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 1:年輕就是資本,糖尿病找不到我
“我才二十幾歲,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病”—— 這是很多年輕人的普遍想法,但數據早已打臉。糖尿病從不是年齡專屬病,長期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壓力山大,都在讓年輕群體的患病率持續飆升。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 18 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達 11.9%,每 9 個人里就有 1 個患者。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更觸目驚心:40 歲以下群體的糖尿病發病率,近年從 3% 飆升至 10.9%,足足漲了 3 倍多。年輕不是 “免糖金牌”,胰島的耐受度再高,也扛不住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
誤區 2:我瘦我任性,怎么吃都沒事
“BMI 正常,身材苗條,糖尿病跟我沒關系”—— 這是最危險的誤解之一。糖尿病是復雜的代謝性疾病,體重只是風險因素之一,“隱形肥胖” 才是更隱蔽的殺手。
有些年輕人看似纖瘦,實則肌肉量不足、內臟脂肪超標。這種 “外瘦內胖” 的體質,同樣會引發胰島素抵抗,讓血糖失控。真正的健康從不是 “瘦就夠了”,長期不健康飲食(比如高油高鹽、精米白面吃太多)+ 缺乏運動,哪怕體重沒超標,也可能被糖尿病盯上。
誤區 3:無糖食品隨便吃,0 糖飲料當水喝
“無糖 = 沒糖,喝再多也不怕”—— 這是最容易掉的認知陷阱!首先要明確:“無糖”≠不含糖,只是不含蔗糖。很多無糖食品(比如無糖餅干、無糖面包)含有大量淀粉、油脂,這些成分進入人體后,依然會轉化為葡萄糖,讓血糖升高。而且無糖食品本質是 “食品” 不是 “保健品”,熱量和碳水化合物依然存在,必須限量吃。
再看 0 糖飲料,根據國家標準,每 100 毫升飲料中糖≤0.5 克、脂肪≤0.5 克,就能標注 “0 糖 0 脂”。這意味著它不是完全無糖無脂,只是含量極低,長期大量喝,累積的熱量和添加劑依然會增加胰島負擔。偶爾喝一次沒問題,但把 0 糖飲料當水喝,無疑是給胰島 “添堵”—— 白開水、淡茶才是最佳飲品選擇。
誤區 4:打胰島素會成癮,意味著病情到晚期
一聽到 “打胰島素”,很多人就聯想到 “成癮”“沒救了”,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認知。胰島素不是毒品,而是人體胰腺自身就會分泌的激素,核心作用是維持血糖平衡。
患者需要打胰島素,只是因為自身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的胰島素 “不好用”(胰島素抵抗),屬于補充或替代治療,根本不存在 “成癮性”。更重要的是,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達標、體重減輕、生活方式改善后,經過醫生評估,完全可以逐漸減少胰島素劑量,甚至撤掉胰島素,改用口服藥物管理。打胰島素不是 “病情晚期” 的信號,而是科學控糖的有效手段。
誤區 5:空腹血糖正常,就肯定不會得糖尿病
體檢時空腹血糖數值正常,就覺得可以高枕無憂?大錯特錯!只看空腹血糖,會讓你錯過糖尿病前期的關鍵 “警報”。
很多人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完全正常,但餐后 2 小時血糖早已悄悄飆升 —— 這正是糖尿病前期的典型特征。如果只依賴空腹血糖檢查,會導致大量糖尿病前期患者漏診,錯過最佳干預時機(糖尿病前期通過改善飲食、運動,完全可能逆轉)。建議定期檢查時,不僅要看空腹血糖,還要關注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餐后 2 小時血糖,它們能更全面、真實地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的發生從不是突然的,而是長期不良習慣和認知誤區共同作用的結果。年輕不是 “免罪符”,纖瘦不是 “保護傘”,科學的認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守護胰島的關鍵。趁著世界防治糖尿病日,趕緊自查這些誤區,從今天起少喝一杯奶茶、多走一步路、定期監測血糖 —— 你的胰島,值得被認真呵護!
