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為何易誘發肩周炎?
應急總醫院國醫中心主任王光濤介紹說,作為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等,它是人體正氣不足在肩部的表現。
誘發肩周炎的原因很多,其中溫度是重要因素。冬季氣溫驟降,為了保存身體的熱量、減少溫度的丟失,人體周身血管收縮,血液循環相對減慢。肩部作為人體活動的重要部位,其周圍的肌肉、肌腱、滑囊等軟組織在寒冷刺激下也隨之變得“僵硬”,血液循環不暢、代謝能力減弱,從而引發炎癥。
此外,冬季人們戶外活動減少,肩部缺乏必要的運動,容易導致肌肉僵硬。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正氣逐漸減弱,肩部結構亦逐漸老化,對寒冷刺激的抵抗力減弱,也易引發肩周炎。
肩周炎可不只是老年病
冬季是肩周炎的高發季節,以下幾類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
中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抵抗力減弱,加上肩部結構也在漸漸老化,對寒冷刺激的抵抗力減弱,這個年齡段也就成了肩周炎的高發年齡。
長期伏案工作者 如程序員、設計師等,由于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肩部肌肉循環較差,容易勞損,增加肩周炎的風險。
肩部受過傷者 肩部曾經受過傷的人群,筋脈瘀堵,氣血不暢,在寒冷天氣下更容易發生肩周炎。
體質虛弱者 體質虛弱的人群對寒冷刺激的抵抗力較弱,是肩周炎的高發人群。
識別肩膀的求救信號
肩部疼痛 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為慢性發作,疼痛逐漸加劇,甚至呈持續性疼痛。當氣候變化、夜間或勞累后疼痛會加重,甚至伴隨著劇烈的活動疼痛。
此外,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如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處、肩峰下滑囊、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肩關節活動受限 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與被動活動均受限,尤其是梳頭、摸背、穿衣、洗臉等日常動作難以完成。
畏寒 肩部在寒冷天氣下疼痛更加明顯,患者常感到患側肩部畏寒,與對側不一樣。
肌肉痙攣或萎縮 隨著病情的發展,肩部肌肉逐漸呈條索狀,到中后期肌肉出現萎縮。
送你8個護肩小妙招
熱敷療法,溫暖舒適 可以取適量不去皮的生姜,洗凈后搗爛,擠出姜汁備用。將姜渣在鍋中炒熱,用紗布包裹扎口,在患側肩部熱敷。姜渣包涼后,加些姜汁入鍋炒熱后再敷。每次熱敷15至20分鐘,每日1至2次。
除了上面的姜渣熱敷法,還可以試試用醋熱敷。取適量食鹽放入鐵鍋內爆炒,另取適量陳醋,邊炒邊灑入鹽內。醋灑完后再略炒一下,倒入事先準備好的布包內,趁熱敷于肩部疼痛處。每次熱敷15至20分鐘,每日1至2次。
更加簡便易行的還有熱水袋熱敷法。選取大小合適的熱水袋,檢查無漏氣后,將60℃至70℃熱水裝至熱水袋容量的三分之二,排出氣體,旋緊袋口,擦干袋外面的水,敷于患側肩部。每次熱敷15至20分鐘,每日1至2次。
注意!熱敷時溫度應適宜,太低效果不佳,太熱易燙傷皮膚。熱敷后應立即擦干、擦凈皮膚,穿好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局部風寒侵襲和受涼感冒。局部皮膚潰爛、出血者不宜用熱敷法,孕婦禁用。
藥物輔助,消炎止痛 局部外用藥物如麝香止痛膏、紅花油等,可以外用于患處,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但使用時要遵循醫囑,避免過敏等不良反應。
此外,還可以遵醫囑服用口服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塞來昔布膠囊等,可以口服以緩解疼痛和炎癥。
按摩推拿,舒筋活絡 通過按摩肩部肌肉和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梢赃x擇專業的按摩師進行按摩,也可以自己在家進行簡單的按摩。
中藥調養,內外兼修 中藥內服可以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個性化調理,通過補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來緩解肩周炎癥狀。但這需要在專業中醫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中藥外洗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將中藥煎水后用于浸泡或擦洗肩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但使用時要避免過敏等不良反應。
穿戴保暖,抵御風寒 冬季外出時,應穿戴保暖的衣物,尤其是肩部要特別注意保暖。可以選擇帶有保暖功能的圍巾、披肩等。在室內時,避免肩部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可以使用暖氣、空調等設備來調節室內溫度。
適度運動,增強體質 適度進行肩部運動,如聳肩、旋轉肩膀等,可以促進肩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但運動時要避免過度用力,以免加重癥狀。
