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壽并非得益于先天體健與優渥的環境。他少時家境貧寒,自小體弱多病;29歲中進士后步入仕途,但官場不得志,不斷遭受降職,40歲前一直疾病纏身,末老而先衰。在與醫生、藥書打交道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人生不滿百”是因為“不得長歡樂”的緣故,此后特別注重培養樂觀性格,取字“樂天”,修德養生。他的養生之道,在詩文中也多有體現。
“午齋何簡潔,餅與蔬而已?!卑拙右椎牡谝粋€養生之道是多吃粗糧與蔬菜。他不挑食,講究自然簡潔,新鮮應季,做菜的口味一定要清淡,新鮮的蔬菜與粗糧是日常餐桌??停瑢τ谌忸慄c到為止,這和現代的養生之道非常契合。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奔炊鄷裉?。老年時代的白居易經常坐在自家院落中曬太陽,冬季也堅持,曬太陽可以使血液流動加快,細胞增生,這樣皮膚和組織的營養得到改善,最終達到“和氣生肌膚”的效果。
“寡欲身少病,樂天心不憂?!痹谏钪星逍墓延?,對事物保持樂觀,及時行樂,懂得知足。他從自己多次發病中體會到,心中氣不順,身體就要發病。尋到了這個病根,他就對癥下藥,時刻注意心平氣和。人老切忌患得患失,要知足常樂。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即不怕老。隨著年齡增長、白發滿頭、牙齒脫落,他難免傷感,但轉而又寫了“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逼,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指出變老是自然規律,生病也難完全避免。如果怕老,反而老得更快;害怕生病,病可能更重。因此,不怕老、不憂病恰恰是治衰老疾病之良藥。
“目昏思寢即安眠,足軟何妨便坐禪?!奔错槃荻鵀椤D杲畔r,白居易患病在床,寫出了以上這句及“家中憂累身無事,正是安閑好病時?!薄吧碜麽t王心是藥,不勞和扁到門前?!钡仍娋?,指出身體不舒服就及時休息,自我調養本身也是一種醫療,而心情是最好的藥,做到這些就不必麻煩醫和、扁鵲(古代名醫)了。當然,順勢而為也包括不諱疾忌醫、不背包袱,能靜心養病。
]]>回想父親的鼓舞,回想編寫此書過程中的艱辛,想到《本草綱目》日后能惠及萬民、拯救蒼生,李時珍不禁眼噙熱淚。此時,一個自稱來自四百年后的讀書人,竟能如數家珍般地說出這部尚未付梓的巨著中記載了幾味藥、幾幅圖,還告訴李時珍,《本草綱目》被收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中。
這樣不可思議的場景,出現在央視最近熱播的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中,節目第4期講述了李時珍編修《本草綱目》的故事,一經播出,廣受歡迎。李時珍曾攻讀四書五經,屢試不第后棄儒學醫,從醫時心系天下蒼生?!兜浼锏闹袊饭澞康臒岵ィ矠槲覀儌鞑ブ嗅t藥文化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帶來許多啟發。
《典籍里的中國》熱播之由
時代之剛需
近年來,央視推出了一大批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例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這些節目分別從漢字、成語典故、燈謎、古詩詞等入手,為人們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
一段時間內,電視節目泛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熒屏被以追求感官刺激為主要內容的節目霸占,而傳統文化類的綜藝節目能吸引眾多眼球并贏得好評,難免讓人驚訝。
對于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大熱,驚訝之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獨特精美的節目制作方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進入新時代以后,人們對物質以外的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建設,要求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國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視,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迫切需要,讓《典籍里的中國》這類節目的大熱成了必然。
形式之新穎
而《典籍里的中國》則以“多舞臺、多空間、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這樣的方式將一部部典籍呈現在人們面前,將典籍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較好地統一起來。先進的舞臺技術、演員生動的表演、別具一格的劇情安排,使觀眾仿佛成為武王伐紂、李時珍修本草這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專家們通俗易懂的講解,讓觀眾不僅享受視聽盛宴,還學到與典籍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當代讀書人與先賢的對話,又觸發觀眾跨越時空的思考。每一次節目觀看,都是一段跟隨著歷史人物一同喜怒哀樂的過程,更是一段收獲知識與思考的經歷。
《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讓觀眾產生共鳴》曾引用一位文化類綜藝節目制片人的話:“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觀眾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娛樂類節目那樣具有先天的親和力?!边@也反映了文化推廣過程中,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的不易。
與時俱進弘揚中醫藥文化
緊跟時代主題要求
中醫藥文化既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中醫藥又是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學科,憑借這樣的雙重屬性,弘揚中醫藥文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典籍里的中國》是為了通過典籍彰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典籍更是浩如煙海,想要將它們全部介紹給觀眾,并不現實。《典籍里的中國》目前推廣了四部典籍《尚書》《天工開物》《史記》《本草綱目》,這幾部典籍,每一部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中,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尚書》是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學習《尚書》,是在探尋華夏文明的“根”?!短旃ら_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書中透露出中華文明對科學技術的崇尚。《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3000多年中國歷史中的人物,講述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品格激勵著我們。《本草綱目》集明以前本草學之大成,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每一部典籍,或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講述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時間久遠,文章字句艱深難懂,如果毫無重點的全盤托出,反而會讓觀眾生厭,更加不利于傳統文化的推廣?!兜浼锏闹袊访科诰劢挂徊康浼?,每部典籍圍繞人物相關的幾個故事,再將書中的著述穿插其中。例如《尚書》一期圍繞伏生護書,講述了晁錯學《尚書》、武王伐紂等故事,凸顯了《尚書》中關于民本的內容。
