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時鐘”,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標記著時代變遷的足跡和共同的文化記憶。從古至今,中國人以節氣為指南,組織農事活動,安排日常生活。節氣文化溫潤和滋養著人們的生活,并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二十四節氣蘊藏豐富的古老智慧
“谷雨到,人歡笑,細雨潤物靜悄悄。”谷雨將至,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各地雨水顯著增多,百花開得更繁茂,稻谷長得更茁壯。從谷雨的名稱即可了解其部分內涵。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說的就是,谷雨時節,充沛的雨水能夠滿足稻谷關鍵期的水分需要,滋養作物生長。它與雨水、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能反映一段時間的降水現象。正因為如此,節氣也被人們當作中長時間的“天氣預報”。
曉天氣,知農事。信息化時代的天氣預報更專業、更精準,但是在廣闊的農村地區,很多有經驗的農民依然靠著爛熟于心的節氣農諺,順“時”而為,不誤農時。以谷雨為例,“谷雨時節種谷天,南坡北洼忙種棉,水稻插秧好火候,種瓜點豆種地蛋”“谷雨種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如今,這些節氣農諺,在指導農業生產和服務農民生活方面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套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更是屬于中國人的時間哲學,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天地、歲月的思悟。它是人們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國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指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節氣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體系,它以自然時序提示和服務著我們的生產生活;節氣民俗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時間坐標,規范日常生活節奏與具體內容,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儀式感;節氣文化成為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美學意象和審美意境,沉淀為中國人的審美符號和審美傳統,孕育了大量優秀文藝作品;節氣關聯著人間親情,即便在異地,人們也能在共同的節氣與節日中情感同頻,情緒共振,這種集體共情凝聚著文化認同感;二十四節氣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自然觀,天人合一等思想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中國智慧。關于節氣文化蘊藏的古老智慧,《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在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可謂精準:“走在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里,便也走在了無比豐富、華美而厚重的文化時空中。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與詩意,經歷了千年歲月而依舊生動鮮活,并在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帶給我們新的啟迪,展現出新的價值。”
節氣文化內涵隨時代發展
“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各地廣泛開展了祭英烈等系列活動,在全國掀起緬懷英烈、銘記歷史、勵志青春的熱潮。
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豐富,以清明節為例,它既是節氣,又是掃墓祭祖、踏青春游的節日。它的演變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習俗和文化累積,形成了禁火、掃墓、踏青、插柳等豐富的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蘊藏著祖先們的農耕智慧;其次,清明祭祖、掃墓等活動承載著中華民族崇本尊親的價值理念和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再次,清明踏青蘊含著回歸自然、熱愛生活的人生境界,折射出古人追求與天地相參、萬物共融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而在時代變遷中,清明節的習俗隨之嬗變和發展,內涵也更加豐富。一是清明節是禮贊生命的節日,其中蘊含的感恩文化和責任意識得到進一步發展;二是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是維系國家統一、鞏固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通過清明節的儀式實踐,可以喚起民族的集體記憶,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隨著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大力弘揚英烈事跡和精神,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的宣傳教育活動,成為時代賦予清明這一傳統節日的新的內涵。
2018年,我國在秋分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天成為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盛大節日,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后,一些地方還推出了“節氣﹢助農”模式,根據二十四節氣組織不同主題的幫扶活動,不僅促進節氣文化的活態傳承,而且助力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建設雙豐收。無獨有偶,杭州把谷雨日設立為“全民飲茶日”,連續多年舉辦茶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茶產品推介會,茶書品讀會等豐富多彩的茶主題活動,有力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節氣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間,在助力文化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其內涵將會更加豐富。
讓節氣在當下煥發蓬勃生機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場精彩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創意表演驚艷了世界,也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的價值。
根據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相關信息,僅今年3月,各地就廣泛開展了各類節氣文化特色活動,或推出節氣主題音樂短片,或打造“文藝﹢節氣﹢文旅”品牌,或舉辦二十四節氣展覽,或用傳統民樂演繹節氣音樂會,二十四節氣傳承與保護工作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讓節氣文化融入和滋養人民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激發和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這一時代之問已經得到了較好的回答。一是結合重要節慶與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內涵,強化情感紐帶,此舉不僅能夠豐富百姓的生活,還能釋放農村生產生活的活力,帶動發展;二是從群眾需求出發,依托豐富活動讓節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提高生活品質,進一步凝心聚力;三是通過文藝創作激活二十四節氣,讓節氣文化滲透在影視、綜藝、詩歌、繪畫、音樂、舞蹈以及傳統工藝中,講好節氣故事,實現多元傳播;四是通過節氣文化進校園等形式,在未成年群體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育人內涵。
節氣文化的活態傳承意味著二十四節氣要回應人們的現實需要,與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互動交織。接下來,我們不僅要做好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還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尋求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生活中所能釋放的新的可能,讓其持續煥發蓬勃生機。比如,在有效保護節氣文化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旅游、文創、鄉村振興等多產業多項目的生產,讓節氣文化相關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扎根民間,植根日常。如此一來,節氣文化的“傳”與“承”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循環,實現節氣文化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真正煥發古老節氣的勃勃生機。(作者:彭江虹,系海南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人的自然時間
浪漫詩意的生態畫卷
