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是最常見的預警信號,但疼痛的性質和規律往往暗藏玄機:
案例:50歲的王先生長期跑步后膝蓋隱痛,誤以為是“運動過量”,直到某天夜間被劇痛驚醒,檢查發現尿酸高達600μmol/L,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
應對建議:記錄疼痛模式(時間、誘因、緩解方式),及時進行X光、血尿酸或風濕因子檢測。
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活動后逐漸緩解,稱為“晨僵”。
科學解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晨僵時間長,與滑膜炎癥導致關節液黏稠度增加有關。
應對建議:若晨僵超過1小時,需查類風濕因子(RF)、抗CCP抗體及血沉。
關節腫脹可能是積液、滑膜增生或炎癥反應:
警示:感染性關節炎進展迅速,48小時內可能破壞關節,需緊急抗生素治療。
應對建議:腫脹關節避免熱敷,及時抽液化驗(關節液分析可區分痛風、感染或風濕病)。
關節活動度下降是功能受損的直接信號:
誤區:關節“咔咔響”但無疼痛,多為生理性彈響,無需過度擔心;若伴隨疼痛或腫脹,需警惕病理變化。
應對建議:通過MRI或超聲檢查軟組織損傷,避免盲目按摩加重病情。
長期未控制的炎癥可能導致關節結構破壞:
數據:未經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2年內關節破壞率可達80%。
應對建議:定期拍攝雙手X光片,早期使用抗風濕藥物(DMARDs)可延緩畸形。
關節疼痛或活動受限會導致周圍肌肉廢用性萎縮:
科學依據:肌肉萎縮會進一步降低關節穩定性,形成“疼痛-活動減少-肌肉萎縮”的惡性循環。
應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增強關節保護。
某些關節疾病可能伴隨全身表現:
警示:出現不明原因發熱+關節痛,需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反應性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
應對建議: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感染指標檢測。
關節損傷具有“不可逆性”,但早期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后:
結語:關節的“求救信號”是身體發出的最后通牒,忽視它們可能付出沉重代價。記住:疼痛不是“忍忍就好”,腫脹不是“老了正常”,早一步行動,才能讓關節“長壽”,讓行動自由常伴左右!
]]>骨寒因環境、飲食、濕氣等因素引起
冬至節氣這天,長沙市開福區的王娭毑到超市買餃子餡包餃子吃,回家上樓時感覺特別吃力,到了晚上疼痛加重,敷熱水袋有所緩解,第二天還是行動不便,家人陪她到醫院骨科就診。醫生問診后考慮是骨寒誘發膝關節炎。因受寒冷的刺激,關節肌肉和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關節炎。此時,患者會感到關節部位疼痛、活動受限,尤其是在夜間或受涼后癥狀加重。
專家解釋,骨寒是中醫學名詞,因環境溫度低、飲食不合理、風寒感冒、濕氣重、腎陽虛等原因所致。
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中,所穿衣物過少,易使身體中的熱量流失,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引起骨寒。風寒感冒也是一個因素,主要由外感風寒引起,患病后風寒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骨寒。
經常吃冰淇淋、冰粥、冰鎮西瓜等寒涼食物,可能會刺激血管收縮,嚴重時對正常的血液循環造成影響,從而引起關節疼痛。此外,長時間處于潮濕的環境可能誘發骨寒,當濕氣停留在關節內,就會有寒冷、發涼等現象。
腎陽虛也是一個原因,其形成與年老體弱、過度勞累等有關。由于腎臟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肢,可能有手腳冰涼、骨骼寒冷、大便久瀉不止等癥狀。對此,董克芳表示,冬季保暖很重要,還應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冬季骨病高發,但也是養骨重點期
芙蓉區50多歲的陳女士,從事餐飲工作,勞動強度很大。近期,她出現雙側膝關節難忍的疼痛,在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明確的骨挫傷,運動醫學領域稱之為微骨折,即細小的骨折。醫生建議她做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陳女士患有骨質疏松癥。
專家分析陳女士的病因,冬季陽光照射時間相對較短,同時為了保暖穿戴比較嚴實,從而造成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后合成的維生素D下降,不利于鈣的吸收和利用,進而導致骨骼中的鈣流失增加,加重骨質疏松癥。此外,活動量減少,冬季天氣寒冷,運動量相應減少,造成肌肉力量下降,對骨骼的刺激減少,使得骨量丟失加快,使骨質疏松癥更厲害。
筋骨怕寒,不養護容易受損。寒氣會使經絡中氣血運行的速度變慢,氣血淤滯,從而出現骨關節麻木、酸痛。寒氣也會使骨骼、關節周圍的肌肉收縮痙攣,彈性變差,對筋骨、關節的保護變弱,導致其容易松動、不穩。然而,冬季本身就是養生好時機,萬物藏于冬,人在冬季也處于收藏狀態,具有向內吸納的特點,此時補充營養更容易被吸收,從而使氣血旺盛,使筋骨的抗病能力增強。
中醫認為,人體結構中骨為干、筋為剛、肉為墻,因此各種關節、筋脈、肌肉也與骨頭的健康有關。臨床表明,骨類疾病的高發與患者年輕化的趨勢,與運動有直接關聯。有的患者本身軟骨開始退變,還每天走近2萬步,導致膝關節病越來越嚴重。有的年輕患者動不動就愛跑馬拉松,使得膝關節長時間負重,出現骨髓水腫。因健身時肌肉拉伸過度、用力過猛導致胸大肌撕裂的病例也明顯增加。
工作時間長、伏案多,尤其在冬季走動少,運動量普遍不足,導致頸椎、腰椎疾病高發。對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頸椎失穩等病癥來說,運動不足導致肌肉力量差,降低了對筋骨的保護,是重要致病因素。另外,年輕女性群體骨質疏松癥高發,也與運動不足密切相關。同時,運動不當對筋骨、肌肉造成傷害的情況也很常見,其中包括運動量過大、運動時間過長、動作幅度太大、忘記熱身或熱身不足等。
“四駕馬車”養護骨骼和關節
冬季養骨重在防寒保暖,以及注意飲食、運動合理,定期檢查,這是養護骨骼和關節的“四駕馬車”。
首先是飲食養骨。注意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戒煙限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飲料;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魚皮等;攝入足夠的鈣質,如牛奶、豆制品、蝦皮、芝麻等,每天保證攝入800~1000毫克的鈣;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飲食要遵循保陰潛陽原則,減咸增苦以養心腎之氣,宜食溫補,如姜棗茶、黨參淮山湯、當歸羊肉煲等,忌食生冷,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其次是運動健骨。冬季可選擇一些室內運動,如練瑜伽、游泳、跳健身操等,也可在天氣晴朗時進行戶外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強度要適中,過大易受傷,過小則達不到鍛煉效果;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30~60分鐘為宜;重視力量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骨骼的穩定性,預防骨質疏松癥,如可使用啞鈴、杠鈴等器械進行訓練,也可進行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等;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后要拉伸,以減少受傷的風險,緩解肌肉疲勞,時間為10~15分鐘。
第三,保暖護骨,注意骨與關節保暖。穿戴保暖的衣物,如圍巾、手套、護膝等,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注意室內保暖,保持在18℃~22℃為宜,避免寒冷對骨骼的影響;睡前泡腳,時間為15~20分鐘,水溫以40℃左右為宜,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對骨骼健康有益。
第四,定期檢查。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方法,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定期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如果出現骨骼疼痛、關節僵硬等癥狀,應進行X光、核磁共振MRI及血液檢查等,以便早期發現、治療骨骼和關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