可進行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等;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后要拉伸,以減少受傷的風險,緩解肌肉疲勞,時間為10~15分鐘。
第三,保暖護骨,注意骨與關節保暖。穿戴保暖的衣物,如圍巾、手套、護膝等,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注意室內保暖,保持在18℃~22℃為宜,避免寒冷對骨骼的影響;睡前泡腳,時間為15~20分鐘,水溫以40℃左右為宜,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對骨骼健康有益。
第四,定期檢查。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方法,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定期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如果出現骨骼疼痛、關節僵硬等癥狀,應進行X光、核磁共振MRI及血液檢查等,以便早期發現、治療骨骼和關節疾病。
]]>一、疾病初期
實際情況:10月下旬,小朋友因交叉感染,開始出現鼻塞、流涕、干咳、精神不振、四肢疲軟等不適癥狀。疾病初期,飲食調養總原則為膳食平衡、均衡營養。在此基礎上,還應注意口味調和、順時調養;盡量不食陰寒生冷及難消化之物。下文將對目前起病較多的兩大類體質患兒進行營養、飲食的調護措施介紹:
1.平和體質
此類患兒平時身體較為健壯、形體勻稱,且精力充沛、體格強健、營養良好,發育正常,耐受寒熱,納谷馨香,睡眠安穩,二便正常;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飲食選擇:
谷物類食物:如大米、玉米、山藥等;
肉類食物:如豬肉、烏骨雞、鴨肉等;
蔬菜類:如菠菜、黑木耳、銀耳、蘑菇、猴頭菌等;
也可選擇大棗、山楂、橄欖、南瓜子、花生、黑芝麻、蓮子、楊梅等其他食物。
若有食療藥膳經驗的家長,可以制作 太子參百合瘦肉湯、百合梨湯 等食療食物來輔助干預。
氣虛體質
在門診接診患兒中,家長反映患兒平素自感疲乏、氣短、自汗等不適感,此類患兒形體偏瘦或虛胖,因安靜少動、聲音低怯,家長時常擔憂其生長發育較同齡兒童緩慢,且口唇色淡、納少偏食、甚至有進食困難、大便量多不成形或夾有不消化食物等情況。這類患兒平時容易有感冒、積食、泄瀉、厭食等疾病的發生,而且生病后康復速度較緩慢,屬于氣虛體質。
飲食選擇: 此類兒童飲食要注意定時定量、葷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堅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適宜食物:
谷物及豆類: 如大米、玉米、山藥、豌豆、白扁豆、黃豆等;
肉類: 如豬肉、牛肉、雞肉、鵪鶉等;蔬果類如菜花、胡蘿卜、香菇、南瓜、大棗等。
在中醫治療方劑的選擇中,一般使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加減進行預防干預,但不可自行服用。藥膳可選用健胃益氣糕、黃芪蒸雞等。
(注意:上述兒童中醫體質及調護食療涉及專業知識,具體請咨詢當地醫院營養科及中醫科。)
二、疾病進展期
1. 總原則[1]
要保持充足能量和營養素的供給,調整免疫力至最佳狀態,加快康復過程。
2. 碳水化合物
為滿足充足的能量需求,根據平衡膳食的原則,建議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以學齡前兒童為例):100-150g,包括大米、面粉、雜糧等。這是因為谷薯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并具有節約保護蛋白質的作用, 食物選擇應做到粗細搭配,種類達到3種以上。
3. 蛋白質
魚、禽、蛋和瘦肉等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含量普遍較高,并且其氨基酸模式更適合人體需要,因此利用率較高。此外,魚禽肉蛋還能提供多種微量營養素,比如鐵、鋅等,它們也有助于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學齡前兒童為例,攝入主要以優質蛋白質類食物為主,如瘦肉、魚、蝦、奶及奶制品、蛋、大豆等, 建議攝入量為100-175g,盡量保證每日1個雞蛋,350-500ml奶及奶制品,15-20g大豆及其制品。
4. 脂肪
通過選用多種烹調植物油來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攝入,特別是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總脂肪供能比達膳食總能量的25%~30%。烹調應首選植物油,比如花生油、橄欖油、亞麻籽油和紫蘇油等,以增加優質脂肪的攝入。
5. 蔬菜和水果