無論是伏生護書、宋應星致力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還是李時珍修撰本草,他們的故事背后,體現出來的都是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
跨界合作必不可少
就第四期《本草綱目》而言,《典籍里的中國》節目中的舞臺上有研究歷史學和中醫藥學的專家學者作專業解讀,有參與過優秀影視話劇創作的導演、編劇和演員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不同的人群,在閱讀《本草綱目》時的注重點和體悟誠然不同,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承者,不同的人群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生活在當代的讀者。表演進行到李時珍為求書商刊印《本草綱目》四處奔波的階段時,觀眾流下了眼淚,專家學者也悲婉嘆惜。
典籍中的內容不同,承載著的中華民族不怕困難、愛國愛民的精神品質卻能感染每一個人。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推廣,需要不同專業的人一起合作,優勢互補,照顧不同人群的感受,才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古籍中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外,還強調:“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
中醫學術傳承數千年,古籍是最重要的載體,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同樣離不開古籍。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古籍中關于中醫藥文化的內容加以挖掘、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醫藥文化不乏趣味性,除了李時珍以外,還有葛洪、朱丹溪等一大批儒醫,他們身上都帶有引人矚目的傳奇色彩。古老的中醫藥文化與自古流傳的民俗文化相結合所迸發出的趣味,能夠很好地吸引群眾、親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如何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如何更好地傳播中醫文化,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讓中醫藥醫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趙可琢 張麗君)
]]>2020年世界范圍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談到全球抗疫,唯獨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甚。而中醫“挺身而出”,一同站在疫情的最前線,此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中醫文化自信最甚。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之花。從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錢穆先生說:“環顧斯世,我民族命運之悠久,我國家規模之偉大,可謂絕出寡儔,獨步于古今矣。此我先民所負文化使命價值之真憑實據也?!保ā秶反缶V》)中醫藥在幾千年中醫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文化各方面的精華,與人的生命、疾病防治規律相結合,形成了人文與生命科學相融合的系統知識體系,不僅升華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形成鮮明的中醫文化特色。而什么是文化?在中國語言系統中,距今三四千年的《易經》說:“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醫藥,五千年來,不僅“化人”,而且“活人”,真正起到了民族繁衍、拓展作用。中醫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根同脈,但也有其特殊的方面,總的范疇,有四根支柱,這就是指儒、釋、道、《經》。
儒 學
儒學最初指的是司儀,孔學為始,但齊國稷下論壇以后,逐漸發展為主導學說。就是董仲舒所說的“《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倍偈娴慕Y論還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本褪恰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這個時期,也形成了中醫文化的重要淵藪。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三者有相同有不同。儒家思想從淺層面來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區分的工具,從深層面來說,對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發展作出了極大補充和豐富。醫學與儒學在文史哲諸多方面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歷史證明了二者有諸多方面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
儒學和醫學都強調“天人合一”。“天”是中國文化哲學中最古老的范疇,甲骨文中就有“天”的概念,《左傳》上說:“天道遠,地道邇”?!吨芤状髠鳌氛f:“天地交泰”。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天人合一”是一種自然規律的外現。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相融合,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這就是“天人合一”。
儒學和醫學同重“仁德”。仁德的觀念,影響中醫學非常之深?!赌印そ浾f下》道:“仁,仁愛也。”德,《論語·述而》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筆者曾給國醫大師鄧鐵濤寫過一首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天地間有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學術貢獻,在地上是山岳江河,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無數中醫人的大醫精誠,醫德醫風,救死扶傷,醫者仁心,都是中醫對“仁”“德”的崇尚。仁德自古以來就是中醫的重要價值取向,修德與修仁的思想使中醫學至今還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儒學和醫學皆以“致中和”做思維的基本取向。
“致中和”三個字出自《中庸》,意思是達到中正平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抖Y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所以《中庸》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中醫學所闡述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
儒家思想對中國醫學影響巨大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醫、儒結合的現象。“不為良相,愿為良醫”,往往是儒者實踐習行的理論依據,也是多少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曠世流風、儒士箴言。歷史上儒醫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中醫學術主要的助推者、發展者。
釋 學
