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共納入1950位老年科住院患者,年齡跨度是60~103歲,平均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為23.4。北京醫院老年科研究人員對參與者身體功能相關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包括日常活動能力、認知狀態、睡眠、吞咽功能、握力、抑郁程度等。研究人員根據體質指數將參與者分為5組:低體質指數組(小于20)、正常組(20~24.9)、超重組(25~27.9)、輕度肥胖組(28~29.9)、肥胖組(大于等于30)。結果顯示,體質指數過低是各項功能下降的重要影響因素,超重或輕度肥胖人群反而具有較好的功能狀態。具體來說,與正常組相比,低體質指數組身體功能異常風險是其1.5~2.1倍,超重組與其相當,輕度肥胖組認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風險顯著降低,肥胖組日常活動能力顯著下降。因此,住院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為20~29.9。
很多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肥胖卻總伴隨著代謝、關節等方面的疾病。但其實,近年來關于體質指數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絕大部分觀點都認為體質指數與身體機能下降、死亡率之間呈U形關聯,即過低或過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本研究結論相符。除了住院老人,正常老人的體質指數也應比成年人高。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曾提到,80歲以上老人的體質指數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老年人群中,高體質指數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保護因素。我國現行相關標準建議,18~64歲健康成人體質指數的正常范圍是18.5~23.9,65歲以上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應為20~26.9,高齡老人為22~26.9。
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為隨著人體逐漸衰老,體成分會重新分布,如肌肉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骨質疏松等。與低體質指數人群相比,超重或輕度肥胖的老人可能有更好的營養狀態,在面臨疾病或其他風險,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癥細胞的過度生長時,身體儲備更充足,有助熬過疾病最嚴重的時期。
輕度肥胖組認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風險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中年肥胖的人老年時期患癡呆癥的風險更高;也有研究顯示,體質指數變化明顯(增加或減少幅度大于5%)的人,認知能力下降較快;本研究則提出,輕度肥胖是認知功能的保護性因素。這其中的差異,或許可以用近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雜志上的一篇研究來解釋。其中顯示,對于肥胖的亞洲人來說,其認知功能隨體質指數升高而下降,但這里的肥胖主要指內臟脂肪含量高。除了認知功能,內臟脂肪增加還是影響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謝性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研究對于體質指數的提法還是顯得有點寬泛,如果能增加腰圍指標,將內臟脂肪增多作為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會更明晰。
握力方面,隨著當前檢測儀器的進步,人們體檢時不僅可以測身高、體重,還可以測量身體中肌肉和脂肪的比例。老人肌肉流失多會導致肌少癥,從而引發跌倒等不良事件。健康狀況較好的輕度肥胖老人即使肌肉與脂肪的比值下降,仍可能保證較好的肌肉數量和質量,體現在研究結果上就是良好的握力。
總而言之,老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多重共病等原因,都宜胖不宜瘦,建議通過合理的膳食結構、規律的運動鍛煉,將體質指數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且穩定的范圍。飲食方面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同時重視共病的影響,比如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當補充優質蛋白,且嚴格限制蛋白的攝入量,高血壓患者應當減少鈉鹽的攝入量,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主食的總量等。運動方面,在身體狀態允許的前提下,應堅持每周進行3~4次有氧運動,每次時間不少于半小時,并通過適當的抗阻運動保證肌肉力量,具體可參照最新發布的《老年人運動管理國際專家共識》。需注意,老人運動前最好能進行平衡能力評估,以減少運動損傷的可能。
]]>該研究共納入1950位老年科住院患者,年齡跨度是60~103歲,平均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為23.4。北京醫院老年科研究人員對參與者身體功能相關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包括日常活動能力、認知狀態、睡眠、吞咽功能、握力、抑郁程度等。研究人員根據體質指數將參與者分為5組:低體質指數組(小于20)、正常組(20~24.9)、超重組(25~27.9)、輕度肥胖組(28~29.9)、肥胖組(大于等于30)。結果顯示,體質指數過低是各項功能下降的重要影響因素,超重或輕度肥胖人群反而具有較好的功能狀態。具體來說,與正常組相比,低體質指數組身體功能異常風險是其1.5~2.1倍,超重組與其相當,輕度肥胖組認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風險顯著降低,肥胖組日常活動能力顯著下降。因此,住院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為20~29.9。
很多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肥胖卻總伴隨著代謝、關節等方面的疾病。但其實,近年來關于體質指數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絕大部分觀點都認為體質指數與身體機能下降、死亡率之間呈U形關聯,即過低或過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本研究結論相符。除了住院老人,正常老人的體質指數也應比成年人高。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曾提到,80歲以上老人的體質指數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老年人群中,高體質指數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保護因素。我國現行相關標準建議,18~64歲健康成人體質指數的正常范圍是18.5~23.9,65歲以上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應為20~26.9,高齡老人為22~26.9。