二十四節氣鋪陳著中國人數千年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彰顯著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文化基因。取法自然,是中國人制定和命名時間的重要標準與鮮明特色。從立春到大寒,二十四節氣不是簡單的數字羅列,而是以季節、降水、氣溫、物候等變化來呈現四時歲月流動的自然之美。例如,從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從早春“細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變化。僅從名稱上來看,二十四節氣就洋溢著自然的浪漫與神韻。
與二十四節氣“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將一個節氣又細分為三候,以植物的萌動、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鳴叫、繁育、遷徙,以及冰雪消融、電閃雷鳴等典型物候現象來標識時間流轉的軌跡。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寥寥數語便將立秋之景刻畫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態變化走向的重要指標,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共同構建起的時間認知體系,反映了中國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自然物是中國節氣文化時間的標志物。二十四節氣的時令節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悉翦彩為燕以戴之”,說的是立春日將彩燕作為發飾,佩于發間的習俗,取燕來春到之意。這種朝向自然的節物文化表達,詮釋著中國人讓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中國人的文化時間
敬重自然的生態理念
人類與自然有著與生俱來、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二十四節氣蘊含著親近自然、走進自然的文化精神,彰顯著自然空間及其事物對人類生活、思想的塑造功能。清明在傳統上又被稱作“踏青節”,放風箏等多項傳統戶外活動,使人們通過與自然的“交流”陶冶心境、強健體魄。諸如此類的節氣習俗,有利于提升人們對于自然重要性的認知、加強人類與自然的情感聯結。
斗轉星移、時節更替,塑造著自然的景致,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中國先民對自然時間流轉秉持著“順乎自然”的精神,逐漸形成了迎接四時、尊崇自然的文化傳統。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節、廣西壯族地區的霜降節等,都呈現著中國人熱愛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華文明仰望蒼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表達,充分彰顯著中華民族感仰自然的文化傳統。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節律。作為極度仰賴自然的行業,農業生產的“鐵律”是尊重自然、不誤農時,而二十四節氣在其中無疑承擔著時間指南的重要功能。農諺有云“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節氣不饒人,錯過節氣無處尋”,農民根據二十四節氣組織農事活動,種植培育出了品類豐富的農作物,至今仍是中國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這種遵節氣安排生產的勞作實踐傳承久遠、影響廣泛,奠定了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生態、尊重自然規律的文化根基。
中國人的社會時間
傳承發展的生態實踐
將二十四節氣作為生產生活的時間標尺,按季生產、順時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的一種重要方式。按季生產,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熱、水等資源的生產模式,也就意味著能夠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而順時而食,在節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現便是“嘗新”“嘗鮮”,即產即食,不僅食材新鮮營養,還能避免食物存貯等造成的資源浪費。
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圍繞各時令節點,中國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衛生保健習俗。驚蟄時節,氣溫迅速回升,春雷乍響,百蟲紛紛“驚而出走”,因此民間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習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將器具置于高閣、以防霉壞,入伏日“洗百病”等習俗,也都呈現著人們跟著節氣過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節氣文化反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自然資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區都流傳著“清明前后,挖坑種樹”的農諺,鼓勵人們植樹造林,守護綠水青山。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二十四節氣包含著許多有關愛護野生動植物的文化傳統,對于促進人類與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積極意義。在云南鶴慶,當地會在清明節和冬至日舉行“祭鳥節”,是日人們會喂食鳥兒,繞山踏歌,贊頌鳥兒給人類帶來的諸多益處。這類節氣習俗還有很多,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歷久彌新,不僅在激發全民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上發揮著作用,更昭示著其作為人類共同財富的深遠意義。
]]>東風解凍散為雨
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攝氏度以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就是說,春天離不開水的滋潤,雨水節氣前后,草木萌動,雪漸少,雨漸多,春天來了。
古人將雨水節氣的15天劃分為三候:初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意思是,到了這時候水獺開始捕魚了,它們將捕到的魚先擺在岸邊,就如同陳列供品祭祀;5天過后,大雁陸續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5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抽出嫩芽舒展生長。雨水時節,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到0攝氏度以上,黃淮平原平均氣溫已達3攝氏度左右,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5攝氏度左右,華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侵骨的天氣漸漸消失,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瀟瀟細雨的日子正向人們走來——“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春天的“第二樂章”已經奏響,春日的氣息愈來愈濃。
雨水有雨莊稼好
冬小麥、油菜普遍返青,進入最佳春灌時期
“春雨貴如油。”雨水前后,冬小麥、油菜普遍返青,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適當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重要。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對于農業農事來說,雨水時節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在我國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如果早春缺乏降水,雨水前后就要及時進行春灌補充水分。春灌提倡早春灌,有利于及早緩和旱象,滿足冬小麥、油菜返青時對水肥的需求。
在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而在華南地區,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則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此外,雨水時節是全年寒潮出現較多的時候,天氣忽冷忽熱,對已萌動或者返青生長的農作物危害極大,要時刻注意好農作物防寒防凍工作。
乍暖還寒難將息
寒潮來襲,春捂防寒是關鍵
雨水之后,北半球日照時間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但冷空氣并不是一退千里。它與活躍起來的暖濕氣流頻繁較量,乍暖還寒。氣溫的改變容易引起感冒發燒等呼吸系統疾病,溫度驟降也會讓老年人多有不適,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病患者更是不利。在這一時間段還是要注意保暖,防備“倒春寒”的突襲。
春天來臨,氣溫升高,人體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漸漸張開,血液循環加快,供給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了,加上晝夜時長的變化和周圍舒適的氣溫,都會讓人困倦,昏昏欲睡。雨水時節,要想克服春困,就要合理安排作息,適度參加戶外鍛煉。
此外,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春季肝火旺,易傷脾,平日應注意內調肝氣,外清濕邪,以利養脾。三餐要保持五味不偏,少食辛辣生冷,忌偏食暴食,宜多吃山藥、百合、胡蘿卜、豆芽等健脾和胃的食物與新鮮果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