蔬菜水果是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 建議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學齡前兒童每日蔬菜攝入量100-300g以上,水果100-250g。 蔬果多選深色,因為橙黃色和深綠色蔬果可提供大量β胡蘿卜素,其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當維生素A充足時,皮膚和黏膜才能維持正常的抗感染能力,起到抵御外來侵襲的天然屏障作用。
6. 水
水能夠參與人體新陳代謝、溶解并運送營養物質到各個組織器官、將廢物和毒素排出體外。水分進入體內后,還可以及時補充胃腸道在對食物進行消化過程中所需的水分, 預防便秘,建議學齡前兒童攝入水量600-800ml/天。 除了白開水外,還可以選擇蔬菜湯、魚湯和雞湯,在促進食欲的同時還有助于對抗病毒。喝水時要遵循少量、多次、慢飲的原則,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7. 營養補充制劑
對于食欲較差、不思飲食的患兒,可以適當通過營養強化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或營養素補充劑,適量補充蛋白質以及復合維生素、益生菌等營養素。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維生素補充制劑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免疫力”,更多的是填補患兒攝入不足的缺口部分。
益生菌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腸蠕動,促進胃腸激素分泌,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減輕腸內營養不耐受情況,為患兒保證較好的能量供應;另一方面有利于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屏障,減少感染的發生率,并進一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輕炎癥反應。
三、疾病恢復期
實際情況:在服用對癥藥物治療后,小朋友發熱間隔時間逐漸拉長,最高體溫下降至37.8℃,精神狀態較前好轉,乏力癥狀也有好轉,呼吸頻率恢復正常,但咳嗽仍較多,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咳痰,食欲恢復至正常,食量恢復至健康狀態下的3/4,二便恢復正常。此時期,還是有兩大問題需要后期康復調理,其中之一為咳嗽,另一大難題為恢復食欲,同時提醒所有家長及看護人員注意自身防護。
1. 止咳化痰食療
雪梨川貝蒸冰糖
原料:雪梨1只,川貝粉3g,冰糖15g。
制法:將雪梨去皮挖空心,放入川貝粉、冰糖,隔水蒸熟。
應用:飲湯吃梨。
功效:疏風清熱,潤肺止咳。
鮮蘆根粥品
原料:鮮蘆根100g,竹茹15g,大米60g。
制法:將鮮蘆根洗干凈、切段,與竹茹一起煎煮,取其汁水,加入大米同煮為粥。
應用:佐餐食用。
功效:清肺化痰。
2. 恢復食欲食療方
沙參玉竹鵝肉湯
原料:鵝肉250g,北沙參、玉竹各15g,山藥30g。
制法:將鵝肉洗干凈,在沸水中去血水,切成小塊,與紗布包裹的北沙參、玉竹、山藥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至鵝肉熟爛,棄紗布包,加食鹽等佐料調味即可食用。
應用:佐餐服用。
功效:清熱生津,健脾開胃。
山楂山藥餅
原料: 鮮山楂肉、山藥、白糖各適量。
制法: 將鮮山楂肉和山藥分成等分,加入白糖蒸熟,冷卻后壓制成餅。
應用: 兒童點心食用。
功效: 養陰生津,健脾開胃。
再次強調,嘗試上述食療方之前,請您先咨詢中醫師、營養師的建議,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性服用。
(三)注意疾病預防,防止交叉感染
理論上說,無論是支原體感染、流行性感冒,還是新型冠狀病毒,家中若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患兒,全家都應該做好分餐制、隔離制、戴口罩、手消毒等措施,這些預防措施對于疾病的傳播能起到一定的阻斷作用。
以上是10月下旬以來應對小朋友呼吸道疾病的營養建議及食療推薦。當然,調整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平時注意規律作息,建議保證充足的睡眠,并在安全的環境下適量增加運動,飲食口味清淡,葷素搭配,保持心情舒暢,有助于身體的康復。
]]>1、羊肉燉白蘿卜
配方 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燒開5~6分鐘后撈出羊肉,把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等燉至六成熟,再將白蘿卜放入鍋中一起燉熟。