老人的理想體質指數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為隨著人體逐漸衰老,體成分會重新分布,如肌肉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骨質疏松等。與低體質指數人群相比,超重或輕度肥胖的老人可能有更好的營養狀態,在面臨疾病或其他風險,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癥細胞的過度生長時,身體儲備更充足,有助熬過疾病最嚴重的時期。
輕度肥胖組認知功能及握力下降風險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中年肥胖的人老年時期患癡呆癥的風險更高;也有研究顯示,體質指數變化明顯(增加或減少幅度大于5%)的人,認知能力下降較快;本研究則提出,輕度肥胖是認知功能的保護性因素。這其中的差異,或許可以用近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雜志上的一篇研究來解釋。其中顯示,對于肥胖的亞洲人來說,其認知功能隨體質指數升高而下降,但這里的肥胖主要指內臟脂肪含量高。除了認知功能,內臟脂肪增加還是影響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謝性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研究對于體質指數的提法還是顯得有點寬泛,如果能增加腰圍指標,將內臟脂肪增多作為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會更明晰。
握力方面,隨著當前檢測儀器的進步,人們體檢時不僅可以測身高、體重,還可以測量身體中肌肉和脂肪的比例。老人肌肉流失多會導致肌少癥,從而引發跌倒等不良事件。健康狀況較好的輕度肥胖老人即使肌肉與脂肪的比值下降,仍可能保證較好的肌肉數量和質量,體現在研究結果上就是良好的握力。
總而言之,老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多重共病等原因,都宜胖不宜瘦,建議通過合理的膳食結構、規律的運動鍛煉,將體質指數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且穩定的范圍。飲食方面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同時重視共病的影響,比如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當補充優質蛋白,且嚴格限制蛋白的攝入量,高血壓患者應當減少鈉鹽的攝入量,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主食的總量等。運動方面,在身體狀態允許的前提下,應堅持每周進行3~4次有氧運動,每次時間不少于半小時,并通過適當的抗阻運動保證肌肉力量,具體可參照最新發布的《老年人運動管理國際專家共識》。需注意,老人運動前最好能進行平衡能力評估,以減少運動損傷的可能。
]]>肥胖危害比想象的更大
“醫生,我家孩子這么小,怎么就有了脂肪肝和糖尿病呢?”
不久前,李倩在門診遇到一位帶著孩子前來就診的家長,孩子名叫亮亮(化名),13歲。家長介紹,亮亮從小就偏胖,進入青春期后體重增長更加明顯,變得越發不愛動,體育課也經常請假,家長對此很是擔憂。
李倩檢查發現,亮亮的體質指數很高,還有黑棘皮、紫紋等表現,已經屬于肥胖癥。進一步檢查發現,亮亮還有脂肪肝、肥胖型二型糖尿病表現。
“我們聯合營養門診、減重門診,給亮亮制訂了個性化飲食調整和運動干預的減重方案,亮亮家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非常配合。”李倩說,一個月后復診時,亮亮已經減重2公斤,“血糖控制得很好,雖然脂肪肝還在,但肝功能已基本恢復正常。”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肥胖不利于身體健康,例如容易疲倦、難以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等。事實上,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李倩介紹,多項調查研究顯示,與肥胖相關的共存疾病超過200種;兒童青少年期肥胖不僅會影響身體發育,增加骨齡提前、性早熟等風險,還會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過早發生的風險;肥胖可引發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血脂異常、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綜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多種并發癥;超重和肥胖的兒童更容易產生自尊心下降、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有家長認為小孩子胖點沒事,長大就瘦了,其實不然。健康體重的管理,應該從早抓起。”李倩說,備孕婦女應調整孕前體重,孕期體重增長至適宜水平,預防胎兒體重增長過快,減少巨大兒的發生;孩子出生后,提倡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兒童期要注意平衡膳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定期體檢,評估有無超重或肥胖,盡早發現生長偏離并及早干預。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肥胖?李倩介紹,2歲以下的嬰幼兒建議使用“身長的體重”評價法作為判斷標準,即與同年齡、同性別、同身高其他正常兒童相比較,兒童體重高于其他相同身高85%以上屬于超重,超過97%屬于肥胖。2歲以上兒童可用體質指數作為判斷標準。
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身高)(單位:kg/m2)
李倩介紹,2—5歲兒童可參考“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體塊指數的生長曲線”中制定的中國2—5歲兒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參考界值點;6—18歲兒童可參考“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中6—18歲學齡兒童篩查超重與肥胖的性別年齡別BMI參考界值點;18歲時,男女性的BMI均以24kg/m2和28kg/m2為超重、肥胖界值點,與中國成人超重、肥胖篩查標準接軌。
培養孩子從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兒童常規健康檢查一般在嬰兒期至少4次,分別在3、6、8、12月齡;1至2歲兒童至少每半年檢查1次,3歲及以上兒童至少每年檢查1次。”李倩介紹,家長可根據兒童健康狀況和家庭情況適當增加健康檢查頻次,“建議家長學會BMI計算方法,能使用生長監測圖(表)監測兒童身高、體重和BMI的增長趨勢,尤其對體重增長過快和超重肥胖的兒童,可采取家庭監測和機構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1至3個月監測1次體重和身長(高)。”
“兒童肥胖干預重在早期預防,要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著手,培養孩子從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在李倩看來,兒童胖起來歸根到底是與“吃得多、動得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超重肥胖兒童減重需要和成人一樣“管住嘴、邁開腿”。
兒童青少年還處于生長發育期,如何吃才能既保證營養均衡、不影響孩子長身體,又能有效控制體重呢?