此外,瑜伽中的一些動作可以幫助放松肩部肌肉,提高肩關節的靈活性??梢赃x擇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進行練習。
物理療法,科技助力 如超短波、微波等物理療法,可以通過電磁波的作用來促進肩部血液循環、緩解炎癥和疼痛。但上述操作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肌肉訓練,關節鍛煉 通過針對性的力量練習增強肩部及周圍肌群力量,提高穩定性并減少炎癥,對慢性期或恢復期的肩周炎患者效果較好。關節功能鍛煉包括被動牽引、主動屈伸等動作,旨在維持或恢復肩關節靈活性及正常范圍內的活動度。
此類措施適宜于各期肩周炎患者日常生活中開展。
(來源:人民網? ? 莫鵬? 應急總醫院)
]]>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研究人員匯集了4組佩戴活動追蹤器的參與者數據,將近1.2萬名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納入分析。他們有每天10小時的活動跟蹤記錄,已經被監測了至少2年,并提供了潛在影響因素,如性別、教育水平、體重、身高、吸煙史、酒精攝入量以及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癌癥和糖尿病。調查結果發現,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的人,死亡風險增加38%。然而,每天超過22分鐘的中等到劇烈的身體活動,可以降低15%~35%的死亡風險。
久坐讓五個部位很受傷
膝蓋。久坐的人比經常參加健康運動的人,發生關節炎的幾率幾乎高了3倍。原因有二:其一,我們的關節骨頭表面有一層透明的軟骨,這層軟骨就像網孔極小的海綿。在我們運動時,身體反復擠壓軟骨,促使軟骨像海綿一樣反復一擠一吸關節滑液,在這一過程中將軟骨代謝廢物排出,同時又吸收了滑液中的養分和氧氣,所以軟骨正常營養代謝有賴于適當的運動。其二,關節的活動性由許多因素決定,包括周圍的韌帶和肌腱,肌肉強化和有氧運動都有助于強化這些組織,它們受到的刺激越多,關節相關損傷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可見,適當、規律的運動不僅不會傷關節,反而能保護關節。
腰椎和頸椎。久坐會導致腰椎和頸椎的壓力明顯增加,出現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以及肌肉勞損。
腸胃。長時間久坐不動、缺乏鍛煉,腸道動力缺乏,容易出現便秘,消化不良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生殖部位。長期久坐會導致私處長期處于一個既潮濕、又悶熱的環境,這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絕佳環境。在細菌大量滋生下,加之久坐的壓迫,女性私處周圍的血液容易循環不暢,私處易出現瘙癢的感覺,嚴重者還會引起婦科炎癥等疾病。而男性久坐后陰囊溫度升高,容易讓精子活力和質量降低。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蘇浩表示,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保持久坐的狀態,因此將久坐的危害減少到最低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可以在椅背上放一個腰枕。這樣做可以使椅背上產生一定的凸起,維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彎曲度,減少久坐對腰部的傷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買一把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椅子。其次,久坐時改掉蹺二郎腿、翹腳的毛病。這種無意識的舉動,雖然可以放松腿部肌肉,但同時也壓迫了另一條腿的血流量,重量也被施加到了另一條腿上,嚴重者會造成脊柱彎曲。閑暇時,做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可以放松緊張的肌肉。
動作1:踮腳尖(提踵運動)。在久坐后,下肢難免出現酸脹、乏力的感覺,這時可采用踮腳的方法健身,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都可以做。因為人在踮腳狀態下,小腿肚的肌肉會呈收縮狀態,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有效防止下肢靜脈曲張。每次練習時間控制在30秒~1分鐘即可。
動作2:靠墻下蹲。久坐后做下蹲動作可活動關節、放松肌肉、提高平衡能力,從而減少久坐對身體的傷害。具體方法為:站在墻前,屈膝下蹲,背要直,貼靠墻壁或靠在軟墊上。女士兩腳并攏,屈膝下蹲。男士兩腳微微分開,屈膝下蹲,這樣不會夾緊襠部。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頭要正。練習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以2~4分鐘/次為宜。
動作3:弓步蹲。具體方法為練習者邁出左腳,右腳腳尖觸地呈腳尖蹲狀態,兩腿成弓步,將身體重量落到兩腳之間。每練習30秒調換一次左右腳。
這三個動作都可以很好地鍛煉到久坐者容易疲勞的部位,如臀大肌、梨狀肌、股四頭肌等,可以分開做,也可以連在一起做。但需要注意的是,做任何下蹲動作都要求含胸收腹,保持上身挺直,膝關節要對準腳尖。整個訓練不宜少于2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