食用建議 四種食材合用可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適用于身體瘦弱、脾胃虛寒、腎陽不足者。發熱上火者不宜食用。不宜與熱性食物同食,容易導致上火。
2、銀耳羅漢果煲雞湯
配方 銀耳40克,雞1只,羅漢果4個,南杏少許,胡蘿卜200g,姜2片,鹽適量。
做法 將銀耳泡開洗干凈,用清水浸透。雞剖好,去內臟,焯水后用清水洗干凈。胡蘿卜去皮,切厚塊,加適量清水入湯煲,煲開后,放入雞、羅漢果、南杏、銀耳、胡蘿卜及姜,再煲開后改用慢火繼續煲約3小時,加入調味料即可飲用。
食用建議 幾種食材合用,可有溫中益氣、滋陰潤肺的作用,還可潤腸通便,避免飲食積滯。適用于皮膚粗糙,面色無華,陰虛有咳,免疫力下降,陰虛便秘之人。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3、當歸生姜羊肉湯
配方 羊肉500克,當歸20克,生姜30克,枸杞適量,紅棗數顆,料酒、鹽、胡椒粉等適量。
做法 羊肉切塊,冷水浸泡1~2小時去血水,撈出瀝干。生姜切片。鍋中加水,放入羊肉、姜片、料酒,焯水去腥,撈出洗凈。將當歸、紅棗、枸杞洗凈,與羊肉一同放入燉鍋,加足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1.5~2小時,至羊肉熟爛,加鹽、胡椒粉調味即可。
食用建議 此湯適合陽虛體質者,如冬季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之人,但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實熱證患者不宜食用。
4、滋補燉雞
配方 土雞1只(約1000克),人參10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枸杞20克,紅棗10顆,姜片、鹽適量。
做法 將土雞宰殺后清洗干凈,切塊,焯水去除血沫。將人參、黃芪、當歸用溫水泡軟,清洗干凈。鍋中加水,放入雞塊、人參、黃芪、當歸、紅棗、姜片,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1.5小時,加入枸杞,繼續燉煮30分鐘。最后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出鍋。
食用建議 此湯適合體質虛弱、面色蒼白、容易疲勞的人群。進補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食物。
5、山藥紅棗粥
配方 山藥200 克,紅棗10 顆,大米100 克,冰糖適量。
做法 山藥去皮洗凈,切成小塊。紅棗去核洗凈。大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左右,加入山藥塊、紅棗繼續煮20~30分鐘,至山藥熟爛、粥濃稠,加入冰糖調味。
食用建議 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可作為早餐或晚餐,每日食用一碗,能健脾益胃、滋補氣血、增強體質,助力抵御寒冬。
6、紅棗核桃粥
配方 紅棗10~15顆,核桃10顆,大米100克,糯米30~50克,紅糖適量。
做法 先將大米和糯米混合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浸泡30分鐘左右。紅棗去核洗凈,核桃去殼后把核桃仁掰成小塊。浸泡好的米和水一起煮開,然后轉小火熬煮20分鐘左右,放入紅棗繼續煮15分鐘。最后加入核桃碎和適量紅糖,攪拌均勻,再煮5~10分鐘,直到粥變得濃稠。
食用建議 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尤其適合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可作為早餐或者晚餐食用。
7、百合蓮子雪梨羹
配方 雪梨2個,百合30克,蓮子20克,枸杞10克,冰糖適量。
做法 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塊。百合、蓮子提前浸泡2 小時,洗凈備用;將雪梨塊、百合、蓮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燉煮30~40分鐘;當雪梨變得軟糯,加入冰糖攪拌至融化;最后加入枸杞,再煮 5分鐘即可關火。
食用建議 適合在干燥的冬季食用,有潤肺止咳、清熱降火的作用,能緩解冬季因干燥引起的不適。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侯茜表示,臨床談論奶茶等甜飲料含糖量太高時,指的是其中的添加糖,比如紅糖、白砂糖、綿白糖、玉米糖漿、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漿、高粱糖漿、蜂蜜等,不包括水果、蔬菜和牛奶中存在的天然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盡量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但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可能含糖30~40克。為了消耗這些糖分,從第一口奶茶下肚開始,機體便開始高速運轉。