“飲食控制必須科學,不能一味采用饑餓方法來減重。一日三餐要達到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的均衡:蛋白質占全天總熱量的15%至20%,脂肪占25%至30%,碳水化合物占50%至55%,以保證兒童青少年的生長和發育。”李倩建議,有減重需求的孩子需要改變進食習慣,把吃飯的速度放慢;按時、規律進餐,避免不吃早餐、白天不斷加餐。在日常飲食中,主食要注意粗細搭配,粗糧可以占到主食攝入量的1/3;葷素搭配,肉類盡量選擇優質高蛋白;每餐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盡量不吃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減少攝入含糖食品并避免含糖飲料,不喝酒;減少高脂、高鈉加工食品的攝入;減少食用快餐食品,減少在外就餐及外賣點餐;注意食物的烹飪方式,盡可能不吃油炸食物,選擇蒸、煮、燉的形式為佳。
在“邁開腿”方面,李倩建議,6歲以下兒童每天進行至少180分鐘的身體活動,鼓勵多做戶外活動(如戶外的散步、玩耍、跑、跳等,最好全天分布,多則更好),每次靜態行為時間(如操作手機、電腦、平板,看書報、電視等)或受限時間(例如在手推童車/嬰兒車、高腳椅上,縛在看護者的背上)不超過1小時。對6歲及以上兒童青少年,建議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騎自行車、跑步、打球、跳繩、游泳、跳舞等),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強肌肉力量和強健骨骼健康的活動,每次靜態行為持續不超過1小時,每天視屏時間累計少于2小時。
“建議兒童青少年多做伸展肢體、彈跳的運動,如打籃球、跳繩、游泳、慢跑、蹲起摸高跳等,適當開展一些力量性練習,這樣可促使全身各處骺軟骨的新陳代謝處于相對旺盛狀態,從而使全身勻稱地生長發育。”李倩說,兒童青少年還要保證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影響激素分泌,加重肥胖癥。
幫孩子減重切忌急于求成
“一般來說,兒童肥胖最主要的原因是能量攝入過多、缺乏運動,但遺傳因素、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等對肥胖的產生也有一定影響。”李倩說,例如父母都超重或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傳統觀念以“胖”為福,有的老人喜歡“填鴨式”喂養孩子;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各式各樣的零食、含糖飲料等給孩子埋下了一個又一個“甜蜜的陷阱”;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晚餐大量喂食,導致孩子養成吃夜食的不良習慣;有的家長不太關注食物之間的營養搭配,使孩子營養不均衡;由于課業負擔重、電子產品普及等因素,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現象廣泛存在……這些都易導致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國內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到19%,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肥胖率為10.4%。“這意味著,每5個6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中約有1個超重或肥胖。”李倩說,“父母是兒童肥胖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幫孩子減肥的過程能很好地反映出父母的教育理念。”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體重超標后憂心不已,有的會采用輕斷食等網紅減肥法,想讓孩子迅速瘦身,結果經常事與愿違。“就拿亮亮來說,一開始由于吃不飽或吃不到可口的飯菜,亮亮會跟父母吵架表示抗議,鬧得家里雞犬不寧。”李倩說,后來亮亮的家長意識到,減肥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而需要全家總動員,于是全家人積極地參與其中——亮亮吃什么,家里人就吃什么,亮亮運動時全家人也齊上陣,“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不僅亮亮減重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家人也變得更瘦更健康了。”
“科學減重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在幫助孩子減重時切忌急于求成,切忌讓孩子進行極端的節食和服用減肥藥物。”李倩提醒,極端的飲食限制會給兒童造成心理上的壓抑,有時也會引起孩子對減重的抵觸,“要告訴孩子追求健康體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合理調整飲食,配合科學運動,每天堅持一點點,效果會慢慢顯現。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減肥,更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鍛煉孩子的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