釋,就是佛學。佛學進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佛學也是中醫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尤其是大乘教派的道生哲學和靜默禪宗,無論是五祖弘忍,還是六祖慧能,其頓悟、無礙之得和經、律、論三藏影響中醫深度,其來也漸,其源也久。佛教經典《維摩詰經》對中醫的影響尤深。如病因病理方面,中藥認識方面和醫療技藝方面的相融相通,佛經與中醫密切相連,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印證和說明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異質文化的碰撞、沖突和交流中,中國文化發生了極大的變遷。而世界上任何一種類型的文明體系、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這也許就是中醫學與佛學的互相影響和交融的道理所在。
道 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文化與中醫文化是同根生長的。歷來就有“醫者,道之流也”和醫學“起于易,隱于道,顯于醫”的說法。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痹缒昕鬃釉谟螝v各國遇有不少“隱者”,就是后來的道學萌芽,以后發展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楊朱,就是生在墨子于孟子之間的“拔一毛而利天下”的那位哲人;第二是老子階段;第三是莊子階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所受啟發就源于道家的中堅人物,也可以說是屬于第三階段的葛洪的《肘后方》。
歷史多次證明,中國學術和醫學的發展一直都不是在自我封閉中完成的。沒有外來文化的沖擊,沒有異質文化的融合,就沒有中國學術的寬厚,而中國學術也就不會如此完整。中國的學術體系之所以有它頑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不斷賦予了新的內容。而世界發展史告訴我們,凡是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不是“獨語”的文化,惟有包容,才有促進;惟有融合,才有繁榮。
《黃帝內經》與其學
我們學習《黃帝內經》,可以看到其有三大特點:一是“醫家之宗”,整體規劃設計了中醫理論體系,二是“從其用而知其體”,奠定了中醫的思維方式,三是強調“天人一體”“形神相合”,整體上把握了人的生命規律。
“四”這個數詞,《宋史·樂志十七》上說:“大呂、大簇用四字。”“大呂”是古代樂律名,是六陰律的第四律。所謂“黃鐘大呂”,黃鐘是古代音韻六陽律的第一律。都用來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大簇是叢集、聚集的意思。
中國醫學的文化自信,基礎在此四根支柱,中醫文化的“大呂、大簇”,就是上述的儒、釋、道、《經》四個方面。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盧祥之? 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高級顧問、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
]]>五千年中華文明沒有斷流能夠延續至今,就在于蘊含其中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中醫藥理論與實踐,融合歷代人文思想精華,結合疾病防治規律,形成了人文與生命科學相融合的醫學實踐體系,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認識中醫藥事業
認識中醫藥文化是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前提。中醫藥文化熔鑄于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中,為護佑炎黃子孫的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貢獻。中醫藥學深深印刻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凝結著獨特的精神基因。因此,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來認識、評價中醫藥,肯定中醫藥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認識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中華文明傳承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醫藥文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醫藥文化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和中華傳統價值理念?!疤烊撕弦弧钡恼w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臟腑經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用整體觀去理解人,理解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通過辯證法思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通過分析、進行綜合判斷,辨證施治。“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強調“人為貴”的人文精神,這些傳統哲學智慧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思維方式,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搬t乃仁術”“大醫精誠”“調和致中”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仁愛、尚和合”等觀念一脈相承、同根同源。中醫藥文化是“中醫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等文化元素”的高度統一,其中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中醫藥文化自信最核心的部分。可見,中醫藥學不僅僅是醫學理論體系,更承載了深邃的哲學智慧。在中醫教育中,我們更應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精華,增強廣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文化自信。
中醫藥學具有戰略資源優勢
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中醫藥已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藥衛生資源,它已發展演變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當前,中醫藥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內涵更為豐富、價值更為廣泛。“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藥“五種資源”更全面地闡釋了中醫藥資源的價值,從國家戰略資源層面凸顯了中醫藥發展的內涵,從經濟發展全局層面釋放了中醫藥資源的巨大經濟潛力,從文化保護層面承載了中醫藥資源的獨特屬性,從滿足人民健康需要層面闡明了中醫藥醫療保健的特色與優勢,從生態保護層面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