血糖飆升。一次性攝入大量添加糖后,這些糖分可直接被消化吸收入血,血糖水平急速升高。為了抑制血糖的大幅增長,機體會釋放大量胰島素,使血糖進入細胞被分解供能,從而消耗一部分血糖。此時,胰島功能的負擔大大增加,長期如此可能會增加胰島素抵抗的風險,這是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之一。
肝臟發力。除了用去供能的糖外,另有部分血糖被運送至肝臟,以肝糖原的形式儲存其中;部分進入肌肉,轉變為肌糖原。在空腹血糖下降時,肝糖原便會釋放入血,保證機體的正常能量消耗。此外,代謝添加糖,尤其是果糖的最主要場所是肝,肝臟負擔因此加重,過程中可能有大量中間產物累積,轉化為脂肪,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蓄積。雖然攝入的糖分有供能、合成糖原這兩條消耗途徑,但總體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攝入糖分太多,超出了葡萄糖利用量和糖原存儲容量的總和,多余糖分就會隨著血液游走“作亂”。于是,機體只能把剩余血糖送入脂肪細胞,轉變成脂肪蓄積起來,超重肥胖隨之而來,而肥胖堪稱“百病之源”。
血管受傷。不少人知道脂肪吃多了會傷心血管,實際上,添加糖的殺傷力可能更大。有研究發現,如果把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替換成同等熱量的糖,比如蔗糖、果葡糖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均會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會降低,反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而且,攝入過多添加糖還會提高機體的慢性炎癥水平,也可誘發心血管疾病。
染上“糖癮”。奶茶中的糖分與舌頭上的受體結合,會激活大腦的獎賞機制,使其分泌多巴胺等“快樂激素”,讓人感到愉悅,但這種情緒不會持續太久,需繼續攝入糖分才能維持,機體對糖的渴望便會加劇,慢慢便染上了“糖癮”。過量糖分還會干擾體內的瘦素水平,使大腦關閉食欲控制系統,無法發出飽腹信號,而液體食物的“飽足感”不如固體食物,于是讓人吃下更多食物,造成能量過剩,進一步加重肥胖和各類損傷。而且,分解糖分的過程中還會消耗B族維生素,一旦出現維生素B1、B6缺乏,可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和神經遞質平衡。
侯茜建議,生活中盡量少喝奶茶,想喝時不妨自制一杯,比如用100毫升開水泡一杯紅茶,浸泡一段時間后將茶葉撈出,倒入適量牛奶,加糖量可自行控制,盡量別超過5克;在外購買奶茶時,盡量選擇無糖或減糖。仍需提醒的是,“半糖”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減去一半的糖,“無糖”也并非完全不含糖,可能只是不額外添加糖。目前,已有少數品牌開始公示奶茶配料表、營養標簽,這是監測添加糖的途徑之一,如果標簽上注明蔗糖、果葡糖漿等添加糖,盡量不選擇;如果整杯奶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超過25克,盡量不選擇。
]]>保證蛋白質的攝入 肉類、豆制品和奶制品
要保障充足的魚、禽、肉、蛋、奶類、大豆等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是人體免疫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的物質基礎。
1.“忌口要不得”,各種肉都可以吃
比如帶魚、平魚、蝦、雞肉、鴨肉、雞蛋、豬肉、牛肉、羊肉、豬肝,以及各種各樣的大豆制品,可以每頓飯輪換著吃。
6-9歲兒童平均每天魚、禽、肉、蛋的量要達到120克,10-13歲兒童達到每天150克,14-17歲兒童達到每天200克。但要注意少選肥肉、加工肉制品等,同時肉類食物的烹調方式要合理,多用蒸煮燉等方式,比如清燉羊肉,可以放些白蘿卜或胡蘿卜,冬日熱呼呼的,更容易消化;或者清蒸黃花魚、燉雞湯等,都是美味又營養的食物。肉類要少用煎炸烤,既不好消化,還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
2.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
可以每天喝1包牛奶加1盒酸奶,達到每天300ml以上。如果覺得牛奶比較涼,可以稍微加熱溫一下,也可以選擇奶酪、奶粉等奶制品。奶制品不僅可以作為孩子們的優選零食,也可以融入到一日三餐中,比如奶酪生菜三明治、芝士焗蝦、芝士焗飯等。
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 每天最好吃三種以上