]]>
職場“糖友”面臨的歧視,在求職階段就已悄然存在。部分企事業單位在招聘體檢時,對血糖指標嚴格審查,甚至將糖尿病列為錄用限制條件。這使得許多有能力的“糖友”在未踏入職場前,就被拒之門外,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刻板印象在職場中普遍存在。一項針對11個國家、近萬名職場“糖友”的調查顯示,79%的“糖友”在工作過程中遭遇過偏見或誤解。21%的患者表示,同事對糖尿病認知不足,導致他們工作開展困難。例如,同事可能不理解“糖友”需要定時進食或監測血糖,甚至認為這是“矯情”的表現,給“糖友”帶來心理壓力。
理想的糖尿病管理需要規律飲食、適度運動和情緒穩定,但現代職場節奏快、壓力大、工時長,讓“糖友”們難以兼顧。很多患者無法按時吃飯和監測血糖,只能靠快餐維持能量。長期不規律的飲食和缺乏運動,進一步加重了病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部分“糖友”因患病感到愧疚、自卑,選擇隱瞞病情。調查發現,20%的“糖友”不向同事或上級透露自己患病,甚至在發生低血糖時也默默忍受。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科主任醫師趙文惠指出,“糖友”擔心暴露病情會被貼上體弱、不可靠等標簽,長期積累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反過來又影響血糖控制。
看似輕松的辦公室工作,實則暗藏健康風險。美國《糖尿病診斷技術與治療學》雜志研究發現,每天久坐超過3小時的人群,糖尿病風險顯著升高,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美國《糖尿病護理》雜志針對糖尿病人群的研究顯示,久坐時間與全因、心血管死亡風險呈正相關。肌肉活動時能攝取葡萄糖和消耗脂肪酸,而久坐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和血脂利用率減弱,脂肪更容易堆積在內臟周圍。
部分職業工作量大、責任重、節奏快、人際沖突多,加劇了糖尿病風險。趙文惠介紹,工作帶來的心理壓力會轉化為生理性應激,長期精神緊張和情緒耗竭會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血糖持續偏高,引發代謝紊亂。此外,壓力還會干擾食欲,讓人偏好高糖高脂食物,誘發慢性低度炎癥,加重代謝負擔。
不規律的工作時間會擾亂人體生物鐘。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指出,夜班工作者因睡眠不足、進餐時間混亂、能量代謝紊亂等,糖尿病風險顯著高于普通日班人群。于恒池解釋,長期熬夜、倒班、夜班或睡眠不足時,人們容易出現食欲亢進、飽腹感減弱等表現,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也會隨之下降。
很多食堂午餐主食量大、油多、蔬菜少,不利于血糖控制。于恒池建議,若能自己帶飯,可采用“餐盤法”進行搭配。主食約占一頓飯的1/4,選擇粗雜糧或低升糖指數主食,如糙米、燕麥等,可與大米1∶1混合蒸煮,或白米+豆類+燕麥混蒸。蔬菜和蛋白質占比分別達到1/2和1/4,多選綠葉菜、菌菇等蔬菜,搭配瘦肉、魚蝦等蛋白質。炒菜時少放油、鹽等調味料。平時可在抽屜內備些含少量糖分的小零食,如無糖餅干、低糖酸奶等,以備低血糖時應急。若必須點外賣、外出或在食堂就餐,要注意避開高油、高鹽、高糖的菜品,盡量不喝葷湯,少吃拌面、蓋澆飯等,并保證每頓飯葷素搭配。
職場“糖友”也可通過規劃實現規律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每周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行等,運動時微微出汗、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搭配每周2~3次抗組訓練,強化肌肉力量,重點鍛煉大腿、臀、背等大肌群,推薦彈力帶拉伸、靠墻俯臥撐等運動。運動前可測1次血糖,若低于5.6毫摩爾/升,可先補充少量碳水;若運動中出現頭暈、心慌或出汗過多,應立即停止并監測血糖。對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碎片化運動是提升控糖效果的法寶。例如,利用午休或上下班時間走路,或通勤時提前一站下車,快走5~10分鐘;用爬樓代替坐電梯,每天爬3~5層就有效。在室內辦公時,盡量打斷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利用倒水、打印、接打電話的時間簡單拉伸肩頸、背部;在工位上進行坐姿抬腿、椅子深蹲等微運動。
監測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點。趙文惠建議,職場“糖友”在工作日也要按時監測血糖、使用藥物。建議“糖友”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依從性高的治療方案,如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藥物。對于口服藥者,建議每天監測1~2次血糖,如早餐前和晚餐后2小時,工作緊張時每周也應至少監測3天,并做好記錄。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友”,需更頻繁地監測血糖,可選擇三餐前和睡前,必要時增加夜間或運動前后檢測。若遇加班、出差、作息紊亂、生病時,都應額外加測1次。近年來,動態血糖監測設備越來越普及,相比傳統的指尖血糖監測更便捷、舒適;配合健康管理類手機程序,還能自動記錄數據、生成趨勢圖,提醒患者服藥或進餐,便于長期追蹤血糖,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社會應給予職場“糖友”更多支持和關懷。企業可考慮引入糖尿病或糖前期篩查干預,提供健康餐選項,推行打斷久坐、工間操等文化;為夜班和輪班人員提供健康監測、營養和作息指導;對銷售、客服等高壓型工作提供心理支持和減壓指導;推動職場健康制度改革,如鼓勵彈性工作制、定期體檢等。只有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為職場“糖友”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健康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能享受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