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中醫藥在養生、保健、治療與康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對人的生命健康進行全周期服務,中醫藥強調治未病理念,讓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是健康中國建設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作為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中醫藥與養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發展大健康產業。作為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中醫藥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能和創新實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快中醫藥創新,探索醫療衛生領域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作為優秀的文化資源,中醫藥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繁榮中華文化的有力舉措,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源于自然,中醫藥天地一體的整體觀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中藥材生產離不開綠水青山,中藥材產業也可以造就金山銀山,中醫藥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中醫藥“五種資源”的優勢,拓寬了社會資源的發展空間,深化了中醫藥發展的內涵,提升了中醫藥發展的品質。因此,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環境中,我們更應該認清中醫藥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意義,認清中醫藥資源的異質性特點,這也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用好民族特有的文化資源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疫情防控中彰顯中醫藥文化自信
中醫藥不僅在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重大貢獻,至今無論在養生保健還是在醫療服務,仍具有獨特作用和特色優勢。中醫藥除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的防治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總體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力量編成上實現中西醫并重,在中國近現代抗疫史上首次大范圍有組織早期干預,首次全面接管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聯合巡診查房,首次深度介入危重型患者救治。二是在防控方式上堅持中西醫結合,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方攜手,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三是在防治方法上體現中西藥并用,臨床篩選出的有明顯療效的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醫藥‘三藥三方’等主打藥品,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眹鴦赵盒侣勣k公室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提到,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這也是古老中醫藥在當今社會的現實價值,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例證。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
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中醫藥文化自信,是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與堅定踐行。中醫藥文化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中醫藥事業的命脈與靈魂,關系到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因此,繼續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需要從文化中汲取營養,夯實文化根基,堅實文化保障。
固本培元筑根基,在傳承精華上用力
進入新時代,中醫藥的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一方面,要潛心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做到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窮極醫源,旁通各家,從典籍中汲取前人的寶貴醫療經驗;還要思求經旨,學用貫通,將經典與臨床有機結合,切實增強臨床能力,真正運用中醫思維解決臨床問題。
另一方面,要開放包容。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的交流互鑒,中醫藥是中西文明對話的窗口,通過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等方式吸取西醫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讓中醫更好地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醫的文化特性,共同為人類健康助力。不論是2010年6月20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見證澳大利亞第一家中醫中心的成立,還是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為針灸銅人揭幕,都展示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中醫藥正成為中國外交名片,發揮著中醫藥在密切人文交流、服務外交、促進民生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好風憑借力,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讓古老又生機勃勃的中醫藥乘著傳統文化熱的東風,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走向世界。通過中醫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當代中國活力。
堅持古為今用,同時要守正創新
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藥也需要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為中醫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古老的中醫藥與新技術、新產業、新領域深度融合,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空間。
此外,中西醫結合,推動中醫藥事業再上新臺階。中醫雖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將中醫整體思維和西醫先進的技術手段結合起來,突出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發展造福中國、造福世界的新醫學。此次新冠肺炎防治,就充分廣泛地使用了中西醫結合的療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通過此次疫情的考驗,未來的醫學必將走上中西醫并重的守正創新之路。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
中醫藥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