要給孩子準備品種豐富、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每天達到3種以上。每頓飯都要有新鮮蔬菜,比如綠色的菠菜油菜、紫色的甘藍、紅色胡蘿卜西紅柿,還有白色的菜花鮮藕、黑色的木耳香菇等等。既可以把多種顏色蔬菜一起炒或拌,如清炒胡蘿卜、木耳和西蘭花,也可以給孩子做成包子、餃子之類的食物。注意,蔬菜的大小和口感要適合孩子的年齡,不要過于粗大。
多吃新鮮水果 每天達到200-300克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每天也要鼓勵孩子多吃新鮮的水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或類胡蘿卜素比較多的橘子、冬棗、獼猴桃等等,每天達到200-300克。比如酸甜可口的橘子可以直接吃;臍橙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榨汁,每天讓孩子喝1-2杯,美味也輕松;或者把鴨梨和銀耳、枸杞、冰糖一起煮水,也是潤肺的小良方。
足量喝水 優選溫熱白水
冬天雖然出汗少,但也提醒孩子要足量喝水,優選溫熱白水,少量多次,6歲孩子每天飲水800毫升,7-10歲每天1000毫升,11-13歲每天1100-1300毫升,14-17歲每天1200-1400毫升。出現發燒時,更要注意多飲水。如果孩子生病沒有食欲,可以給孩子用新鮮檸檬泡水,或者多喝些淡湯,如西紅柿蛋花湯等。
主食細軟、易消化 適當加入谷物和雜糧
孩子的主食也要做到細軟好消化,適當增加全谷物和雜糧雜豆,比如饅頭、豆包、湯面、八寶粥、二米飯等,都是好選擇。
]]>冬至,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習俗,南方則吃米團、長線面。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認為,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從 #冬至# 開始,就要進入一年中最冷的 “數九”寒冬了。九天為一 “九”,過了九九八十一天,“出九”后將迎來春暖花開~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 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這也意味著今天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
對于南北半球來說:
對北回歸線或以北而言,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短者為夏至;
對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而言,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夏至;
對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而言,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夏至;
對南回歸線或以南而言,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短者為夏至。
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遂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八十一天期間還包含了我國傳統重要節日除夕春節等。
冬至是公歷紀年法的 12 月末,但在古代“冬至”實為一年之歲首,周歷的正月是如今夏歷的十一月,冬至日正是周歷的新年,并且由于“冬至”是第一個被訂立的節氣,所以成為一年之歲首。伴隨時代發展,又有春節歲首、立春歲首等說法。
習俗
冬至在各地有不同的習俗,是養生的大好時機,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冬至一直是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個別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養生
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去無病“。民間素有冬至進補的習俗,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的多樣化,根據身體情況合理進補。
冬季適合吃的食品當中一般分為溫、平、滋補三類。其中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溫補性食物,有滋陰的功效,像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這類屬于平補類食物,另外還有一些像木耳、黑棗、芝麻、黑豆等這類的食品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