中醫藥事業的傳承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在文化的多元融入上著力,構建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特別是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提升中醫藥院校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心,更好地肩負歷史使命。
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對中醫藥而言更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治療深度參與,全面、全程介入,成為戰“疫”的主力軍,中醫藥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治療作用,取得了公認的成績,得到人民群眾普遍認可,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氣。
在疫情集中暴發、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大量高風險人群無法得到及時診治的危急情況下,注重發揮中醫藥治療的獨特優勢,中醫藥首次大范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醫醫院、中醫團隊參與救治,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定點醫院若干重癥病區和方艙醫院?!?/p>
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抗擊疫情的重要方案,為全球抗疫作出貢獻。中西醫并重,是我國特色醫療體系的優勢,中西醫相得益彰,共同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此次新冠疫情,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
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證明,同時我們也積極為需要幫助的國家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經驗與做法。
天津中醫藥大學作為中醫藥院校,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貢獻。天津中醫藥大學積極進行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經驗的海外宣傳,推進中醫藥文化及中華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舉辦“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與優勢國際講堂”,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貢獻。再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古稀之年的校長張伯禮院士奔赴武漢防控一線,力推中醫藥參與疫情救治,被授予“人民英雄”榮譽稱號。張伯禮校長的先進事跡就是宣傳學習的最好內容。
中醫藥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亮點突出,抗疫的成果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的貢獻為中醫藥發展與走向世界增加了說服力,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抗疫成為最實際的教材。
提高醫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中醫藥院校學生,在高中階段多數偏重于理科學習,人文學科基礎較為薄弱,文化素養參差不齊。在步入大學階段學習后,中醫藥院校課業任務繁重,不同程度忽略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要不斷夯實人文基礎,加強中醫藥文化基礎理論的學習。中醫藥院校應強化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建設成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中醫藥文化素養。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通過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國學經典選讀、中醫哲學基礎等通識課程,為中醫大學生認識和培養中醫思維打下文化基礎。同時注重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名師、名醫、知名校友作用,組織師生參與各種形式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將“文化育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
培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學生情感培養、塑造心靈、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感染和熏陶學生,使其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追求。中醫藥院校由于自身文化內涵豐厚,更應積極發揮專業特色優勢,通過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強化中醫文化的熏陶與傳承。
天津中醫藥大學高度重視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通過優化校園布局,將中醫文化通過校內基礎設施展示出來,比如天津中醫藥大學“藥山”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舉辦校園文化節活動,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質量。在校內,開展如中醫藥傳統文化節,中醫經典誦讀大會、中醫拜師會等形式的傳承中醫藥文化的活動,開展中醫經典誦讀活動,加強中醫經典的學習。再如通過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新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以及其它重大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將校園文化特色貫穿育人始終。在校外,通過假期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農村、學校,開展中醫咨詢服務、醫療義診、中醫藥知識交流、中醫學講座等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從志愿服務和實踐活動中,感悟中醫藥文化價值理念,更好地讓中醫藥文化走出校園,服務社會。
以中醫藥文化復興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先行者,中醫藥肩負著引領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使命。將中醫藥文化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場域,是新時代中醫藥發展所處的時空坐標。把中醫藥發展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來定位,放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來謀劃,融入浩蕩的時代大潮。面對這種新特點,堅定中醫文化自信的教育就要引導學生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視角,為中醫文化的社會擔當和使命意識而驕傲。作為新一代中醫人,將中醫夢、強國夢、復興夢相聯系起來,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服務國家戰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李申淼 曹永興 天津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